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保安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5185400000007

第7章 保安族语言宗教信仰风土人情(1)

保安族语言

保安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文字。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一支,它与同一语族的蒙古语、达斡尔语和裕固族的恩格尔语有一定的亲属关系;跟土族、东乡族语言比较接近,很多常用词汇基本相同。除梅坡村使用汉语外,大墩、甘河滩、高李等村均使用保安语。由于长期同汉族、回族的交往,保安语在语音和语法上也受到汉语的影响,保安语中吸收的汉语借词约占保安语常用词的40%以上,保安族基本通晓汉语,通用汉文。语法方面,基本语法范畴与同语族语言是很接近的。保安语的固有词里所保留的词末短元音与蒙古书面语、土族语、东乡语一致,而不同于现代蒙古口语和达斡尔语。保安语里多见词首元音和谐音节末辅音或整个词中音节脱落的情况也是经常可以遇到的,保安语是完全没有元音和谐现象的语言。保安语内部比较一致,方言差异较小,保安族聚居的大墩、甘河滩、高李等村之间基本上一致,彼此所熟知。但是大墩村和甘河滩村的保安语语言在日常生活用语和农具称谓中有一些差异,发音部位也明显不同。如棉衣,大墩人称“巴褐特儿女”,甘河滩人称“抓日儿”;榔头,大墩人称“巴儿墩”,甘河滩人称“盖头”;山,大墩人称“黑”,甘河滩人称“血日”;父亲,大墩人称“阿保”,甘河滩人称“阿道”;哥哥,大墩人称“尕尕”,甘河滩人称“尕勾儿”等等。一般来说,大墩保安语舌根音、全鼻音较多。甘河滩保安语舌尖音、半鼻音较多。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使用了不同的借词和不同来源的借词造成的。保安语词汇由固有词和借词两部分组成。固有词包括与蒙古语或蒙古语族其他语言同出一源的词、独有的词以及在这些词基础上形成的派生词和合成词。这些词在音、义上完全相同的只占少数,绝大多数不是在语言上,就是在词义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保安语里除汉语借词最多外,其次是藏语借词。保安语中的藏语借词反映着保安族居民清朝同治初年从青海迁来甘肃积石山大河家地方之前的历史。借入保安语的藏语词,读法基本上根据当地藏语方言,也就是属于安多方言区的夏河、同仁一带的口语。藏语借词大部分是有关日常生活方面的词。保安语里还拥有很少的突厥语和阿拉伯语借词,其中阿拉伯语借词与宗教生活有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保安族与外界的交往联系更加密切广泛,为了适应发展变化了的社会需要,保安语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汉语借词的大量增多,这是因为现代生活中新出现的大量新词汇在以前的语言中没有,只有接受汉语借词,这样保安语言的汉语借词越来越多,在实际生活中也获得了相应的发展,使保安语更加丰富,表现力更强了。现在保安族人民学习、使用汉语比较普遍,在学校普遍进行汉语教学,从学校到家庭,从男子到妇女,基本上都会说汉语,汉语的影响在不断深入,这是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趋势。

保安族有民族语言,没有民族文字,汉文是通用文字。历史上保安族人民只有少数人认识汉字和使用汉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学习汉语语言文字的自觉性日益提高。学校是传播汉语言文字的主要场所,在推广使用汉语语言文字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过去的社会实践生活来看,保安族人民直接学习、使用汉语语言文字,有助于及时了解、吸收、掌握各种信息,有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和运用,有助于各兄弟民族间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但也存在着保安族语言的淡化和流失的问题。同时,由于民族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语言障碍及保安族人民中文盲、半文盲所占比例较大,因而保安族人民直接学习、使用汉语语言文字,在实际运用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认真研究和努力解决这个问题,是民族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保安族宗教信仰

保安族的先民,在元代初随着蒙古军队从中亚而来的色目人到青海同仁驻扎、屯垦时就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不仅对保安族人民的精神领域,而且对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特别是对保安族的形成和民族凝聚力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伊斯兰教在我国过去俗称清真教。念、礼、斋、课、朝是信教徒在一生中必修的“五功”。按规定,信教徒必须念宗教经典(即《古兰经》),每天礼拜五次,七天聚礼一次,固定在每星期五。信徒每年有一个月的斋期,即伊斯兰教历的9月,叫“把斋”或“封斋”。信徒在资财达到一定数量时,按规定交纳“天课”。一些虔诚教徒在经济许可的条件下,还要去“麦加”朝觐一次,时间是每年伊斯兰教历的十二月。

伊斯兰教在我国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派别,保安族主要信奉老教和新教,属于嘎底忍耶和伊黑瓦尼派。各派在教义、教律上是基本一致的。大约在清代早期,伊斯兰教在西北的发展中出现了“门宦”,形成了不同的支派,在保安族地区主要形成了两个门宦:崖头门宦和高赵家门宦。

崖头门宦的创始人是循化(撒拉族)阿布都里·凡塔海,又称韩胡个阿匐,因在积石山县刘集乡崖头村传教,故称崖头门宦。它的教徒除了保安族外,还有撒拉族、回族等,在大墩村90%左右的保安族为崖头门宦的教徒。

崖头门宦的由来,传说是从1860年从阿拉伯传人中国,第一个接传人是马文泉。他曾几次去麦加朝觐,回国后传教于西南部分地区和兰州、青海循化等地。马文泉生前将教权传给了他的弟子、青海循化街子的穆洒,穆洒临终前将教权传给了胡个阿訇。胡个阿訇在刘集乡崖头村继承教权时,以虎菲耶教义为主,吸取了各门宦遵行,充实了崖头门宦教旨,开始了他的传教生涯。从1905年进行传教后,到1928年有了大的发展,主要传教地区是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地区,以后又传到青海循化八工、马营、米拉沟及兰州等地。1938年农历正月胡个阿訇亡故。临终前将教权交给跟随他20多年的穆罕默德·萨尔东地尼(保安族)临时代理教务,并留下了遗嘱,让自己的儿子韩振绪完成求学和朝觐的“天命”功课后主持教务。1946年,韩振绪完成了学业和朝觐回国后,正式继承了崖头门宦的教权。韩振绪任教主后,该门宦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被教徒尊为崖头门宦老人家。

1960年农历4月4日,韩振绪亡故,终年60岁,临终前将教权交给瑟木宋地尼。瑟木宋地尼亡于1968年,终年96岁,教权传交给韩哲民。韩哲民为韩振绪的第三子,自幼随父念经,1957年进入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学习,1961年毕业,现主持崖头门宦教务。

崖头门宦主要信奉虎菲耶和嘎底忍耶教义、教律,同时也吸取了别的门宦的有关内容。其中,有以虎菲耶为主要传教依据的循化尔布都里·尕的若教义,又继承了遵奉嘎底忍耶的奴荣地尼的教义。

高赵家门宦是保安族人创立的一个门宦,其始传人马伊海牙,道号为阿赞美里赞美(1887—1929年),此门宦因他是今积石山自治县刘集高赵家村的人而得名。高赵家门宦属于伊斯兰教嘎底忍耶学派,渊源于兰州穆罕默德·伊布拉黑麦,在接受其传人循化阿卜都里尕吉日-穆萨阿爷所传嘎底忍耶教旨后,最终于1915年创立高赵家门宦。信徒有保安族、撒拉族、东乡族、回族。保安族信徒大约有五六百户,主要分布在积石山自治县的柳沟乡、大河家乡、刘集乡、乩藏乡和临夏县的银滩乡。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西北回民反清起义斗争失败后,清政府地方势力对伊斯兰教,特别对门宦进行了残酷的迫害。1918年,马伊海牙同信教者难以在本地立足,就同30多名教众迁徙到青海贵德的苜蓿沟居住。后因大河家地方势力的“劝说”和青海省责令限期搬迁回乡的压力下,马伊海牙于1922年率领众乡亲从贵德返回临夏县原籍,即今积石山县高赵家村和“保安三庄”定居。由于他积极开展传教活动,高赵家门宦的信徒迅速增加,这一门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928年农历三月十一日,马廷勷(时任凉州镇守使、二十六师师长)亲率一营兵力包围了手无寸铁的高赵家村民,将马伊海牙父子及信教徒10多人抓去,三月十二日将马伊海牙等四人以“聚众念经、勾结马仲英谋反”等莫须有的罪名枪杀于四堡子河滩。马伊海牙的助手,第二代传教人阿卜杜·热海穆为防万一,到青海循化苏哇什村匿居。1929年,国民党派兵搜捕阿卜杜·热海穆,逼其放弃高赵家门宦,因不从,于农历九月十八日以阿卜杜·热海穆“勾结马仲英谋反”的罪名,枪杀在青海省循化城西门外,时年32岁。

阿卜杜·热海穆被害后,由马桃花(道号艾有布崔尼)接任掌教,并按马伊海牙的授传进行传教。1949年农历三月,马桃花亡故。自1949年至1984年,教门由马伊海牙之子马海子日(道号海子日·哈比本拉海)执掌。1984年,海子日·哈比本拉海亡故,教门由马海子日之子马耀武(道号尔萨·如海龙拉海)执掌至现在。马尔萨善于学习经汉两文,品德高尚,深得教民拥戴。他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积极捐资助学,支持地方教育事业。

尔萨·马耀武,现任积石山县和临夏州政协委员,甘肃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临夏回族自治州伊斯兰教协会常委、积石山县伊协副会长。1993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伊斯兰教第六次代表大会上,被当选为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委员。

高赵家门宦尊信《古兰经》、《圣训》等伊斯兰教经典,在遵守五项天命“舍热尔提”(教乘)的基础上,注重苦干“脱勒盖提”(道乘)和“海给格提”(真乘)的修持功课。重大赞主赞圣活动,分别在每年农历三月二日、十月十八日前后举行。

解放前,在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下,保安族人民根本没有宗教信仰自由。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实行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安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得到宪法的保障,才有了真正的宗教信仰自由。

保安族风土人情

保安族人民的风土人情,有着明显的宗教色彩,过去在生活习俗及在婚姻丧葬、礼仪、禁忌等方面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和约束。但是,由于他们长期与回、蒙、汉、藏、土等民族交往,相互之间也有程度不同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点。

一、服饰

保安族的服饰发展演变到今天,有一个历史过程,可分为传统服饰和现代服饰。传统服饰样式受蒙古、藏、土等民族的影响较大,又保留了本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现代服饰样式,则受回族、东乡族的影响,但与他们不完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