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保安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5185400000024

第24章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2)

3.干旱半干旱山区则应适度种植百合等耐旱类(经济)作物,2000年县农业局在部分村社试种了126亩百合,每亩收入都在1300元以上,有一定的市场前景。要积极发展林果、小杂粮等特色农业。对非宜农坡地,要退耕还林还草,以发展林牧业生产作为主攻方向,优化种植业结构,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使种植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4.对荒山、荒地、荒沟、荒坡以及农户的家庭院落则应以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为主,尤其是对负有盛名的鸡蛋皮核桃、冬果梨、花椒等更应大力种植发展,形成规模,建立基地,实施产业化经营。

5.注重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加快普及良种良法及配套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早作农业丰产技术,模式化丰产栽培技术,高效日光节能温室、地膜覆盖等设施农业技术,普及推广良种包衣、间作套种、带状种植等实用栽培技术,以农业科技进步为动力,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加快种植业生产和产品标准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产业化的进程。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种植业结构调整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规模化、区域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走产供销一条龙、科贸农工一体化的路子。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协调并进的关系;结构调整的趋向必然是产业化经营,而产业化经营的进一步发展又会促进结构调整,从而带动区域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的迅速膨胀,导致各类经济如加工业、第三产业的崛起。

结构调整使生产规模日趋增大,为建立种植业生产基地奠定了基础,也为加工龙头企业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依据和条件。基地建设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没有基地就形不成规模,形不成拳头产品,就难以占领市场,而这一点,恰恰是保安族区域经济发展滞后的症结所在。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尽快形成区域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使农业资源开发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三)种植业结构调整应把握的重点。

种植业结构调整应把握的重点是解决扩大生产规模与疏通销售渠道的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7000户农村住户调查,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253元,比上年增加43元,增长了1.9%。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2.1%,增速比上年回落1.7个百分点,这是自1997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连续4年下跌。而来自权威部门的研究报告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下跌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大幅度下降。

从全国农村经济总的发展趋势看,结构调整已成为政府和农民的共识。但近两年结构调整的实践反映出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第一,种植业结构调整各地普遍是压粮食(小麦、玉米、水稻),上蔬菜、瓜果及少量的药材、花卉、苗木等,但调整后新上的产品大都是档次低的大路货,多数是以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这样的产品一多势必影响价格,销路也就成了问题。

第二,结构调整农民最关心的是种什么,种多少,卖到哪里,卖给谁,能否卖个好价钱。但恰恰在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这一关键问题上地方政府和农民往往束手无策,或是跟着感觉走,或是无路可走。某种品种或某种产品小面积的示范试种一般不愁销路,一旦大面积推开,销路就是大问题。如内蒙古某旗2000年将粮经比例由7:3调为5.5:4.5,扩大葵花、西瓜和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全旗上了6万亩西瓜,总产达几亿公斤。如何将这几亿公斤不耐储存的西瓜销出去,成为该旗的一件大事。

第三,结构调整中形式主义、长官意志的现象时有所见。地方干部以下指令、搞运动的方式来强迫农民进行结构调整,一拥而上,一哄而起,而这种行政干预的结果往往与干预者的主观愿望相反。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政府管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组织架构及制度安排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新的形势。政府无论是“指导”还是“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都不能回归到计划经济强迫命令、行政干预的老套路上,那样势必会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损害农民的利益。

包括保安族地区在内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大部分农户都是种几亩地的粮棉油,以种地收入为重要生活来源的小规模经营的农户,受农产品价格低迷和农业结构调整影响最大的即是这类农户,如何防止这部分农户收入的进一步恶化,是结构调整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结构调整要将规模调大,搞农产品基地建设。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不形成规模就没有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农民们反映:“小打小闹时多少都能挣钱,可一旦上了规模无不以失败告终。”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实际上折射的是现代大农业和传统小农业的区别。前者的规模是发展商品农产品基地。专业化生产带,将分散的小农户以各种组织形式整合在一起,整体进入市场;后者的规模是分散的小农户以传统的生产方式单打独斗,相互开展无序竞争,而形成各自的“规模”。所以,调整结构时要进行技术创新,改良品种,提高质量,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但技术创新要同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相结合,才能最终将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

二、养殖业结构调整

家庭养殖业,是个体农户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规模养殖,则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全国农村整个经济形势看,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收入为207元。比上年增加49元,增长31%。1998年和1999年农民来自畜牧业的收入连续下降,两年下降了17%,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收入比重由1997年的8.84%降到1998年的7.82%,进而下降到1999年的7.14%,但2000年则上升到9.91%。畜牧业收入的止跌回升,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农业收入的下降。再从积石山县大河家镇“保安三庄”的情况看,2000年3个行政村大牲畜存栏3094头(匹、只),其中羊2378只,户均1.74只,牛496头,户均0.36头。农民人均982元的纯收入中,来自家庭养殖业的收入约占8%,这一养殖业结构状况,同大河家镇的45万亩草山资源相对照,是极不协调的。据调查了解,全镇保安族常年驻扎积石山放牧的牧业户仅为10户。而且牧业户比之农业户的收入也高得多,一般都在数千元到万余元,个别高的甚至达2万余元。说明养殖业的现存优势和生产潜力是很大的,发展的前景也是非常可观的。

保安族在当前养殖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一是部分群众思想观念比较落后,认为养殖业生产周期比较长,费时费工费料,不如外出打工或做生意挣钱容易,特别是市场观念、科技意识和法制观念还不够强。因此,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仍是今后较长时期所面临的任务。二是畜禽品种退化明显。如牛,从七八十年代开始推广的改良品种秦川、西门达尔、黑白花等经过几十年的生息繁衍,种性已开始退化,羊亦是如此,优良品种小尾寒羊近几年才开始大范围推广。畜牧部门由于缺乏畜禽改良技术的推广经费,无力更换、添置必需的设备与器械,致使黄牛冻精授配以及良种羊的引进陷入困境,造成了以牛羊为主的畜禽品种退化明显,严重制约着商品畜牧业的发展。大河家濒临黄河,水资源丰富,而淡水养殖目前尚属空白。三是疫病潜在威胁。由于防疫经费严重不足,疫苗与器械购置缺口大,难以实行程序化免疫。还有畜禽及其产品交易频繁,流动性大,出现疫情很难及时布控。四是退耕还林还草中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存在重林轻草思想。对还林工作比较重视,而对既可保持水土,又可开发草产业、发展节粮型的畜牧业和易成活的还草工作重视不够,有的地方甚至存在以林代草、以林挤草的问题。五是对现有天然草场的保护和建设滞后。粗放式经营和掠夺式利用,致使植被退化明显。六是畜产品的加工、销售滞后。由于初级畜产品的市场半径小、附加值低。又不曾有像样的畜产品加工企业,造成了养殖业增产不增收,致使畜产品资源浪费严重。

针对上述问题,养殖业结构调整采取的对策应是:

第一,大力发展草业,用“以草代粮”解决“人畜共粮”。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我国的畜牧业,尤其是家庭养殖业,是以耗粮型为主的。80年代初,我国肉类总量中猪肉占94%。而发达国家草食家畜的比重都在5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90%,生产1吨牛羊肉等于生产8吨粮食。

有专家认为:“人畜共粮”是中国农业的传统模式。对牲畜来说,比之谷物,更喜欢吃草料。而对于人类非常稀缺的土地来说,种草比种谷物效益要好得多。人们不断向土地索要效益比不上种草的谷物,去喂养并不喜欢吃谷物的牲畜,出力不讨好,放弃效益好的而追求效益差的,这实在是中国传统农业的误区。改变“人畜共粮”模式已势在必行。

基于此,中国农业经济专家提出了“以草代粮”的设想:传统的“人畜共粮”极不经济,牛羊爱草甚于谷物,生产饲料草的效益又远远高于谷物。中国应发展牛羊一类的草食动物,而发展草食动物的基础是发展草业。我国农业一向是以粮为纲的一元结构,包产到户后是粮食和农副产品并重的二元结构,发达国家则是粮食一经济作物一草业三元结构。中国农业要实现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的转变,关键是发展饲草业。发展草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

发展草业,要根据当地气候、土质、光热以及降水等条件,种植适宜的饲草品类如紫花苜蓿、红豆草、加拿大燕麦、酸膜菠菜等。通过退耕还草,连片种植,加强对草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逐步走上种草高效棚养的草食畜类发展路子。同时要广泛动员,多方筹资,大力推广秸杆青贮氨化技术,增加青贮饲料存量,生产混合饲料。

第二,改良畜种。畜禽良种繁育技术是覆盖面最广、带动性最强、效益最明显的畜牧实用技术。为了巩固和提高已取得的畜种改良成果,必须想方设法筹措资金,更新黄牛冻精改良设备及器械,开展授配母牛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熟练操作技能,努力提高受胎率和犊牛成活率,积极探索畜种改良的新办法、新途径。羊和家禽的改良要从大力宣传人手,动员、引导群众自筹资金引进良种,积极开展杂交改良,加速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第三,利用当地水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淡水养殖业,拓展养殖业的发展空间。发展水产养殖,要加快科技进步,加强滩涂综合开发利用,培育名特优水产品新品种,提高水域生产率,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第四,加强畜禽疫病防治工作。保安族居住区所处的地理区位背靠宽阔的牧区,前临商品流通市场,是畜禽多种疫病的易发区。据调查,现共有畜禽疫病23种,其中以炭疽、破伤风、布氏杆菌、口蹄疫、马鼻疽、马腺疫、牛出败、羊痘、羊快疫、猪瘟、鸡瘟最为多见,近年来疫病渐呈流行态势。因此,必须加强对畜禽疫病的防治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积极开展对科学灭病防疫重要性的宣传,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畜禽疫病防治工作的力度,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县乡村社四级疫情监测网络组织,明确职责和任务,坚持疫情监测报告制度,对畜禽疫病进行有效的布控防治。同时,要强化检疫手段,加大执法力度,严把市场肉品检验、活畜检疫关,有效地防止病畜及病畜产品在流通领域的传播扩散。

第五,发展规模养殖,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规模养殖在现有基础上要有所突破,各类规模养殖要上档次、上水平、上台阶,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方面有一个大的飞跃,使之成为畜牧业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保安族区域经济的一个亮点。培植专业户,以实施暖棚养畜为突破口,主抓优良畜禽的繁育及其配套技术的普及推广;发展专业村,在强化系列化服务的同时,培育各种类型的养殖协会和中介组织;组建专业集团,发展工厂化养殖和龙头企业,使养殖业真正成为能带动整个保安族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

要扶持引导各村社普遍建立多种形式的养殖实体,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加速畜牧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发展的步伐。

第六,搞好深加工增值,扩大市场占有率。畜产品如果仅以初级产品的形式面向市场,其产值和利润是非常有限的,市场半径也不会很大,最终从根本上限制了养殖业规模的膨胀与扩张。因而,深加工增值,提高畜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是养殖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所以必须在加工运销方面有大的突破,培育和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开拓和占领省内外市场,进而打入国际市场。要大胆吸引外资,尤其是想方设法引进中东、中亚、南亚等伊斯兰国家的外资,积极引进畜产品深加工项目,建成一批产供销一条龙、贸工牧一体化的新产业、大产业,逐步形成一村一业、数社一品的格局,使养殖业在整个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起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