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亚非现代文学大家(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5190300000035

第35章 泰戈尔

泰戈尔,1861年出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地主兼商人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哲学家、诗人和宗教改革家。兄妹也多热心于社会改革和文学事业。他的家庭是加尔各答许多知识分子的聚集地,经常高明满座,讨论国家大事,并举行朗诵会,演出戏剧等,这种环境对泰戈尔的世界观,文艺观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

泰戈尔七、八岁时便开始练习写诗,14岁时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庙会》;16岁时发表长诗《诗人的故事》。1878年,遵从家训到英国学习法律,但到伦敦后,他便按自己的志趣学习英国文学和西方音乐。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884~1901年间,泰戈尔大部分时间住在他父亲的庄园里。这段生活经历对他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在此,他接触并了解了农村生活,写了一系列表达爱国精神的故事诗和近70篇反帝反封建的优美的短篇小说。其中《河边的台阶》(1884)、《弃绝》(1892)、《摩诃摩耶》(1892)等短篇小说揭露和抨击了封建婚姻制度以及种姓制度给妇女造成的悲惨命运。1901年,他怀着改造社会的目的在圣地尼克坦创办了一所与劳动结合的新型学校(以后发展成为著名的国际大学)。

1905年后,印度掀起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的高潮。这时,泰戈尔来到加尔各答,积极投身于反英斗争,并写了许多激发人民爱国热情的歌曲。但不久他与运动的领袖们产生分歧,便退居乡间,过着脱离现实斗争的退隐式生活,埋头于文学创作。这一时期,他连续发表了《小沙子》(1903)、《沉船》(1906)、《戈拉》(1907~1909)、《家庭与世界》(1916)、《四个人》(1916)、《最后的诗篇》(1929)等中长篇小说,14篇短篇小说和包括《暗室之王》(1909)、《邮局》(1911)在内的十多个剧本。同时,他还把以前诗集中的诗有选择地译成英文,编写成诗集《吉檀迦利》(1912)在英国一经出版,即引起轰动。于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也成为东方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新月集》(1913)、《园丁集》(1913)和《飞鸟集》(1916)也陆续在英国出版。这些带有浓厚哲学色彩的优美的诗篇,反映了泰戈尔在艺术上的独创性和高度成熟。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泰戈尔应邀访问了日本、美国、加拿大和欧洲许多国家,并发表演讲集《民族主义》,其中充满了爱国主义热情,洋溢着为振兴亚洲而献身的精神。1919年,面对英国殖民主义者镇压爱国群众的野蛮暴行,泰戈尔拍案而起,他愤怒地写信给英国总督表示强烈抗议,并庄严声明,放弃1915年英国国王授予他的男爵爵位和特权。1924年,泰戈尔访问中国,回国后发表了《在中国谈话》,对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以及苦难处境深表关切和同情。1930年,泰戈尔访问了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

1941年,泰戈尔在加尔各答逝世,享年80岁。他一生共写下了50多部诗集、30余种散文著作、12部中长篇小说、近100篇短篇小说、20多个剧本、2000多幅画、2000多首歌曲以及其他方面许多论著创作。在印度文坛和世界文坛上,像泰戈尔这样多才多艺、创作丰富的作家是十分罕见的,他以自己的优秀作品建造了一座人工所不能建造的千古不朽的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