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亚非现代文学大家(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5190300000023

第23章 丁若镛

丁若镛,1762年生于京畿道广州郡瓦阜面马岘里(今扬州瓦阜面陵内里)的一个两班贵族家庭。7岁能作汉诗,22岁中进士,28岁文科及第。历任弘文馆修撰、京畿道暗行御史同付承知、谷山府使等职。他为人刚直,不求权贵,特别是在任暗行御史时,曾弹劾官吏的贪污舞弊,不断受到反对派的诬告和陷害。40岁时被贬,流放康津等地18年。1818年释放回国,专心从事写作和研究学问,直至去世。

丁若镛是实学派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实学派诗人和作家。他对政治、哲学、经济、科学技术等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最关心农民问题,认为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数富户之家“是残九千九百九十人之命,以肥一人”,提出“农者得田,不农者不得之”的主张。他认为一切没用到实际学问都算不得学问,“新我旧邦”的思想指导着他一生的活动。

在诗歌创作方面,他反对单纯“吟风咏月”和形式主义,强调文学的教育意义,即要有“美刺劝惩”的效果。作有汉诗2500余首,有不少是表现农村生活和在封建剥削制度下农民艰难度日的悲惨处境,谴责封建官吏的剥削和儒学者的伪善,指斥封建两班制度的不合理,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及对不合理制度的训责。《奉旨廉察到积城村舍作》和《饥民诗》是两首有代表性的作品。前者描写一户农家的穷苦和敢于和豪吏作斗争的景象。后者描绘了一幅农民由于迫于生活而颠沛流离的图景。

在康津流放期间,他创作了很多同情劳苦大众,反映残酷剥削官吏罪恶的优秀作品,其中有杜甫韵的三吏:《龙山吏》、《波池吏》、《海南吏》;三行:《猎虎行》、《狸奴行》、《僧拔松行》以及长诗《夏日对酒》、《耽津衣歌》、《耽津渔歌》、《耽津村谣》、《哀绝阳》等。他熟悉多种诗歌表现形式。他的一些散文和政论也写得生动、犀利,很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在创作手法上,善于运用比喻来刻画他所要表现的对象。

他逝世70多年以后,李朝政府追赠他为正宪大夫奎章阁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