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国殇蜀殇
5186200000020

第20章

尽管如此,姜维仍未灰心气馁,还在为夺取陇右而日夜操劳,千方百计地去寻找战机。经过反复考察,他认为沓中是个很好的屯兵之处:进可。

据《三国志》载:姜维曾先后八次北攻魏国。第一次,延熙十二年(249)秋,姜维率军攻雍州,不克而还。第二次,延熙十三年,姜维率军出西平,不克而还。第三次,延熙十六年夏,姜维率军围南安,不克而还。第四次,第三次,延熙十七年夏,姜维率军出陇西,拔狄道、河关、临洮三县之民,居于绵竹、繁县。第五次,延熙十八年夏,姜维率军出狄道,与魏国雍州刺史王经战于洮西,大破魏军。第六次,延熙十九年春,姜维率军出上邦,被魏将邓艾破于段谷,姜维率军退还成都。第七次,延熙二十年,姜维率军出骆谷,魏军坚壁不出,姜维引军还。第八次,景耀五年(262),姜维率军出侯和,为邓艾所破,还驻沓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七回至一百十五回“演义”了其中的几次战斗。以越过牛头山直捣陇右重镇狄道,退可以拒险而守,屯田自足,一旦汉中告急还可以迅速回兵东救。他本想率军长期驻扎于此,操练兵马,积草囤粮,俟兵精粮足之后,便再次挥师北伐,先占据陇右,进而吞并关中,即使不能兼并中原,也可真正和魏、吴两国鼎足而立,改变蜀国偏处一隅的不利局面。

然而,姜维的这一设想被司马昭破坏了,他不得不暂时撤离沓中,并将这片惨淡经营了一年多的屯兵之处忍痛毁弃。

眼前的这片大火越烧越旺,腾腾的烈焰将黎明前的寒气驱逐得无影无踪,整个沓中地区就像一座在熊熊燃烧的大火炉,连羌水也似乎被烧热了,升腾起缕缕水蒸气。姜维正出神地望着那片大火,忽然感到有股热浪扑面而来。他定睛一看,见姜复汉和姜兴汉兄弟,各领着一队放火烧麦的骑军,从火海中冲出,像两股旋风似的,挟裹着火星和热浪,向他卷了过来。他整理了一下乱纷纷的思绪,暗暗地说:“沓中,待我击退魏军入侵之后,还要率军回到这里,让这片焦土重新变成良田沃土!”

当沓中的那场大火在熊熊燃烧之时,邓艾正率领着大队兵马,沿着牛头山中的一条峡谷,向沓中进发。只是因为山岭的阻隔,才使他没能发现那片火光。

此时已近五更天,那条狭窄、阴暗、潮湿的峡谷中寒气袭人。一万多魏军兵马拥挤在这条峡谷之中,就像一条湍急的溪水,翻滚着浪花,由牛头山的腹地向着沓中流淌。

邓艾端坐在战马之上,就好似溪流中的一朵小浪花,随着兵水马流向前滚动。正行之间,他突然闻到了一种淡淡的烟味;那烟味时断时续,时有时无,像是一个幽灵似的紧紧地跟随着他,捉不到但又挥不去。又前进了二三里,那种烟味由淡变浓,并伴有缕缕雾气般的轻烟,在他的面前飘来飘去,一股辛辣的气味不时地钻进他的鼻孔,刺激得他的鼻腔微微发痒,使他接二连三地打起喷嚏。再往前走了三四里,那缕缕轻烟变为股股黑色的浓烟,一股接一股地从前面扑过来,熏得他双眼发涩,呛得他连声咳嗽……

在这荒无人烟的峡谷之中,在这即将黎明的时分,哪来的这么多浓烟?邓艾手捻胡须,细细地思量。他从王颀率领的骑军遭到伏击,想到赵广丢弃营寨逃之夭夭,又想到这一股股从沓中方向扑来的浓烟……蓦地,一个他最怕得出的结论却偏偏得出了:姜维已抢先一步,烧营而去!

姜维烧营而去!这意味着邓艾精心策划的沓中围歼战已难以实现!现在,他只能改变战术,由原来的围歼变为追击。此刻,他只希望邓忠或牵弘率领的兵马能堵住东归的蜀军,为大军的追击赢得时间;他盼望着杨欣或师纂率领的兵马能咬住蜀军的尾巴,拖住东归的蜀军,为大军的追击创造条件。然而,他心中也清楚:无论是邓忠或牵弘,还是杨欣或师纂,都只能是延缓蜀军东归的时间,而无法阻挡蜀军东归的步伐;若要在追击中消灭这支蜀军,只能靠他率领的大队兵马。追击,追击!只有追上蜀军,才能击败蜀军;否则,这场追击战将化为泡影。时间与速度已成为这场追击战的关键,大军早到一步则可能是胜利,迟到一步无疑就是失败。

在这时间就是胜负成败的紧急关头,邓艾别无选择,只有强令兵士火速前进。可是,无论他如何催促,大军行进的速度不仅不见加快,反而逐渐有所减慢。这种并不常见的情况提醒了邓艾:兵士已连续行军四五个时辰,行程近百里,现在已是饥饿困倦交加,单靠命令是无济于事的。

此事若是摊在有的将领身上,说不定会抡起手中的马鞭强行驱赶兵士。这样或许可以收到命令达不到的效果,提高行军的速度。然而,邓艾却认为,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虽然可加快兵士的步伐,但却使兵士丧失了斗志。追上敌军的目的是为了击败敌军,一支丧失了斗志的兵马,即使追上敌军也难以击败敌军,追又有何用?他必须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能保持兵士的斗志,又能加快前进的速度。

邓艾手捻银须,思忖了一会。突然,他抽了战马一鞭,纵马向前驰去,来到了大队兵马的最前头。随后,他滚鞍下马,扛起长枪,像一名普通的老兵一样,迈开大步,默默地在前为全军将士开路。

年近古稀的邓艾下马步行为全军开路的消息,很快地就传遍了全军。那些本已疲惫不堪的、饥肠辘辘的兵士,好似歇息了一阵,饱餐了一顿,顿时来了精神,行进的速度在不知不觉中大大地加快了。

尽管邓艾没有回头,但从身后传来的脚步声中,他已明白了一切。他打起精神,憋足劲头,再次加快了自己的步伐。此时,他心中十分明白:只要他的脚步不停,身后的兵士也绝不会停下脚步;他能走多快,身后的兵士也能够走多快。在这关系到此次追击战胜负成败的紧急时刻,他必须孤注一掷,拼尽全身的力气,带领全军火速前进!

随着脚步的不断加快,邓艾的呼吸声逐渐变粗,像只风囊似的,呼呼直响;一颗颗豆大的汗珠,不断地冒了出来,缀满他那紫红色的脸膛。迎面扑过来的黑烟越来越浓,熏得他直流眼泪,呛得他不断咳嗽。汗水和泪水混合在一起,在他那满是皱纹的面颊上纵横流淌。他的喘息声和咳嗽声交织在一起,胜过一道道威严的命令。

天光大亮的时候,邓艾率领着大队人马通过了那条狭长的山谷,来到了羌水河畔。

仅仅一夜的工夫,沓中已完全改变了模样:昨日还是遍地金黄、麦浪翻滚的河谷中,今天已经变成了一片黑色的焦土,只有那数百个尚未完全燃尽的麦垛,还在冒着股股黑烟。昨日还是清澈见底的羌水,今天已变成了一条黑乎乎的污水沟,水面上还不时漂过一只只被烧焦的狐狸或野兔。昨日还是秋风轻柔、空气清新的河谷中,今天弥漫着一种辛辣、焦糊的气味,数不清的灰烬,仿佛无数只黑色的蝴蝶,漫天飞舞……

邓艾站在被大火烧得有些发烫的羌水河畔,环视着周围一望无际的焦土,脸色阴沉,一声不吭,陷入痛苦的深思之中:昨晚大军从临洮城出发时,为了轻装前进,他把大批的粮草辎重留在了城内,只带了少许的干粮和草料。他原想包围了沓中之后,有蜀军种植的十几万亩小麦,粮草问题不难解决。谁料,姜维留给他的竟是一片焦土,别说粮草,就连可以饮用的洁净水也没有,不少干渴难忍的兵马,只好饮羌水中流淌着的污水。这种饥渴疲惫之军,如何去追击姜维率领的蜀军!他原计划把姜维围困在沓中,没想到反被姜维把他的兵马困在了沓中!

正在邓艾无可奈何之际,远处传来了一阵战马的嘶鸣。不久,杨欣率领着五千精骑从南山根下奔驰过来,师纂率领着三千精骑从羌水上游飞奔而来。三支包围沓中的兵马在羌水河畔会师了,可惜他们占领的只是一片被烧焦的土地,并未围住蜀军的一兵一马!

杨欣和师纂跳下战马,正要向邓艾禀报他们奔袭沓中的经过。邓艾却摆了摆手,制止了他们,瓮声瓮气地问:“汝等军中还有无剩余粮草?”

“军中尚有部分粮草。”杨欣和师纂回答。

“好!”邓艾眼睛一亮,果断地说,“汝等将剩余粮草全部留下,然后各率本部兵马,火速沿羌水东下,去追赶蜀军。蜀军撤离时携带着大量粮草辎重,行动必然迟缓;加之有邓忠与牵弘所率兵马进行阻截,午前还不会进入孔函谷。汝等要在蜀军入孔函谷之前追赶上他们,不惜一切地将他们紧紧咬住。只要能把他们拖住一两个时辰,我便会率大军赶到。”

杨欣和师纂依令而行,把剩余的粮草全部留给邓艾,各率本部兵马,沿着羌水追赶蜀军去了。八千骑军仿佛一阵急风暴雨,呼啸着向东拥去;三万多只上下翻飞的马蹄,将河岸边厚厚的灰烬踏起搅飞,掀起一大片浓重的黑色尘埃,遮住了东方刚刚升起的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