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红都拾遗
5115000000001

第1章 序

走近“瑞金模式”

荣彬同志诚邀我为本书写序,我极力推辞,因为我来写序实感自己分量太轻,但又碍于感情,只好拙笔写上几句感言。我与荣彬同志共事多年了,他的工作简历比我还简单,就是一个单位——纪念馆。他从讲解员干起,到副馆长,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于文物与博物馆事业,可以说纪念馆是他成长的土壤,苏区历史是他驰骋的天地,在文博领域里成就了他的才华,陶冶了他的品性情操,同时也留下了他深邃的人生轨迹。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开始习作,在报刊上发表作品,之后笔耕不懈,不仅在文博和苏区史上提出了不少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还写些通讯、散文、随笔等,在省内外颇有影响。

更值得称道的是,他很努力,有着“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一种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他扫除层层障碍,克服重重困难,从一名初中毕业生,自修考取江西师大历史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先后在旧址管理所、保管陈列部、群众宣传工作部、办公室供职过,现任副馆长,无论是在基层还是在机关,无论是管理还是繁杂事务,从未放松对文博和苏区史的研究。多年来,他在保管陈列、史料编研等业务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参与编撰了大量丛书,举办了几十个陈列展览,经常以文赴会,参加全国学术交流,有的还获得全国性奖项;于2007年11月破格获得了副研究馆员职称,并受聘于江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专家组;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还被抽调参加了国家博物馆、江西省委宣传部、赣州市委筹办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中央苏区革命传统主题展览》进京展,同时载誉归来。我为他取得的成绩感到格外高兴。

杨荣彬同志为文选取名为《红都拾遗》,既说明这批习作是他工作中补录遗漏所得,可以当作外传、杂谈,也表达了他谦虚的一面。这本文选,从大量公开发表的作品中挑选出60余篇,按内容分为五辑,包括“馆情点滴”“文博散叶”“史海杂谈”“人物风采”“红都随感”,内容丰富,涉域宽广,凝聚了作者的大量心血,从中可以感受到他的所思所悟,体现了作者的认真求索。文选的面世不仅是对作者,还是对瑞金馆都是一件好事、喜事,作为同事,我更是为之振奋,在此谨致祝贺!古来成大功立大业者,惟刻苦自励,勤于做事,以耐久之精神为之,希望荣彬同志继续努力,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是为序。

邹亮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