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个人的旅行(高平作家丛书)
5114300000001

第1章 水清月近人(序)

杨凤楼

认识邢秀琴,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县文联的颁奖会上。之后我们曾在一个单位的办公室上班,虽然时间短暂,但由于同是文学爱好者,便有了诚挚纯洁的友谊。在我的印象里,她是为数不多的给我留有美好的第一印象的人。

她的小说与散文,我是每篇必读的。每读一篇总有一种“鲜亮的心情”。

她没有写过所谓分行的诗歌,可她的文章有一种隽永的品位。一发现她有新作,便急切想看看她写了什么,由此了解她崭新的思想境界,以及最近的生存状况和生命感悟。这不全是因为她是我熟知的朋友,主要是对她文章的看重和信赖。

她出生的山村,“那是个树会跳舞,花会笑,河会唱歌,牛能猜出你心事的地方”,也是“闭塞、落后、贫瘠的地方”。“手上沾满草汁的乡村女孩”,自会羡慕穿戴打扮入时的城里的女孩。当她成了城里人,发现城里人“整天忙碌着,像穿着一双魔鞋,永远也停不下来。他们都感到累,但都拼命地旋转,紧张让他们淡忘了亲情、友情。从不说粗话,却会在心里粗暴地咒骂对方。笑容不过是嘴角的牵动而已”。在钢筋水泥的峡谷里,她感到心情压抑,珍藏在内心深处的无拘无束的童年时光,田园风景,一幕幕浮现在她眼前。心可以自由自在散步的地方,成了精神向往的家园。

她的心漂泊的地方叫老家,抑或叫童年。“生活中有些事情尽管已经过去很久了,但却像酒一样,时间愈长,味道愈醇,它是值得我们永远思念和回味的。”身处拥挤的闹市,心在憧憬着乡村,在城乡之间,邢秀琴的一枝挥洒自如的笔,以舒缓、平和的语调,以弦乐般的柔韧和细腻,为我们营造了一座不断拓展的文学园林。没有皇家园林的富丽堂皇和轩昂气势,也没有富甲一方的商家庄园的峥嵘气象,它几乎是接近原生态的自然、自在,进入这座园林,纷乱的心思顿时会宁静下来。

邢秀琴以她对艺术的敏感,在现实庸常的生活里捕捉艺术灵感,并揭示、发现真理的蕴涵。她的语言接近于天籁之音,山泉般清澈。她左手写小说,右手写散文,一边是艺术设计,一边是心灵散步。因而她的文学园林的特征,是建构在城乡之间。它的长度、宽度随着回忆和想象的翅膀而延伸。没有湖光塔影,寺院洞府,却有野性十足的“老河”,民风淳朴的“火苗”。

如果谁感到十分的“疲惫、空虚”,谁有“一种按捺不住的委屈,就像水中的葫芦突地窜上心头,泪水忽地涌上眼眶,喉咙闷闷的喘不上气来”。那不妨沿着回忆的小径,来到天然氧吧般的山野,看一看“河岸葱绿的小草和干净的石头堤坝上总晾着花花绿绿的衣裤和被单,女人们的双脚浸泡在清澈的河水中,开心的笑声和着哗哗的流水声不绝于耳,牧童牵着老牛在石桥上缓缓走过”。也许你抑郁的心情,干涩的眼睛,发胀的双鬓,随着鼓着圆圆面腮的牧童,随着老牛的尾巴偶尔的摆动,已经一身轻松了。你还可以乘兴深入,或许会尝到“火炕边扣着的熟鸡蛋”,烤熟的“焦黄的玉米棒子”。有兴趣,到马槽边看“马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低头吃草,偶尔会轻轻打个响鼻”。你假若忍不住抚摸一下马的鬓毛,那马“便用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看你。

你的心情一定被美不胜收的画面疗养得很好了,见到“爱吹笛子的小叔”,“陶醉在美妙的乐声中”,会“感觉自己似乎飞起来了”。见到“骑在毛驴上”的“穿着蓝底白花偏襟衣服,脑后挽着个乌黑发髻的女子”,她的面颊“在五月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细瓷器般的光泽”。那种“端庄的美丽”,“蓝底白花罩衣下的曲线”,不知不觉中,你肯定也爱上了那种蓝色。谁一生中没有“最美丽动人的形象”?制作一个“草发卡”看看,“用一根高梁秆顶着一个红色的纸风车”看看,在“原野上奔跑,风车被旋转成一个红色的球”,你或许已经回到美丽的童年。“一粒枣核”不慎“咽进肚里”,一棵酸枣树就有可能在幼稚的意识里发芽生根。

“堤坝上一片嗡嗡的人声,似乎空中有个巨大的蜂巢。”老河来了,那壮观而令人惊恐的景致,无数鲜活的景点,出自作者的智慧与心血。最见艺术功力的,当数迷宫似的《一个人的旅行》了。这是一篇可读性极强的小说,用了大量篇幅描述或叙述主人公的旅行,主人公坐上了卧铺列车,遇上了陌生的男子,仿佛神交已久,去了久违的老家,见到老家的人和事,居然是一场空梦。大胆奇巧的构思,珠玉般的语言,牵着读者进入梦幻的旅程而浑然不知。在梦醒时猛然觉醒。回头再回味一下,真如有身在险峰悬崖,于回头之时才发现绝唱的风景。

我认为小说的故事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写,艺术的目的在于写的过程,作者观照过程的感觉。艺术的设计应该是对象的陌生化设计。《一个人的旅行》本身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因一个绝妙的构思,通过优美、质朴、自然、流畅的语言渲染,想象力沿着感觉攀升,感性与理性相融,梦幻与现实相融,艺术魅力达到了预期效果。

《一个人的旅行》的语言亮色也非常独特,有些句子简直是绝妙好辞。

如:“几乎将玻璃窗户看出洞来”,“眼里似乎要飞出两把刀子”,“她的微笑已经汇成一条河”,“连阳光都悄悄溜走了”,等等。

邢秀琴的作品日臻完美,无论小说散文,都是陈酿的结果。由于工作原因,她的写作数量不多,但多是精品。许多素材酝酿许久,这有助于具有客观态度与历史性眼光,有助于过滤欣赏的实用感和利害感,我很少见过她应景的时尚而又极容易过时的东西。

自然为上,是秀琴的语言最彰显的特征。艺术法则是依据事物的理、事、情。不能离开客观事物,以一成不变之法去套万变不息的自然事物。方法是自然而然,自然天成,但“由工入微,不露痕迹”的工巧和自然是并不矛盾的。她的许多质朴流畅的语言也不乏锤炼之功。锤炼达到自然,要遵循自然之法。以工力造平淡,于精炼处见自然。自然之法是无法的法。

读邢秀琴的作品是愉悦的,字句之间总有惊喜,处处有闪光的亮点。

她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作家,有着一颗平常心,默默地酿造她的美酒,经营她的园林。文章还有雄浑壮丽的一面,如英雄不分国界。虽然她没有大红大紫过,她也没有大红大紫的欲望。那个沉默的“碾子干爹”,注定她有一个默默耕耘的依靠。那些被炒作成大红大紫的人,最好回到宁静的写作状态中。

记得孟浩然有诗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希望邢秀琴永远保持自己的清纯特色,永远保持高度个性化的写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