书城文学亚非现代文学大家(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5190300000057

第57章 普拉姆迪亚·阿南达·杜尔

普拉姆迪亚·阿南达·杜尔,1925年生于中爪哇的小市镇布洛拉,幼年深受家庭民族意识的影响和艰苦生活的磨炼。日本占领时期曾在新闻机构工作。他积极投身于八月革命的热潮之中,任新闻军官,开始了创作生涯。

1947年,他任印度尼西亚自由之声出版社编辑。不久即被荷兰殖民军逮捕入狱,直到1949年才获释。狱中两年多是他创作最旺盛的时期。1959年被选为人民文化协会中央理事会理事、文化协会副理事长以及《东星报》文艺副刊主编等职务。1965年“九·三零事件”后被捕至1979年才获释,过了14年禁锢生活。

他是印度尼西亚独立后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也是个已有40多年创作历史的多产作家。前期作品大多以八月革命为题材,作品表现了对被压迫、被奴役、受侮辱、受损害的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40年代末一度受“普遍人道主义”思潮的影响。八月革命时期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游击队之家》(1950),以荷兰发动的第二次殖民战争为背景,描写游击队员萨阿曼的家庭在1949年初的三天三夜中遭到破灭的故事。普通的家庭,在抗击外敌、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中所做出的重大牺牲。八月革命失败后,一度陷于苦闷,对“移交主权”后的现实感到失望和不满,写了不少暴露社会黑暗的小说。中篇小说《贪污》(1954)和短篇小说集《雅加达的故事》(1957)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后者获全国文化协商机构1960年小说创作奖。50年代中期起,思想有很大的转变,认为悲观失望减轻不了自己的重负,文学应为绝大多数人民去斗争。1964年获耶明基金会文学奖的中篇小说《南万丹发生的故事》(1958)已越出暴露文学的局限,正面描写贫苦农民反抗恶霸地主的斗争,宣扬了农民的胜利。《铁锤大叔》(1965)则以满腔的热情描写了1926年印度尼西亚民族的大起义。这些作品就是他新的文学观点的体现。

他的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革命随笔》(1950)、《黎明》(1950)和《布洛拉的故事》(1952)获全国文化协商机构1953年小说创作奖,中篇小说《追捕》(1950,获图书编译局的最佳小说奖)、《不是夜市》(1953)、《镶金牙的美女米达》(1953)和《雅加达的搏斗》(1953),长篇小说《被摧残的人们》(1951)和《勿加泗河畔》(1957)等。

普拉姆迪亚获释后于1980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人世间》,它是作家最突出的代表作,在印尼当代文学史上,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不仅震惊印尼文坛,而且还被译成各国文字,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