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保安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
5185500000021

第21章 保安族文献(3)

关于初稿中第二种说法:“保安民族的祖先原是甘肃省临夏县杨妥加一带人。明朝初年,有四人去青海省保安城经营商业,娶了当地藏族女子为妻,以后子孙繁衍,便形成了今天的保安民族。”老年人说,关于这种传说也没有听见过。他们认为,早年从河州一带来此经商,并在此安家立业的人很多,但不能因此而认为这些人就是保安民族的祖先。

关于初稿中第三种说法:“保安民族原为留在东乡妥家沟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的后代,现在青海上务庄还有蒙古人。”老年人皆认为,根本就没有听见过这种说法。关于蒙古人的一些传说,他们也从未听过。

关于初稿中第四种说法:“保安民族祖先原是山西、甘肃河州(临夏)、岷州、临洮、青海西宁等地的汉人和回民。明末清初,祖先们来到了青海保安营当了兵,家属住在保安城附近的下庄、尕撒尔等庄子(这主要指今居住梅坡村不会说保安语的保安人)。”老年人皆同意这种说法。但这是指早年居住在保安城内“吃粮当兵”的回族,其家庭居住在下庄一带。

关于初稿中第五种说法:“有些保安族青年人,从本民族的服装、舞蹈和一些生活习俗和藏族相似上,推测自己的祖先是藏族”。老人们对这种说法不同意。他们认为,和藏族在生活习俗上相似的民族很多,如土族(在一定程度上比保安民族更接近藏族)等,不能这样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是藏族。

2.迁徙原因

关于初稿中第一种说法:“清同治年间,因保安族人民想响应西北回民起义,反抗清朝的反动统治,又想乘机赶走汉族和藏族。因此,藏族部落马巴,联络了汉族和土族,一起把保安人赶到甘肃。”老年人认为,这种说法是有的,但不是藏族部落马巴联络了汉族和土族,而是下庄的土族与保安人发生直接的矛盾和冲突,土族投靠了藏族部落马巴,又联络了周围的汉族,把保安人撵到了甘肃的。

关于初稿中第二种说法:“保安族下庄村和藏族格斯通村,因水渠灌溉而发生冲突。于是引起下庄村的保安人与格斯通、马巴等藏族部落长期打仗,结果保安人打败了,被赶出青海”老年人认为,早年下庄的回族与周围的土族在用水问题上经常发生矛盾、经常打架的情况很普遍,解放后才彻底得到解决。老年人指出:“因用水起纠纷的问题上,多是下庄回族与下庄土族双方的问题,牵涉到藏族的很少。”

关于初稿中第三种说法:“有一位格斯通村的藏族青年与一位下庄的保安族青年在一起磨面做饭时,因藏族青年在保安族青年做饭的锅内放了一块猪肉,引起了双方的冲突,藏族青年被打死。格斯通为了报仇,联络了马巴、物什格尔等部落攻打下庄保安族人,下庄力单退到保安城内。”老年人对这种说法皆认为不可能。早年下庄回民势力颇大,根本不会有人敢拿猪肉使他们为难。假如早年有人无意地将猪肉碰到回民的衣袖上,回民就立即将衣袖撕扯下来不要。老年人认为,根本问题在于下庄土族与下庄回族起矛盾和冲突。至于马巴部落联络了自己部落统管下的村子格斯通、物什格尔围攻保安城的事是有的。

(四)附:下庄、尕沙日的回民与附近藏民部落郎加的关系

下庄、尕沙日的保安回民在未迁徙至甘肃大河家以前,就和周围的藏民部落郎加关系很好。郎加藏族在修经堂庙宇时曾向回回化布施,回回也给了不少的布施钱。当下庄回民与下庄土族发生战争时,下庄和尕沙日的回民要迁走,藏族马巴部落不给他们让路,因为马巴部落是站在土族一边的。而站在回回一边的郎加部落却给回回修了一条路,回民才走成。回民迁往大河家时,先经过多乃曼日山(记音)至郎加,郎加六庄的人(即日公马、日雄马、牙日、沙哨马、家毛堂、麻日)全部出动送行。回回很感激,曾将靠近郎加山上的土地赠送给郎加。目前这块土地,郎加人称“加用木”(记音),意思是回民送给的。至大河家的保安人皆感激郎加的护送,从此双方往来十分亲密友好。(此段为马克文调查并整理)

调查时间:1959年1月30日至2月2日

地点:青海保安城、下庄、郎加

访问对象:王子元、王泰、张永功、色楞姆才郎等17人

调查人:马克文、蔡湘

四、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地区的历史调查材料

(一)早年民族杂居简况

年都乎传说早年在年都乎住有七八个来自各地的民族,有汉、回、撒拉等,也有从北京来的人,这儿叫“苏乎撒家”,因此年都乎早年是一个民族杂居的村庄。藏语叫“年都乎色娃乃芒”或“年都乎色娃甲保”,意为七八个民族的村庄。据说,早年年都乎没有居住过藏民。

在年都乎以南约五里多地的同仁县,传说早年有藏民居住,但很少。同仁县以南是牧区。隆务寺一带的藏民称呼当年四寨子(年都乎、吴屯、果杨、尕撒尔、保安城、下庄)的居民为“甲尔干仓”(记音),意为“说汉话的人”。四寨子的居民称呼他们是“物什干仓”(记音),意为“住在上游的人”。

又传说,当年四寨子的居民,是由清朝驻年都乎的大官(藏话叫“土把总红保”,汉译“王热不当”)将他们从“内地”迁来的。一位老奶奶说:“我们的根子是中原人。现在我们头发梳式、服饰都和藏民不一样,这些装饰是从内地带来的。”在年都乎东北方约一里的年都乎那卡村,有一位还俗喇嘛,叫阿克错巴。他说:“传说年都乎有一部分居民是从甘肃兰州一带来的。”又说:“早年的四寨子是回汉杂居的地方,四寨子周围有藏民居住。”

关于早年在年都乎居住过回民的传说是很普遍的。现在年都乎城堡内第二食堂后面,曾经是回民聚居的地方。据说,城堡外也住有二三十家回民。此外,沿着城堡北边的路旁有一块小型白石头(见文物:年—001号),传说是当年住在城堡内“回回阿訇”家中的。在城东还有一块早年回民作礼拜叩首的白石(这次未见)。藏民称住在年都乎的回民为“马季墨赫”(记音),“马季”是姓,“墨赫”是队伍的意思。即马家的队伍。

吴屯分上庄和下庄。藏民称呼吴屯为“三个松”(记音),即吴屯位于山根,像骑在老虎的背上。

上庄:1.甲仓马。

2.何家,传说原住的是藏民,说藏语。

下庄:1.铁匠城,早年居住过回、汉族,其中梁、穆、马、康四姓延至今日。

2.李家城,传说原是由甘肃河州三川逃难来的汉民,也有说是来自江苏的汉民。

3.侯家城,根子是藏民,说藏语。

4.大城,又叫“保安城”,传说根子是由四川省来的汉民。保安是自己保护自己的意思。

在男女服饰上,传说早年有其特点。吴屯人虽穿类似藏民的大领长衫,但不习惯系腰带,如系上腰带反被庄里人笑话。据说一九四。年后,才逐渐系腰带。妇女冬天穿大红棉裤,镶蓝边或黑边;夏天穿蓝色单裤,着花鞋,鞋帮高长。妇女不梳辫子,头发向后直倒下来,平平地梳上,上放银盾、珊瑚等装饰品。早年,年都乎和吴屯的男女皆不穿皮袄,而穿毛线织成的衣裳,男的是白色的褐衫(毛织的衣服),女的是青色的褐衫。以上这些皆与附近藏民不一样。

上务才郎谈了这一带喇嘛教的沿革,他着重谈了同仁县隆务寺夏日仓的发展情况。他说:青海省同仁县隆务寺的夏日仓,到如今已传十二世。其第一世至第三世,原在今甘肃省夏河念经。第四世去西藏“深造”,返回后住在青海省同仁县隆务寺,开始积极发展其宗教势力。至第五世时,其势力与日俱增。

从夏日仓第五世开始,即在四寨子一带大修“嘛呢房”和寺院,同时勒令四寨子的回民放弃伊斯兰教而改信喇嘛教。他们在群众中散布说:凡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民一旦经过“嘛呢房”的门前,就等于背弃了自己的宗教而改信喇嘛教了。有些“嘛呢房”如今尚可见到。如年都乎城堡东南的城门就有早年修下的“嘛呢房”,这是一个必经的要道口。

尕撒尔我们先后访问的五位老人皆说早年的尕撒尔是土、回两族杂居的村子。村子的南半部是土族居住的老地方。土族来源说法不一,一说是青海贵德来的,一说是青海要街三川来的。当年把土族称作“土族八十家”(与村北“回回八十家”相对称),但据老年人说,当时土族没有八十家,只有六十家。

三吉塔尔老人(土族)说:“我们的祖先既非回,也非藏。我们是从青海省要街三川(?)来的,根子是那里的人。早年我们的妇女是穿裙子的,与青海省互助、民和两县的土族妇女的裙子很相似。尕撒尔有一位妇女叫“难莫家勒”,她出嫁到郭木日时就是穿的这种裙子。早年这里的土族妇女皆大脚。

尕撒尔村的北半部,如今多是耕地和果园。据老年人说:这是当年“回回八十家”居住过的地方。“回回八十家”又称为“马家八十家”,共分“马家仓”、“窝尔仓”、“王家仓”三部分。

我们到当年“回回八十家”居住过的旧址作现场观察时,获得这样的印象:早年“回回八十家”居住过的旧址,现多作耕地和果园,有一小部分尚荒芜着。从果树的成长状况看,这些果树多是近几十年栽种的,没有发现百年以上的古树。这证明,这些果树是“回回八十家”迁走后栽种的。此外,在耕地、果园和荒地的四周有非常显著的古旧土墙,据说这是早年“回回八十家”居住过地方。在“回回八十家”居住旧址的西部,地势稍高,是早年回民的清真寺。遗物有一石墩(见文物:尕—002号)。据说还有三个石墩移至村内他处。在这片清真寺的遗址上,有很多砖瓦残砾,从这些残片上的花纹观之,系回民的建筑物。在清真寺西北边地势较高的“乞黑不都”(土语)山根下,有许多回民的祖坟,面积很大,地势由北向南倾斜。从古坟的数目(初步估计约数百个以上)和迹象看来,居住在这里的回民,年已很久。解放前,甘肃临夏大墩的保安族经常来此上坟。此外,一个珍贵的发现是尕撒尔大队队长马成奎同志在一九五八年十月深翻地时,在“回回八十家”居住的旧址,挖出一小块上面用黑墨写的阿文经的椭圆石(见文物:尕—001号)。以上情况充分地证实:约百年以前,尕撒尔确实居住过回民。

早年这里的回回妇女,皆将辫子盘在头上,放一簪,带盖头。

回民男子的衣袄皆不如藏民那样长,有些像便服,脚上穿的和如今甘肃临夏大河家人穿的土制牛皮鞋(称“罗梯”)一样。

郭木日七十九岁的仁琴加说:“当年郭木日城堡有一半居民是回回,皆姓马,藏语叫‘马家仓’。我就是回回‘马家仓’的根子。”七十三岁的夏马说:“我们的根子不是藏族。先人们说过:我们的骨头是回回的骨头,我们的根子是回回。”

七十二岁的康伯说:“早年尕撒尔、郭木日原是一个村,两地的回民是在一起的。由于夏日仓在这一带扩大喇嘛教的势力,年都乎、吴屯、郭木日的回民,对伊斯兰教信仰不甚坚定,因此叛了教,而随了喇嘛教。尕撒尔、下庄的回民对斯兰教信仰坚定,不愿随喇嘛教,所以就迁走了。”

八十四岁的桥洞说:“早年郭木日城堡除回回居住外,据说还有一半居民是今青海贵德迁来的(康伯说是从附近的藏民部落马巴来的)。这些被称为土族的居民来此时住在郭木日附近的山上,无田地,也无水。后来郭木日居民(何人不知)分给了他们一些土地和一股流水。”

夏马和康伯解说了“叶松色娃”。“叶松色娃”是藏语,即九个家族的合称,实际上是十个家族。他们分别居住于当年的四寨子。这十个家族是(皆记音):

1.马家仓

2.王家仓

3.勒干仓

4.家娃仓

“四个回回色娃”,即四个马姓头人,藏语叫“德朗马吉”。

5.斯文仓(据说由青海贵德来的土民)

6.曾古仓(马巴来的藏民)

7.勒蒙仓(根子是藏民,后分成①皓论那卡;②郭木日。)

8.跃德楞

9.叶松仓:即九个兄弟之意。

10.上勒仓

(二)迁徙原因

年都乎老人鲜巴说:“早年的年都乎居住着七八种人。约百年前,隆务寺的夏日仓、郎错下了一道命令:要这七八种人向周围的藏民学习,即统一他们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居住在年都乎、吴屯、郭木日的回民,由于一向信奉伊斯兰教不甚坚定,因而背弃了伊斯兰教而改信了喇嘛教。居住在尕撒尔、下庄的回民,一向信奉伊斯兰教,遵守教规甚为坚定,所以他们不从,迁到他处。”

尕撒尔老人三吉塔尔说:“当时马巴是这一带藏民的十二部落之一,势力较大,统管八个村庄,总的‘红保’(头人)是‘鉴姆千户’(记音)。当年这一带,以下庄居住的回民最多。由于下庄的回民日益增多,附近的藏民部落马巴,深怕下庄一带的回民侵占他们的土地。所以,马巴曾与受自己管辖的村庄物什格尔一同去年都乎,向土把总(清朝驻此地管辖四寨子的官)告状。土把总自己处理不了这件事,于是在马巴头人鉴姆千户的同意下,联络了马巴管辖的附近村庄物什格尔、尕四通,向保安和下庄进行围攻。”

“藏民部落郎加是站在下庄回民背后的。下庄回民斗不过马巴,就在郎加的护送下撤走了。临走时,他们说:‘我们还是回到我们原来居住的地方去吧!’”

“什哈伦河以西的尕撒尔‘回回八十家’虽未曾和周围的藏民发生冲突,但他们见下庄回民纷纷迁走,自己怕孤立,就自动地迁到甘肃临夏大河家的大墩。临走之际,尕撒尔的土族皆留恋不舍,纷纷送行。土族仁琴色楞的奶奶曾经一直将尕撒尔的回民送到甘肃临夏大河家大墩村,皓伦那卡的藏民也都去送行,据说双方惜别时,有很多人流下了眼泪。”

“解放前,大墩的保安人常来尕撒尔上祖墓。由于大墩的保安族受不了甘肃临夏大河家回族八大家的压迫和统治,曾经全体要返回尕撒尔。尕撒尔的土族也十分迎他们来,并同意将原先,‘回回八十家’的土地全部让给他们。”

(三)对民族起源与迁徙原因说法的反映

关于蒙古人是保安族的祖先这一说法,一些人不同意。他们连蒙古人来此的传说都没有听见过。

关于迁徙原因的三种说法,只有郭木日村73岁的老人夏马说:“他听说过关于有一个部落的人曾在下庄回族的面锅中放了一块猪肉的事。”他认为打仗、迁徙的原因较复杂,放猪肉是一原因,用水起冲突、宗教信仰不同等皆是原因。因用水起冲突是当地常有的事,直到解放以后才基本解决。

(四)关于四寨子建政的一些传说

传说:年都乎在清朝时驻有军队,至今尚有营盘的痕迹。因年都乎是当年管理四寨子的地方行政机构所在地。所以,这里的古文物不少。据说,官员是由内地来的“王热不当”(汉语),又称“土把总”(藏语)。早年的年都乎的城堡就是由土把总负责修建的(这个城堡如今尚完整地存在着,虽然有不少地方重新修建过,但与当年城堡相差不大。据我们初步测量:城高是10米70;宽是1米50左右)。当时,“王热不当”只筑了城堡的三面,由于第四面靠崖没筑,他将这笔钱用来在年都乎修造了一座喇嘛教寺院。也有人说,他将这笔钱贪污了,后被其上司王爷福(北京来的大官)知道后,遣人暗杀了。据说,他被暗杀后,埋在青海省孟达以西的大马儿坡山顶上。

如今在年都乎喇嘛教寺院的经堂的壁画上,有这位土把总(即王热不当)的画像和藏文的文字。楼上的墙壁上有土把总的上司王爷福的画像。“王热不当”当年戴过的官帽,我们已获得。然其衣褂、官印已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