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远去的故乡(高平作家丛书)
5114100000021

第21章 (20)

自己为了石油满世界制造战争,回过头来说别人。南北极距离较近,谁都想分一杯羹。月球呢,叫我看谁有本事谁上。也能这么说,月球是全人类的资源。可你能上得去才行呀。事实上,地球上的资源也是人类共有的。虽然有国界的划分。伊拉克不是美国的,不怕,我可以打着任何幌子进去。因为它强大。中东的石油中东人消费不了多少,都出口了,那不意味着谁有钱就是谁的资源。月球上的资源是地球人共有的,但不是谁都能运输下来。资源是你的,对不起,你光掏运费总行吧?运费的价码我说了算。某种意义上,资源确是人类共有的。说到底这世界上谁是英雄?用家乡的话说:凭吊实吃饭。谁“厉害”谁是英雄。想到这儿我发现,人类的进化没走多远。还是原始社会,不,是动物社会那一套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规则仍在起着一定的作用。

细想起来,人类的智慧、才能是无限的,但最终毁灭人类的也是人类的智慧。因为世间万物都是矛盾的。电可以照明,也可以电死人。核燃料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人类最大的优点和弊端,是不满足于现状,不满足导致贪欲。如果人类的贪欲不加以遏制,将是毁灭人类的罪魁祸首。

地球已经让聪明的人类折腾得差不多了。月球的旅行人类才开始。

不过放眼宇宙,区区人类在偌大的宇宙中也算不得什么,不过是一粒尘埃……不是吗,在浩瀚的宇宙里只有地球这个球体上有人类的影子。

那么谁是真正的英雄?

2007年12月1日星期六

幸福的狗们

“卢”、“扎克”、“多特”是澳大利亚的三条牧羊犬。因我国领导人的出访,我从媒体上知道了这三条狗的名字,它们的牧羊绝活我也一并领略了。农场主伊恩·丘萨克一声口哨,三只牧羊犬便把一百多只羊顺利地赶进了羊圈。应该说,这三只狗的工作是狗工作里面最好的工种。我突然想到,狗理应干这样的工作。不是有流行语:工作者是美丽的。这三条狗就是在干它们最原始、最适合他们的工作。不幸的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大部分的狗成了宠物、玩物,包括出身尊贵、威风无比的藏獒。狗的沦落不是它们自己的责任,是人的罪过。由澳大利亚的狗,我想到了中国的狗们。

近几年国人养狗成风。大到都市的达官贵人,小到闭塞县城的新贵和中产阶级。(普通的农家、牧民养狗不在我的话题之内。)我不养狗,但我不反对养狗。我不养狗的理由是:一是没有时间,二是我觉得地球上有多少人还处于贫困状态,人都难以养活,为何要养狗?我知道我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一定会遭到喜养宠物人的反对。

先举个例子,前些时候媒体报道,重庆一位老人为自己的死去的爱狗举办了一个隆重的葬礼,花了大约十万人民币。如果按我的老观点一定会认为老人的行为是错误的。事实上,我听到这个故事后,非常同情老人,我猜测这是一个有情义的老人。是他对人类最基本感情的一种渴望。据说,老人有儿女,但不常在身边。狗是他平常的朋友或者伙伴。

应该说老人一定是把狗当作自己家庭的一员来对待的。老人为狗举行葬礼的时候,我想,在这里钱的数量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意义。十万、一万、一千对于老人来说已经不重要了,一种可能是老人平常的精神寄托没有了。老人的行为颠覆了我固有的观点。如果我这时候站出来说,你还不如把钱捐给……那我肯定是一个十足的精神病人。

具体到老人日常的环境中,可以这样想,人到晚年,最怕的是孤独,而儿女们忙于工作无法陪伴老人。孤独,对于老人来说是一种致命的东西。所以,我想他把狗作为他的精神寄托或者说朋友。当他的“朋友”

离他而去的时候,老人的精神世界备受打击,所以即使倾其所有也不为过。据说这位老人是一个教授。是的,这样一种举动还真得有些境界,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出的举动。这需要勇气还不够,需要境界。我想如果是一位老农,估计不会有如此的举动。当然,这里我完全没有贬低农民的意思。我本身也是个农民。老人值得赞扬的地方恰恰是他“出格”的举动,真是做到了视金钱如粪土。钱不算什么,更重要的是感情。更引申一点,这样的养狗方式和对狗的尊重,我是根本不会反对的。因为在这里,狗确实成了老教授的朋友,成了人类的朋友。一种纯粹平等的体现。

在老人的眼里,毫无疑问这条狗已经成为了老人生活中的一员。

我父母养过一条狗,其貌不扬,瘦骨嶙峋。我回家可以说不愿意拿正眼瞧它。这缘于我固有的观点,并不是“人”眼看“狗”低。然而正是这样一条其貌不扬的狗,后来我竟然怀念过它。这是令我没有想到的事情。

事情的过程是这样的,我父母要来城里住,城里的单元楼不能养狗。

我父亲便想了个馊主意。一天,他用一个塑料袋背着狗上到了北岭,站在高处,连口袋和狗一块推到了山坡下。用口袋的目的是怕狗知道路再跑回来。

事后,母亲唠叨我才知道。她听人说那条狗在邻村流浪,也不知道能不能吃饱。我这才知道父亲用这种过于严酷的方式将狗处理掉了。虽说父亲是种无奈之举,但我认为有些残酷,不养则罢,养了就负责到底。

那一刻,我竟然有些怀念那条狗,觉得它是那样的可怜,像被人遗弃的孩子。好几次,我想起来,心有不忍,总有些莫名其妙的难过。所以通过这件事,更坚定了我不养狗的观点是多么的正确。

我的邻居养了两条藏獒,一大一小。他养狗的目的在于看家。因为他是煤矿老板,有钱,再加上生意、利益上的是是非非,有时他极度地恐惧,甚至一个人不敢在家睡觉。两条狗是他雇用的保镖中比较尽责的两位“保安”。

说它尽责,是因为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在我家的二楼走过,都会引来它俩的狂吠。我内心极度不满,但碍于邻居的面子,没有更好的办法。

更可气的是这狗早起,不到五六点,这条狗便不停地用它的“手”扒拉它狗舍的铁门,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后来我理解了,好的狗不仅讲卫生,还守时,它急着要大小便,但它绝不会拉在狗舍里。所以一到早晨,它就要用这种方式召唤它的主人。然而他的主人恰恰是一个不守时的人。

你想,一个年轻的暴发户、大款,在这个小县城里哪能闲得住,不敢说每天莺歌燕舞、花天酒地,也是忙忙碌碌、应酬不断,所以有时忙得顾不过来管狗。起码不会每天按时给它放风、排便。大部分时间是由其保镖到了八九点拉着它出去溜达一圈,这时候那狗会发疯般一样的撒着欢儿跑。时间长了,我开始同情这两条狗。因为我的后窗开在邻居的院子里,我在厨房做饭的时候,如果他的主人在家,它也恰巧在院子里放风,它会扒着窗户对我张望,有时偶尔也会顺手给它点吃的。这条狗特可爱,放风回来,主人要它进狗舍,它不进,被主人逼急了,就地一卧,两眼可怜巴巴地望着主人仿佛在说,让我在外面呆一会吧。这个时候我非常同情它,心想为何非要把它圈在狗舍里?

这条狗是只藏獒,是否纯种难说,但绝对长得漂亮。虽然每天住在有钱人家,吃得也不错,但我认为和我一样不太幸福。我以为人活得幸福与否衡量的标准须有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自由,这才是幸福。狗也一样,如果这条狗在藏民家里为牧民牧羊,可能吃得差点儿,但它是自由的,能狗尽其才,寻找到自己最佳的位置,无论是狗还是人一定会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我想到,养狗和养人一样需要境界,不光有钱就可,还需要品质、素质和道德。

现在有钱人买条名贵品种的狗,是要花不少银子的,再加上养狗的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想,狗们幸福吗?狗能像人一样理解自己的幸福指数吗?以前人们骂人的时候会说:你猪狗不如。现在不能这样骂了,起码狗应该排除在外了。因为地球上,不,就是在中国有多少我的同胞兄弟还不能像狗一样过上幸福的、无忧无虑的生活。

2007年9月10日星期一

由刘春兰之死想到的

巴黎是一个美丽的国际都市。这个光鲜、浪漫的城市和大多数的普通中国人应该是没有任何关系的。然而2007年9月20日下午三点,辽宁抚顺市五十一岁的非法移民刘春兰为了躲避警察在位于巴黎市区东北部美丽城的一座楼里的二层窗户跳了下去的时候,和我一样的普通国民才知道在巴黎这个城市的一角生活着这样一群中国人,为了生计,他们过着艰难困顿的生活。刘春兰为了二十五岁没谈过对象的儿子能结婚成家,一个人背井离乡去了巴黎。目的很明确。当刘春兰死在异国他乡后,经过媒体的报道。才知道在原是工业重镇的抚顺有多少像刘春兰这样贫穷的家庭。2007年12月13日的南方周末的特别报道详细讲述了事件的前因后果,也报道了刘春兰家庭的贫困状况。看后心里不是滋味。这和我们平时报纸电台热闹的气氛形成强烈的反差。中国还有多少个家庭像刘春兰一样?在嫦娥进入太空举国欢庆,国家外汇储备激增人们拍手称快,中国综合国力日渐升高的今天,我总觉得有些异样和一丝的不快。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当下的生活……是哪些群体享受了改革的成果?

……

前几日我正好看到了王富仁的一篇文章《中俄知识分子之差异》,我摘录一段如下:

俄国知识分子是从俄国贵族阶级中分化出来的。几乎都出身于贵族阶级。这使他们自然地具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对于自己的民族,对于俄国社会,具有几乎是原发性的责任感。在当时的俄国,贵族阶级是俄国社会的支配阶级,这个阶级对俄国社会有支配权,同时它也要为俄国社会负责。俄国最早的知识分子是贵族中更具有青春热情、更具有敏锐社会感受力的一部分贵族青年,文化知识赋予了他们更广阔的社会视野和思想视野。赋予了他们为俄国的前途、为民族的发展而发挥更大作用的可能。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产生伊始,就与战士是分体的,知识分子是出主意的人,战士是为国王卖命的人。知识分子把战士视为没有头脑的傻瓜,战士视文人为胆小怕事的懦夫。弱不禁风在知识分子身上不是一个严重的弱点,而是一个光荣的标记,温文尔雅、文质彬彬被视为君子(知识分子)必备的作风。战士的勇敢,战士的不怕牺牲的精神,战士的顽强的意志力量,都不是中国文化中自然具有的基本精神内涵。汉唐时代的知识分子,曾与战士有一度的结合,那时的文化产品也有一种战士的气魄和战士的精神,但越到后来,文和武有了难以跨越的界限。这种文武分流的文化观念,实际上一直贯穿到现、当代的中国文化中。我们也有大量描写战争、歌颂战士的文学作品,但这些作品自身所贯注的精神却不是战士的,它们自身不具有为民族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斗争、而呼号的战斗精神。

我想到了中国当下的文人……

由刘春兰之死想到的

关于文人的定义,在辞海里是这样解释的:一、《诗·大雅·江汉》:

“秬鬯一卣,告于文人。”毛传:“文人,文德之人也。”按谓周之先祖。二、读书能文的人。曹丕《与吴质书》:“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由此而得出结论,文人是有文化道德的人,是能读书会写文章的人。

对于中国的文人,王富仁先生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我无需多言。我想中国文人也不要向俄国的文人学习了。能够把《辞海》里解释的文人做好已经就相当的不错了。

中国的贫富差距日愈显现,当然政府也在关注,但政府不是万能。

谁来为这些弱势群体呼号,是不是文人的责任?道德不再还奢谈责任,是否有些勉强。幸运的是今年的鲁迅文学奖还有迟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这样的作品获奖,(也许有的人会说这样的小说能否成为完美的艺术作品,其实并不重要。我只是想说那句话经典的话,文学艺术也要为人民服务。)说明中国的文人还活着,尽管这样的文人不是太多,但总能给以人希望……

2008年1月12日星期六

由温总理的鞠躬想到的

处理完事,急匆匆回家。在机上看到北京的一家报纸刊登了温家宝总理向烈士的家属鞠躬的图片新闻,我没注意这两天的新闻,不知道具体过程。但我的心里还是热了一下。我对公众人物的新闻持有一种警惕,尤其是政治家。

我回到家的时候,详细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还有温总理前往灾区时的急迫心情。他对同行的人说,看哪个机场能降落,然后再坐火车过去。说实话我被他的言行再次感动了。在目前媒体过分发达的今天,政治家的言论是不足与全信的。作秀已成为一种时髦。然而我今天还是对温家宝的鞠躬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敬意。应该说他有好多方式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可他偏偏选择了鞠躬。我想这种方式足以抵得上任何语言。记得温家宝总理在一个煤矿瓦斯爆炸后慰问矿难家属时,面对遇难的矿工家属和儿子,他眼里盈满了泪水。我相信温总理是一个谦恭、儒雅、平民的总理,他心里一定装着普通的老百姓。我不再怀疑,因为我觉得眼泪不是说流就能流出来的。

由此看来,温总理是读过老子的。老子说: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与?非乎?意思说:

尊贵要以谦恭为根本,高尚要以低贱为基础。侯王之所以用孤家、寡人、不谷来称呼自己就是把自己放在谦恭、低贱的位置,这不是以低贱、谦恭为本吗?难道不是这样吗?

老子倡导的民众要抬起头,侯王要低下头这必须是缘于内心的一种举动,不是做做样子的。这样的民众昂起头才是高贵的,这样的侯王低下头才是高贵的。所以我的理解温总理是一个高贵的总理。他没有因低头鞠躬让人感到低贱,而看出他内心高贵的一面。

客观地说,这一届政府在关注民生方面的力度是有目共睹的。政府也多次强调重视民生,并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发展社会的核心环节。我觉得政府除大力贯彻政策和理念以外,更需要将政府的民生倾向制度化。

目前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的成绩是非凡的。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据资料显示,已占GDP的百分之二十,2006年的土地出让金已接近七千七百个亿。政府实际控制的财源和1978年相比已经占到了百分之三十一。但在教育、医疗的支出比例没有明显改善。2006年的支农比例占比只有百分之五点四,比1998年还下降了百分之零点四。1998年的教育、科技、医疗支出比重百分之十九点九五,2006年变为百分之十八点三七。只是在社会保障方面2006年和1998年相比提高了百分之五点二九。但这远远低于国际水平。这组数字让人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