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亚非现代文学大家(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5190300000012

第12章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年生于大阪。自幼失去父母,16岁时与之相依为命的祖父也去世。他体弱多病性格孤僻。孤儿的生活感受对他后来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1920年9月,他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在东大期间,他热心文学事业,积极参加编辑出版东大文科系统的同人杂志《新思潮》(第六届)。在这个刊物上,他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其中《招魂节一景》获得意外好评,打开了他通向文坛的大门。

1924年,川端从东大毕业。他决心走上文坛,成为专业作家。同年10月,他和横光利一、片冈铁兵等人一起创办同人杂志《文艺时代》。他们受欧洲达达派、未来派、表现派等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主张艺术至上主义,追求“新的感觉”、“新的表现方法”,以及“革新文体”,用以对抗既成文坛的衰落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兴起。新感觉派衰落后,他创办《文学界》杂志,参加了“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的文学运动,发表了一些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小说,如《水晶幻想》等。

川端前期作品一是描写他的孤儿生活的孤独感情,描写他的失恋过程和痛苦感受。二是描写舞女、艺妓等处于社会底层妇女的悲惨命运与生活的追求。如《参加葬礼的名人》(1923)、《十六岁日记》(1925)、《伊豆的舞女》(1926)、《致父母的信》(1932)等。其中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是作者的成名作,描写一个20岁的高中生在旅游途中与一个14岁的卖艺舞女之间短暂而朦胧的爱情经历,充满了淡淡的哀愁和感伤情调。

他战后的创作产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走向成熟与完美。他的作品集传统的美和现代技巧于一身,融东西文学精华为一体,表现了“日本人内心的精髓”。他以《雪国》(1937~1947)、《千只鹤》(1951)和《古都》(1962)三部中篇小说荣获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泰戈尔以后第二个获得此奖的东方作家。《雪国》描写贪图享乐、坐食祖产的东京人岛村3次去雪国同艺妓驹子相会的故事。表现了下层艺妓对生活的无望追求、对爱情渺茫的期望,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美学观念。《千只鹤》写主人公同亡父的情人及其女儿间的恋爱故事。《古都》主要描写一对贫寒的孪生姐妹,分别在贫富不同的两个家庭中长大成人,重逢相识而又分离的故事。

川端康成一生创作了100多篇中短篇小说。由于深受佛教禅宗和虚无主义哲学的影响,他的作品表现的可能是他内心的痛苦和郁闷(如美的理想难以突现,对爱的追求不能得到满足,面对老年和死亡感到不安和恐惧等),有着独特的创作风格。

由于在创作方面成绩斐然,川端在战后获得了多种荣誉头衔和奖金奖章。如1948年起任日本笔会会长,1958年起任国际笔会副会长,1960年获法国艺术文化勋章,1961年获日本文化勋章。

1968年10月,瑞典决定将当年的诺贝尔奖金授给他,表彰他以卓越的感受和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内心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