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红都拾遗
5115000000013

第13章 文博散叶(7)

瑞金革命遗址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不仅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成为全国党员干部进行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教育、加强革命道德和党性锻炼的重要基地,也成为青少年学习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基地,也将成为全国人民旅游观光、培育爱国之志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基地。2003年4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瑞金馆调研时说:“瑞金实际上不是江西的瑞金,而是全国人民的瑞金;整个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不是这一个地区的,而是属于全国和全党的宝贵财富。”同时,对瑞金馆的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毋庸置疑,革命旧居旧址的保护与利用是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属于一个整体,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在一定意义上说,可以看成是原料和成品的关系。保护的方法、措施及其利用的程度、实效,已成为衡量革命纪念馆树立科学发展观、步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原载《中国文化报》,2005年2月3日)

对革命旧居旧址保护与利用的新尝试

——从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遗址管理谈起

71年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博物馆在红都瑞金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博物馆事业的萌芽。它的建立,不仅在第二次革命战争中充分发挥了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同时,也为新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早在1930年,中央苏区党和苏维埃政权就开始注重建设革命文化事业,在《中共闽西特委关于宣传问题草案》一文中曾明确指出:“普遍的实施社会教育,其办法:闽西和各县政府应设立比较大规模的图书馆、革命纪念馆及俱乐部等……支部、区委要经常注意这一工作,这些工作都要由苏维埃政府办理,但党必须多派同志参加领导。”以此为革命战争和红色政权服务。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制定了“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苏区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的苏维埃教育的总方针,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厉行全部义务教育,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在全国“一苏大”通过的《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中规定:“死亡战士之遗物,应由红军相关或政府收集,在革命历史博物馆中,陈列以表纪念。”

随着中央苏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地加强了文物征集和保护工作。1932年5月,江西省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文化教育工作决议》中规定:“各地如遇有新旧书籍、标本、仪器、古物,以及革命的遗物,应当由当地政府送省文化部处理与保管。”同年冬,中央土地部和中央教育部联合举办了中央农产品展览所。由此,筹建中央革命博物馆的条件日趋成熟。

1933年6月,中央教育部决定在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建立革命博物馆,由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代部长徐特立签署在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上颁发了《中央革命博物馆征集陈列品启事》。“开始请各机关,各群众团体及个人,帮助搜集下列各种物品寄中央博物馆筹备处。”一是革命文件(1933年以前的),包括标语(贴在壁上的标语或标语稿本);各种决议案、指示信、报告书等;传单、画报、杂志及政治简报等。二是反动文件(敌人进攻的计划书、反动传单、反革命政治派别的各种文件等)。三是私人物品:革命领袖的、烈士的、反革命首领的。以后,中央革命博物馆还多次在《红色中华》上发表启事,广泛征集各类文物,经过了大量、紧张的筹备工作。

1934年1月,中央革命博物馆在“二苏大”会议期间建立,并正式对外开放。开馆时举办了以下专题陈列:世界革命领袖照片及其事迹、中国土地革命历史的变迁、中华全国苏区发展形势、牺牲烈士的遗像及其光荣事迹、牺牲烈士的纪念品、红军和地方武装胜利品、机关部队革命团体的纪念品、红军机关和地方武装所发明的与自制的军用品、苏区各地的土特产品、苏维埃文化。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同志与2000多名出席“二苏大”会的代表一起参观了展览。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博物馆随中央领导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主力北上长征。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却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正如毛泽东在报告中所说的:“谁要是跑到我们苏区来看一看,那就立刻看见一个自由光明的新天地。”在中国百年文博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新中国文博事业的里程碑,是当今国家博物馆的前身。据了解,国家文物局已将修复中央革命博物馆旧址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不久将成为全国文博系统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中央革命博物馆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因陋就简,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将永垂青史,永远激励着文博工作者在三个文明建设和创建和谐社会的征程中努力奋斗。

(原载《湘潮》2008年第9期)

中央革命博物馆:新中国文博事业的萌芽

根据江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部署,将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专家指导组43名成员分成10个组前往各县(区)市,开展文物普查专项督查。以赣州市文物局副局长、赣州市博物馆支部书记万幼楠为组长的第六组赴抚州、鹰潭两市督查。4月16日~30日,先后深入14个县(区)市进行走访。两年来“三普”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效,以抚州、鹰潭为例,它们不断创新“三普”机制,解决困难和问题,为全面推进“三普”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

领导重视,保障经费,适时调度,促进普查的广度和深度

“三普”工作跨时长、任务重、涉及面广,领导重视、经费保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促进“三普”工作提供物质保证、工作动力和舆论支持。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文物普查最重要的就是发挥文物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文化中的独特作用,用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办法把文物普查与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抚州、鹰潭的“三普”工作声势浩大,进展很快,这源于两市领导对“三普”的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内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对文物普查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成立领导小组,做到机构、人员、场所、资金“四到位”。时任鹰潭市委书记的杨宪萍,市长钟志生,抚州市政府副市长刘菊娇等经常到普查办调研指导,深入普查一线。在普查工作中,主要领导的带头表率,增强了普查工作的带动力。其中,金溪县田野调查完成率达60%以上,抚州市抓好金溪工作典型,结合江西省文物普查现场交流会活动,以点带面,纵深推进,实行每周督查,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普查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国家普查办和省查办的充分肯定。

定期培训,锻炼队伍,促进业务,提高普查的质量和水平

文物普查基本存在的问题是专业人员匮乏,效率不高、积极性受挫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文物普查的总体要求是相矛盾的,这样也难以确保文物普查完成的时间和任务。抚州、鹰潭在文物普查过程中,创新“五学法”,即交流互学、讨论议学、按需问学、查摆促学、实践悟学,在学习中掌握普查知识,在普查中提高业务水平,大大提高了普查质量和水平;与此同时,开展竞赛比学,为普查人员提供业务指导和交流探讨服务。一个普查队伍的组建,在依靠现有文博单位人员的基础上,做到老中青结合,发挥传帮带作用,既可以回聘离退休专业人员,也可抽调其他单位的有一定文物知识的文博爱好者,再加上强化学习培训,有了普查的交流平台,一批优秀的青年文博干部脱颖而出。所以,定期培训是提高文物普查队伍综合素质的一条捷径。文物普查也锻炼了队伍,促进了业务工作跨越式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专业人员水平低下的状况,为塑造基层文博干部新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普查活动中探索文物保护利用协调统一新模式

让督查组感到欣慰的是:两市都充分利用文物普查的机会,创新文物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新模式。抚州乐安县设立了以流坑古村落为单位的管理局;龙虎山风景旅游区、鹰潭市工业园区分别设立普查办,对辖区文物点进行调查摸底,建立档案,纳入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规划。

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但是一定要防止因工程建设、旅游参观、环境污染对文物造成的破坏,要处理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如鹰潭在工业园区加快文物普查进度,新发现文物点2处,城市基础设施和文物保护措施日益完善。抚州市资溪县利用高阜镇高云塔与港口村红军标语群的独特的资源优势,结合旅游项目,在不损害文物本身的前提下发挥文物在促进地方经济文化中的作用。乐安县流坑管理局将旅游门票收入全部归还村民,用于古村的维护和改善服务设施。罗陂乡水溪村村民从乐安流坑古建筑群管理中,看到文物保护带来的效益,积极协助文物普查工作,对督查组的到来燃放鞭炮欢迎,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这种群众积极参与的文物保护的做法代表了中国文物保护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村民既是文物的管理者、所有者,又是文物保护的受益者。

以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理念化解普查与文物保护发展难题

就文物而言,保护是基础,利用是目的。就保护谈保护,文物是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的;如果只谈利用,而忽视文物保护也是难以发展的。因此,要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对文物进行合理利用。抚州金溪县为保护普查工作新发现的文物点,及时将564处古村古建筑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临川区也下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的通知》。我们看到一大批文物普查新发现的点得到了保护,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如果没有文物普查,那些古遗址、古遗迹就会在自然风雨的侵蚀下,荡然无存了。由于有了文物普查,新近发现的文物点命运由此改变。所以,有效保护是文物普查的重要手段,保护文物点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抚州、鹰潭,由于政府的重视、引导,使群众参与文物普查和文物保护意识大大提高,因此,为文物普查顺利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以《抚州、鹰潭“三普”工作全面深入》为题,发表于《中国文物报》,2009年8月7日;原载《江西文物信息网》,2009年8月13日)

抚州、鹰潭“三普”工作的新亮点、新经验

文物保护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的重视、部门的配合、社会的支持与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不可或缺。多年来,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围绕文物保护工作的广泛性和社会性,突出保护与利用,加强部门协作,在文物保护管理中,充分体现“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的特色,注重运用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初步形成以革命纪念馆为主体与社会相结合的文物保护管理体系,对瑞金革命文物保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突出特色,创新方式

把握地方文物特色,适应社会的发展,遵循文物工作规律,探索新的管理机制,在新形势下实现合理保护、有效利用,应作为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水平的主要内容来抓。

瑞金馆依托瑞金是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全国性政权的所在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优势因地制宜,改革创新。

一是开展寻根溯源

探索与中央国家部委(局)联合开展寻根溯源、续“红色家谱”活动,先后修复与中央苏区相对应的部委旧址40余处,争取维修资金3000多万元。仅2004年,就有建设部、司法部、全国妇女联合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统计局等数10个部委拨款修复内务部市政管理局、司法人民委员部、中央妇女改善生活委员会、红色中华新闻台等数十处旧址。

二是倡议文物认护

从1999年起开展“学传统、爱家乡、护文物”认护活动,普及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意识。目前参与瑞金革命文物认护活动的观众已遍及全国,至2004年10月,认护革命遗址及文物500余处(件),认护金额已达6万余元。

三是共建教育基地

以瑞金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联席会议的形式,使旧址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中央国家部委(局)在修复后的旧址建立了部门或系统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03年11月,首次在北京召开了基地建设联席会,交流总结建立教育基地建设、保护、管理情况,形成了《瑞金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联席会议暂行实施办法》。2004年11月,又在瑞金举行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联席会议第二次例会,倡议设立基地建设与保护管理专项基金,进一步统筹规划,加强了以基地为依托的旧址保护管理。

强化管理,健全网络

文物保护管理是政府行为,领导重视、强化措施,有利于文物的保护管理。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构建县、乡、村文物保护联动屏障。

一是健全领导机构

瑞金馆一方面积极协调,在原有的瑞金市文物保护委员会的基础上,针对国家部委的“寻根问祖”热,及时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副市长、纪念馆馆长任副组长的市革命文物保护管理领导小组,审定中央苏区对应部委旧址的维修、陈列方案,检查审定旧址产权补偿,监督文物认护专项资金,指导文物保护规划,协调革命旧址的统一管理,督促查处违反文物法规事件。此外,还制定了《关于加强部门修复革命旧址管理的意见》,规定不得任意改变革命旧址建筑结构和环境风貌,使旧址保护、修复、利用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

二是打造专业队伍

要保证众多旧址做到不倒不漏,文物管理部门是关键。在旧址相对集中的叶坪、沙洲坝、云石山等3个乡镇设立了革命旧址管理处,在正式员工不足的情况下,向市保安公司聘用5名保安充实管理队伍,制订了紧急情况应急方案,经常组织应急演习,坚持周边旧址巡逻检查制度,或清理附近居民堆放在旧址前的柴草,或处置其他安全隐患,建立巡查日志,认真履行职责。此外,还与所在乡镇公安派出所建立了警民共建,确保安排足够的警力参与革命文物的保护。

三是发挥协管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