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保安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
5185500000006

第6章 保安族的文化教育及其他

一、文化教育

在解放前,保安族读书人很少,文盲率非常高。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对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给予很大的扶持。1949年至1959年之间,国家对保安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人力、物质、财力等各方面进行了很大的投入,为保安族教育事业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以大河家甘梅完全小学为例,政府历年拨款数:1953年720元、1956年600元、1958年550元,共计1870元。入学学生数:1950年35人、1951年84人、1952年84人、1953年106人、1954年100人、1955年125人、1956年136人、1957年246人、1958年至1959年3月380人。虽然如此,由于诸多原因,民族教育发展仍显缓慢。自治县成立后,保安族教育事业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1980年经甘肃省和临夏州批准,成立了大河家保安族中学;对保安族学生实行免收学费、书费的“双免”照顾;还将保安族学生比例较高的中小学列为全省重点中、小学。

二、农业科技与医疗卫生

随着文化教育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技术得以运用推广和发展,这对积石山的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科技人员根据积石山的条件,采用和推广冻精配种新技术,引用西门达尔、海福特、黑白花等冻精实行人工授精,开展了本地黄牛的改良工作。到1984年底,共生产改良牛24,900头,占全县牛总数的11%。全县每年受配种牛3500头左右。现在,自治县冻精配种站由原来的3个发展到15个,先后培养出保安、东乡、回等少数民族配种技术员50多名。1981年起全县科技人员开始努力提高畜禽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扶持建立了90个养畜专业户,并帮助指导他们掌握技术。到1984年,全县的各族养畜专业户已发展为500多户。

解放前,保安族地区没有医生。人们认为因“不稳当”(闹鬼)而引起病,得病不是吃“都哇”(阿訇在碗里写上经文,用水冲着喝),就是请阿訇念经。所以许多保安族群众得病,很难得到治愈。自治县成立后,医疗卫生事业有了可喜的发展。有县医院和18个乡卫生所。随着医疗卫生的发展,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了保障。

三、交通

早先积石山的交通有驿道、丝绸之路和黄河水运。明代初期,积石山设立银川驿和长宁驿,“马递”、“步递”、“急脚递”。从河州城出发,行20公里先到银川驿(今铺川乡),再行40公里至长宁驿(今大河家乡)。明朝中期增设驿站,延伸驿道,又从长宁驿经积石山峡,西行40公里至循化;驿道仅能步行或骑马,道路十分艰险。这里黄河在早先有两个渡口、一座桥。渡口之一是“大河家渡口”,隋唐时期称为“临津关”,明清时称“黄河上渡”,清初设官船2只、水夫20名。另一渡口是“三二家渡口”,靠皮筏渡河。黄河桥在安集乡尕鲁坪,唐代重建,北宋时毁坏,至今无桥。解放前,黄河是积石山惟一的水运路线,人们将本地和青海的羊毛、皮革、木材、土特产,用牛皮筏子运往兰州、宁夏以至内蒙古,解放后公路交通事业逐渐发展,特别是自治县成立之后,居住在积石山麓干河滩、梅坡、大墩的保安人,可从家门口乘车到县城或其他地方。在保安人聚居的高李村和崖头村之间的刘集河上,建造了双曲拱水泥花岗岩崖头大桥,结束了人们世世代代趟水而过的历史。1984年竣工康吊大桥,使车辆通到保安三庄和青海省循化。

目前,积石山县有公路干线(临夏至大河家)89公里、县乡公路100公里、乡村公路234公里,有桥梁15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