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红都拾遗
5115000000007

第7章 文博散叶(1)

陈列展览和群众教育,一直是博物馆、纪念馆的主要职能,形式多样、手法各一成为传统研究和探讨的重心。目前,情景再现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同时赋予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崭新的生命力,这也是博物馆、纪念馆进入最好发展时期的一个标志。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文化产业的振兴,同样离不开博物馆、纪念馆的宣传与支持。情景再现是文博工作者适应社会发展和观众的需求创作出来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小康社会倡导和鼓励的结果。

几年来,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为搞好陈列展览和群众教育工作,因地制宜,锐意创新,在情景再现方面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除集陈列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外,还及时建立不同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宣传教育方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这些情景再现,已经渗透到保管、陈列、科研、宣传、管理等各个方面,成效是显着的,对于博物馆、纪念馆的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值得总结和思考。

情景再现是博物馆、纪念馆与时俱进的体现

从1953年筹建至1958年开馆之初,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与我国大多数博物馆、纪念馆一样,其功能都是通过反映历史原貌的复原陈列和辅助陈列来介绍历史事件的真实情景和历史人物的工作、生活等情况,向广大观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这一时期,依托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活动遗址面建立的纪念类博物馆,在极力保护这些极为珍贵的历史革命遗址、遗物以外,在大量走访调查和不脱离实际的基础上,还历史本来面貌。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在当时的条件下,分别在叶坪、沙洲坝、云石山三大遗址群中,对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含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旧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及中央人民委员会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大礼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旧址(含毛泽东、张闻天旧居)进行了原状陈列,除恢复办公室和住室的普通用具外,还陈列了如锄头、犁耙、风车等民俗实物,给观众营造了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如见其人的场景,成为宣传教育的重要场所。由于效果明显,被纪念馆普遍采用和效仿。这是情景再现的雏形期。其优势是真实、形象,这也是其他博物馆难以比拟的。而普遍运用造成或内容类同,或形式单一,难以满足观众和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随着文化娱乐设施增多,许多纪念馆曾一度门庭冷落,传统的宣传教育作用受到挑战,甚至日益削弱。

从改革开放开始,纪念馆的情景再现进入成熟期。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纪念馆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存空间,思考寻求新的出路。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在几个遗址群原状陈列内容和方式上进行更新,设立“毛泽东读书阅报处”“毛泽东抗旱车水处”以及“不敢炸响的炸弹”等景点,在“一苏大”和“二苏大”会址增设了毛泽东作主题报告的模拟声,红军无线电总队增设了无线电收发报声,在国家银行增加了兑换苏维埃纸币窗口,兑换后的苏维埃纸币可以在各个遗址群内购买纪念品,变“陈列式展览”为“多样式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纲要》的出台和红色旅游的兴起,为纪念馆与教学、旅游结合确立了新的模式,还为情景再现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更多的场所。经过筹备,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相继开发了观众可以自由参与的印刷中共苏区中央局机关报《斗争》以及铸造苏维埃硬币等项目,同时,又在遗址群内增加了《扩红》《选举》《活捉张辉瓒》《打草鞋》等情景再现表演,观众可以穿上红军服参加不同情境的再现演出,亲身感受昔日红都的火热生活,变“单一教育场所”为“综合性文化活动阵地”,让遗址由静变动“活”起来。此中一幕幕鲜活的苏区战斗、生活场景,再现了红色经典,展现了红色魅力,吸引了数以万计的观众,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在2006年召开的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上,成为瞩目的亮点和成功的范例。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由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在情景再现发展史上是个转折点,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情景再现的特点和作用

情景再现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成熟的过程,由早期的拟景至目前的拟声到拟人,根据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其中,具体呈现如下特点:

首先,是感知性。感知性是情景再现的基点,最能体现陈列个性和教育的意境。通过具体的感触,观众可以感知地域的味道和人文的精神,构筑出整体形象,是现实的写照。

其次,是生动性。生动性是情景再现的灵魂,以独特的景观,多样的方式,展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同时,感染观众,潜移默化影响观众,增强教育效果。

再次,是参与性。参与性是情景再现的核心。情景再现为观众创造了体验的场所,置身于历史的或者文化的瞬间,沧桑史迹,动人心魄,千种风情,神醉心驰,愉悦的不仅是身心,收获的也不仅仅是知识,在弘扬先进文化和革命传统方面是其他方式无法比拟的。

第四,是多样性。多样性是情景再现的深化,无论是感知的方式,还是活泼的形式以及身体力行的参与,都兼容并包,意蕴相通,常看常新,形成和上升了寓教于娱、寓教于乐的过程。

情景再现完善的不仅是博物馆、纪念馆的研究和教育职能,同时,也完善了收藏的职能,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情景再现在博物馆、纪念馆的三大职能中还发挥着特殊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放办展,寓教于乐。突破了传统的陈列和教育的方式,现有的情景再现,集收藏、研究、展示于一体,把一些陈列无法展示的内容,通过说唱和情景表演的方式表现出来,融入生命情感,成为“活”的文物资源和宝贵的财富。

二、适应社会、贴近观众。情景再现本身就是社会政治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它来自社会,与观众密切相关。观众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也满足了观众的需求,互补互助,良性互动,和谐均衡,是时代主题教育的大课堂。

三、挖掘资源,保用相济。不同类别的博物馆、纪念馆,收藏的文物史料和陈展各有千秋,各馆的性质实际上也决定了各馆的任务,而情景再现是建立在馆藏文物史料基础之上编排一个节目,必须要对所收藏文物史料进行梳理、提炼。同时,还要将馆藏文物史料范围放大,在利用相关文物史料中,使一些文物史料得到更好的保护。

四、突出主题,特色鲜明。情景再现弥补了现有纪念馆遗址所缺乏的“生气”“人气”,把当年沉默的历史,生动地展示出来,延伸了教育功能和作用。

五、形式多样,运作灵活。情景再现因其生动性和参与性,受到社会的欢迎,丰富了纪念馆的陈列和宣教方式,反响很大,影响深远,势在必行。

“情景再现”深受游客青睐,打破了“一幢房子、一根棍子、一个话筒子”的传统宣教模式,让旧居旧址“活”起来,让游客“动”起来,使得游客同比成倍增长。情景再现,已在不断实践中得到游客认可和社会上的肯定,这也是情景再现引导和带动作用下所形成的魅力和效果。

情景再现的发展之路

情景再现的兴起,无疑给博物馆、纪念馆增加了新的功能,但要在博物馆、纪念馆生根发芽,乃至开花结果,宏观上必须符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需求,微观上还要结合各馆的工作,两者应紧密联系起来,走特色化之路。

一、科学发展与《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结合

以科学发展观规划、规范情景再现的内容和方向,充分认识情景再现在发挥博物馆、纪念馆三大职能当中的作用,抓住机遇,实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开发与博物馆、纪念馆相关的旅游、休闲产业;把情景再现的发展纳入博物馆、纪念馆建设规划,建立适应文化机制改革的管理机制。

二、因地制宜,形成特色

依托馆内的文物史料资源,完善陈列和宣传教育,补充与加强情景再现的内容和形式;承接旅游线路,以游兴教;借鉴馆外经验,结合发展计划和游客参观点,规划情景再现数量和规模;适应社会需求,完善互动项目布局;定期就情景再现出现的情况进行调查,找出差距,使情景再现能及时为游客提供所需要的服务,真正形成本地和本馆特色,为观众理解和接受。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普及和加强文物保护意识

情景再现内容的挖掘与形式更新,重点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作为评价指标,对开发利用进行市场预测和社会调查,控制数量和质量,向观众提供符合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节目,进一步贯彻实施《文物保护法》,推广、普及文物保护知识,营造良好的参观旅游环境。此外,随着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深入,以及红色旅游的发展,情景再现的开发和建设也成为博物馆、纪念馆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四、在丰富群众文化休闲的同时,坚持教育性

充分发挥情景再现寓教于娱、寓教于乐的优势,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积极引导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教育功能,挖掘整理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范的节目,与娱乐和教育相适应、相配合,在满足文化娱乐休闲的同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建设社会共有的“精神家园”打下坚实的基础。

进入21世纪以来,博物馆、纪念馆的快速发展和免费开放为情景再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平台。相当一批博物馆、纪念馆对陈列和宣教方式进行了改造,并陆续开展了情景再现建设,使博物馆和纪念馆更加贴近社会、贴近基层、贴近观众,充满了时代气息,情景再现已成为文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载《中国博物馆》2010年第1期,在全省博物馆2008-2010年度学术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关于博物馆、纪念馆情景再现的实践与思考

——以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为例

“寻根溯源”以来,伴随着中央国家部委在红都瑞金开展续“红色家谱”活动的深入,一大批濒临倒塌的苏区部委旧址得到有效保护,并相继建立部门或系统的全国性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根据瑞金革命遗址保护与利用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不断拓宽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范围,首创了“革命文物认护”,适时建立和完善了瑞金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联席会,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文物保护社会化的运行机制,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对文物保护社会化进行了不懈探索,被社会誉为“瑞金模式”。

“寻根溯源”概况

瑞金的“寻根溯源”活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与全国总工会旧址暨陈云故居以及当年中央苏区着名的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领导人之一的梁广有关。

1988年,赣州地区工会组织编撰苏区工运史,邀请梁广帮助审定苏区工会史实。梁广,广东新兴县人,早在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全国五金职工会委员长等职。1931年夏,梁广从上海进入中央苏区,与先期到达的蔡树藩、陈佑生一道,组建全国总工会苏区执行局,并担任执行局主任。1932年起,他先后担任中共闽粤赣省委常委兼职工部部长、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组织部部长、红军工人师师长兼政治委员、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兼职工部部长等职,对中央苏区工会工作作出过重大贡献。红军长征后,他留守福建苏区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春突围到上海。全国解放后他历任广州市委副书记兼广州市副市长、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广东省总工会主席等职。梁广离休后,非常怀念苏区当年的斗争生活,应邀回到瑞金枣子排,参观了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旧址。

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前身为全总苏区执行局,1933年夏迁驻枣子排村。旧址建于清光绪年间,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全总的总务部、组织部、宣传部、军事部、青年部、裁判部和各职业工会,及其领导人(委员长刘少奇,党团书记陈寿昌、陈云等同志)均在此办公和居住。全国解放后,旧址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年久失修,旧址部分房间已经倒塌。

参观过程中,梁广关切地询问为什么不对旧址进行维修。陪同人员如实告诉他说,瑞金需要维护的革命遗址太多,上级部门下拨的维修经费又有限,加上瑞金财政紧张,对旧址维修已无能为力。梁广了解并理解了这些情况,主动提出由他来给全国总工会领导写信,争取全国总工会的帮助,同时要求江西省总工会就修复瑞金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旧址事宜一并向全总行文。梁广返回广州后,分别给陈云、王光美、倪志福(时任全总主席)、朱厚泽(时任全总副主席)写信,及时反映了修复旧址的意见。全总工会的领导非常重视,研究同意修复瑞金全总旧址。1989年4月,全总工会下拨了45万元专款。同年6月,江西省、赣州地区、瑞金县三级工会及瑞金馆,中共瑞金县委、县政府召开联席会,专题研究修复枣子排旧址的问题。1991年10月,全总苏区中央局旧址修复竣工,在恢复刘少奇、陈云等同志办公室兼住室原状陈列基础上,正式对外开放。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为方便观众参观,全国总工会还开辟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人运动史陈列馆,瑞金馆则举办了《陈云在中央苏区》专题展。事实上,这些做法为以后其他部委旧址的修复、利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国总工会率先在红都瑞金“寻根溯源”,修复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旧址的举动,影响和带动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新华通讯社、财政部、新闻出版署、农业部、审计署、民政部、最高人民法院等40余个中央国家机关在瑞金“寻根溯源”,修复对应苏区部委旧址,建立部门或系统的爱国主义或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这股红色寻根热的长盛不衰,与梁广的倡议修复全国总工会旧址暨陈云故居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寻根溯源”的原则和发展

一、“寻根溯源”的原则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自全国总工会“寻根溯源”以后,中央国家部委(局)纷至沓来,修复对应的苏区部委旧址。在修复、利用革命遗址中要杜绝保护中的破坏现象,必须遵守文物保护工作方针,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为此,瑞金成立了革命文物保护管理领导小组,指导、协调“寻根溯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