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保安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
5185500000002

第2章 保安族文化根植的经济形态及其生产方式

一、历史生产关系概述

保安族早在青海省同仁地区时,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当时,不仅耕地少,而且保安族的政治地位低下,经济贫困。上层喇嘛、官府土司等统治者的层层盘剥使保安族人民受到严重的政治歧视和沉重的经济剥削。当时,保安人每年除了向寺院缴纳2至4升的地税外,还要向保安城内清朝官府缴纳银粮款和牲口的草料。依靠出卖劳动力度日的保安人打一年长工才得到40公斤的青稞炒面。同时由于保安下庄尕撒尔一带富户放债,致使许多保安人受尽苦难。富户放债,放出100元年利为25元,借者若还不清,则利上加利,以利作本,本再生利。这样还不清债者只能用土地作抵押还债而失去土地。更严重的是放债吃利,如借10两银子年利2两;借胡麻油5碗,九个月后还6碗。长期还不清债者,轻者将债折为劳动日,为放债者干活;重者不仅土地和房屋被没收,甚至当长工等等。

此外,手工匠人及从事商业或副业者也不同程度地受到种种剥削。

清同治年间,保安族在大河家地区,也过着十分悲惨的生活。

清末,马占鳌去世后,其子马安良继承父权,统治大河家。其弟为大河家最大的地主,占有大河家三分之二的土地。他百般肆虐,欺压贫困人民。同时,保安族的地主阶级,为了借助马家王朝的势力,巩固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大多数投靠了军阀,保安族人民深受双重压迫。当时,大河家地区的土地、牲畜大部分被地主、头人、宗教上层和官府所占有,就连“保安三庄”的三条峡水也被他们占去。大部分贫苦保安人都沦为地主的佃户,受着沉重的地租剥削和高利贷剥削,而且,马步芳军队还要从当地人民身上榨取兵款、马款以及拉兵。保安族人民为了应付这一切盘剥,往往将仅有的房屋土地典尽当绝,或者向地主借高利贷缴纳,甚至以自身长期为债主服无偿劳役来偿还。

解放后,保安族聚居区通过土地改革,消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保安族人民当家做主。当时“保安三庄”的2299名无地或少地的贫苦农民分得了1700多亩土地及生产、生活资料。1952年保安自治乡耕地面积扩大为10600多亩。到70年代后期,自治县粮食产量最高年份每亩平均达179.5公斤,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极大地激发了保安族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保安族地区的农、林、牧、副各业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空前活跃。

二、经济形态及其特点

保安族是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在青海同仁地区时,所耕田地大多是沿隆务河两岸的川水地,只有沿山脚下有少量的旱地。农作物主要是青稞、小麦、豌豆、胡麻等。生产工具多从外地购置。山区旱地以“轮歇制”耕作。妇女为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劳动力。如:挖粪土、送肥、下种、灌水、收麦等农活由妇女承担。男子在农业生产中仅担任犁地、收割、赶牲口碾场、运粮回家等,而大多从事商业或副业活动,所以,商业和冶铁手工业也在保安族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此外,保安族还兼养少量山羊、牛、马等牲畜。

早年保安城内有许多手工业匠人和手工作坊。如有制作土炮、土枪、弓箭的作坊,有铁匠、金银匠、木匠、鞋匠、锔碗匠等工匠。这些工匠大部分是被称之为“回回”的保安人。他们经常为寺院雕像作画,深受当地藏族、土族人民的爱戴。大多数青壮年主要从事商业或副业活动。除资本较多的几家富户既经商又放高利贷外,一般人商业资本少,从河州、循化或附近集镇买来一些盐、茶、烟、糖或壶、碗、布匹等,运往藏区换得酥油、皮毛等畜产品,往返辛苦,本小利微。

保安族迁徙定居甘肃大河家等地区后,仍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商业和手工业等。

1.保安族商人的资本及其活动范围

解放前,保安族商人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由于他们主要往来藏区经营,故称“藏客”。资本多,与当地地方势力有勾结并与藏区头人有联系,可从他们手中借到本钱,入股分红。他们主要来往于西藏、印度、青海、兰州、北京、天津、上海、成都等地,贩运的货物有珍珠、古玩、铜器、刀子、枪支、珊瑚、布匹、水獭、药材、印度烟及日用品。

每年跑藏区的商人,先要到指定地点集中,大体四五十人至四五百人。出售牲口一般有四五百到一千左右。他们赚来的钱主要用于购置土地、房屋。

第二类:由于他们主要来往于甘肃、青海至四川松潘等地,故称“松潘客”。他们的本钱一般为二三百元,最多不过一千元。每年跑三至五次。主要跑生意或放高利贷。跑生意者称为“东领”,主要贩运枪支、子弹、皮袄、牲畜、珊瑚、银子等,买回鸦片烟、枪支等。放债者称为“放买卖者”,商业利润用于购买土地、房屋和放高利贷。

第三类:本钱少的小商小贩。本钱大多从一、二类商人处借。利息为30%~40%。他们从刘家集、河州、兰州、循化等地购买枣、核桃、面粉、蔬菜、日用品等在附近的夏河、临洮、拉卜楞等地销售,并就地买羊毛、皮子、酥油等物品返回当地出售。

这些商人主要在当地大河家集和刘家集进行商品交换。这里早在清朝初年已形成集市,据《续修导河县志》记载:“刘家集,县西一百里,居民二百余户,三六九为市,产核桃,年出市斗八百余石,花椒万余斤;大河家集,县西一百二十里,居民三百余户,双日为市。”

解放以来,这两个集市仍然是保安人经商的重要集镇。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保安族的个体经营者大都在此摆设摊点经营小本生意,农民们也在此定期赶集,进行物资交流。

2.保安族的冶铁手工业和技术传授

第一时期(1901年至1949年):这个时期传授冶铁技术时,学手艺者征得师傅同意,并立字据定学习期限。师傅收徒第一年不教授冶铁技术,而让其做杂务,第二年开始教授冶铁技术。学徒学成后,若想另立炉灶打铁,也要征得师傅的允许方可施行。

第二时期(解放后):打铁技术的传授,除了保持父子相传外,邻居之间、朋友之间可互帮互学,打铁技术的传授走向公开化。但仍然因长期传统习惯,传授技术有父子、师徒传授保守的一面。不过冶铁业发展还是非常快。例如:解放前,高赵李家村共有110户,其中有铁匠49户,60人,一般每户都有一个铁匠。多者一户三四人。解放后,该村男子几乎全部成为铁匠。目前,每村每户都有小型打铁炉。冶铁技术成为保安族家庭男子继承的技艺。

但保安族冶铁的匠人,大部分是半年耕种,半年打铁,农忙务农,农闲打铁。少数人脱离农业生产到外地专门经营冶铁业。

在冶铁业中腰刀生产占重要地位。经过几代高超匠人的不断改造创新,保安腰刀以其独特的风格驰名各地。

3.副业活动

(1)采集

采野葡萄。在保安族居住的积石山庄的河滩、山沟里生长着一种类似樱桃的植物,每年七八月份庄稼成熟时长得满枝果实累累,红艳艳的好看又好吃。保安族称其为野葡萄。小孩们成群结队去采野葡萄,带回家,天热时洗净加砂糖吃,解渴又降火。

采野草莓。保安族定居的村庄附近,每到夏天,在田埂边就会长满野草莓。野草莓个头不大,但吃起来味道独特。夏季麦收季节保安人在自家田埂边随手就可采摘到香甜的野草莓解渴。

采毛核桃。在积石山上有一种植物结一种果实,外壳长着细刺,很扎手。保安族称其为毛核桃,实为榛子。人们将它采回家用棒子将其外壳砸开取出“核桃”,置太阳下晒一天,就可保存一年不坏,味道和真核桃一样。

采野韭菜。在积石山生长着形如君子兰、半尺多长的植物,其味道与韭菜相同,故保安族称其为野韭菜。人们将它采摘可做饺子、包子馅。在生活困难时期,保安人用它充饥保住了性命。

(2)狩猎

保安族十分喜欢打猎。解放前乃至“文革”前,积石山上有许多动物,保安人民自己制作猎枪上山打猎。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讲究宰动物时必须念“比斯敏俩黑热海玛尼热黑米”。但在山上难以做到用刀宰动物,所以,猎人在扣动板机时口中念经。还讲究猎人狩猎前必须沐浴全身,认为如果身体不洁,打下的猎物不能吃。

最为典型的是鹰抓兔、抓野鸡。保安族从历史上就喜欢养鹰。冬天下大雪时,好鹰的青年人上山或在旷野里放鹰。一人去放鹰几乎全村的小伙子都去看热闹。保安族有一句俗语:“看了鹰抓兔,庄稼、买卖没心做。”可见放鹰抓兔、抓野鸡的时兴。

(3)畜牧与饲养

保安族以农为主,以饲养牛、马、驴、骡作为辅助业。饲养牲畜的多少决定保安族农户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又因当地水草丰美易于养牲畜,保安族家庭几乎都饲养着绵羊和山羊。解放前,绵羊很少,主要饲养山羊。山羊易饲养,有时上山放牧一年四季可以不回家。如今,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经济价值高的绵羊,成为各家饲养的主要牲畜。放羊的方式为,每天早晨,将全村的羊集中到一个固定的地方,由各家按拥有羊的多少来确定承担放羊天数。放羊者早晨将羊放于山野,晚上赶回来,若丢失羊只由此人负责找回或赔偿。

保安族除了饲养羊外,还喜欢养狗、猫、鸡等,但不养鹅、鸭,也很少养兔子。保安人认为养兔子家景不会好起来,由于兔子乱打洞,家里不稳当。另外,保安族家中来客或者念经悼念亡人时,绝对不宰兔子,认为兔子豁口不健全。由此体现了保安人求稳定、求完美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