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亚非现代文学大家(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5190300000041

第41章 伯勒萨德

伯勒萨德,1889年生于印度北方邦贝拿勒斯的富商家庭。青年时代曾协助其兄经商。1909年开始发表诗歌,他的作品有8部诗集和长诗,12部剧本,3部长篇小说(包括一部未完稿),5部短篇小说集。

伯勒萨德一般被认为是“阴影主义”(即浪漫主义)三大诗人之一,《眼泪》(1925)是他的第一部成名的诗集,被认为是这支流派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约收入190首抒情四行诗,用各种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描写过去的爱情,反映了一种失望和伤感的情绪。这种感情脱离社会生活,脱离时代环境。《水波》(1930)收诗30多首,大部分是抒情诗,同样反映了诗人的苦闷和失望,但有一部分诗也表现了人生的欢乐、健康的期待和丰富的幻想,表明诗人的感情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迦马耶尼》(1935)是著名的长诗,故事取自神话传说,是一部深含哲理的隐喻诗。全诗共5000多行,分为15章,主要叙述人类始祖由于贪图享受而走向末日,世界被洪水所淹没,只有极少数的人得以幸存,摩奴就是其中之一。当世界成为一片汪洋时,他站在高山顶尖,望着滔滔大水,内心产生了“忧虑”,后来太阳升起,大地逐渐显露它的面貌,自然微笑了,这使他对世界又产生了“希望”。有一天他遇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姑娘“夏塔”,对她产生了“情欲”和“性念”,两人在一起生活,夏塔感到“羞涩”。两人结合后,摩奴却沉湎于祭祀的“事业”之中,不久就抛弃了夏塔,使她产生了“嫉妒”之心。摩奴后来遇到另一个姑娘“伊拉”,他和她共同创造了新的国家,自任国王。夏塔在“幻梦”中发现摩奴遭到人民的反抗,双方进行“斗争”。从此,摩奴感到“痛苦”、失望,想寻求一个宁静的场所,但没有夏塔他一事无成。后来夏塔来和他“会晤”,并告诉他生活中得到和平和宁静的“秘密”,于是两人前往喜马拉雅山的仙境,得到了真正的“欢乐”。

诗人利用神话是想曲折地反映现代的社会生活。印度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存在着理性和感性(亦即理智和良知)相矛盾的理论。长诗也表达了这种哲学思想。夏塔和伊拉分别代表人类的良知和理智。当良知在人的内心占主导地位时,就能获得人生的真谛;而理智占了上风,则适得其反。诗中的摩奴代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个人主义者,伊拉代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分野和建立在剥削基础上的理性,而夏塔则代表人类的良知、良心和感情。

诗人通过三个人物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可调和的矛盾,表现了社会上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强权、虚伪、非正义与阶级鸿沟。但诗人没有看到社会矛盾发展的前途,他只是想寻找一条能使人们得到幸福和安宁的道路,但却没有如愿,结果只好采取逃避现实的方法。

伯勒萨德的剧本大多是历史剧,企图以古代印度民族的光辉业绩激发人们复兴民族的精神。《健日王塞健陀笈多》(1928)主要写笈多王朝末代皇帝统治时期王朝内部的矛盾以及抵御外族入侵的故事,以影射印度当时受英国殖民统治的现实。《旃陀罗笈多王》(1931)主要写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的旃陀罗笈多率兵成功地打败希腊军队的入侵。这是印度历史上反抗侵略的光荣的一页,也是为了说明现实。

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骨骼》(1929)写几个妇女不幸的遭遇,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另一部长篇小说《蒂德里》(1934)透露了不仅在印度,在英国也存在贫富悬殊的现象,剖析了地主、资本家和宗教头目的真实面目。他的短篇小说中浪漫主义色彩较浓,大多描写爱情,故事情节较简单,写景较多,有的短篇小说更象散文诗。小说引人入胜的不是曲折的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刻画,而是对环境的富有诗意的渲染。也有一部分小说是揭露种姓制度的残酷,主要描写不合理的社会,下层人民艰苦的生活,以此来抨击权势者的专横跋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