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亚非现代文学大家(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5190300000038

第38章 梅农

梅农,1878年出生在喀拉拉邦默拉巴尔农村的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从小跟随叔父学医,后改学文学。12岁便用梵语写诗,后成为学者。27岁起先后担任《拉摩奴吉》、《喀拉拉福利》、《心灵抚育》等报刊的编辑。34岁因病失去听力,写了一首抒情长诗《痛诉听力的丧失》,表达了继续从事文学和艺术活动的决心。35岁时,为拯救濒于灭亡的民间艺术——卡塔卡利舞,组织“喀拉拉艺术团”,在国内和东南亚各地巡回演出。定居在鲁杜鲁蒂,后成为南印度艺术中心。1916年前后投入印度民族独立斗争。1947年印度独立后,积极参加世界和平运动,先后访问美、法、意、波、苏和中国。他写了70部作品,大部分是诗。他曾用马拉雅拉姆语翻译梵语的《罗摩衍那》、《梨俱吠陀》、《沙恭达罗》,创作史诗《吉特尔瑜伽》和《时令之欢》等。在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下,他用马拉雅拉姆语的自由韵律,写了许多激发民族尊严、歌颂祖国山河的抒情诗;还根据民间神话传说创作了许多长篇爱情叙事诗。诗歌内容和形式上的革新,对许多青年诗人的创作产生很大影响,成为当时浪漫主义诗歌运动的主要诗人。代表作有《被囚禁的阿尼鲁敦》、《受罚君王》、《娜基拉》和《父女俩》等,具有鲜明的反封建主题。他的《虔诚的玛丽叶娜》通过妓女的悲惨生活和归依宗教的过程和描写,来反映黑暗的社会。表达作者想以宗教来洗刷心灵上的创伤。

1948年印度独立后,马德拉斯政府授予他“民族诗人”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