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读书时担任校学生会副主席的经历让丁健更深切地体会到自由、独立、开放的北大精神,同时也是这次在学校里的“初次下水”,让他明白了做生意和上学是完全不同的。
那些不去做现在可以做的事情,却下决心要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去做的人,常常是心安理得地不去马上采取行动,同时以并没有真正放弃决心要做的事情来寻求自我安慰。他们不满于自己工作中拖延的现状,却又不去改变,每天都生活在等待和无奈之中。他们回避现实,情绪低落,常怀羞愧和内疚之心,这样的人,最终将一事无成。
我们不要抱怨自己的命运不好,因为唯有行动才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行动就是力量,十个空洞的幻想不如一个实际的行动。我们总是在憧憬,总是有计划而不去执行,其结果只能是一无所成。成功,一定要敢想,而且更要敢做。
【北大课堂笔记】
有很多人会找借口,如我不行、我不能、时间不够……这些借口只会让我们原地不动或者向后退缩,以致阻碍我们成为真正的自己。这时,我们要有敢想敢干的独立精神,勇于改变自己,快速行动,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第二节 敢于表达自己,让别人认识你
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才是一个人真正的勇气。一个人是否勇敢,关键看其能否表达个人的意志。不敢表达自己,一直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大的弱点。个人意志的薄弱,使得很多人缺少捍卫正义的勇气;个人意志的薄弱,使得我们屈从于邪恶;个人意志的薄弱,使得我们迷失了自我。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人民代表的马寅初走遍了大江南北。他深为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而兴奋,但他又深感人口问题的严重。从1955年起,他就对我国人口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发表了《新人口论》。
然而,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他的《新人口论》受到了很大批判。面对批判和讨伐,他公开表态:“这个挑战是很合理的,我当敬谨拜受。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也绝不向专以力压服而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评者们投降。”“不怕油锅炸,即使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马寅初理直气壮地说,“我个人被批判是小事,没什么,不过我想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事,我相信几十年以后,事实会证明我是对的。”
正如斯宾诺莎说的一句话:“为真理而死不容易,为真理而活着就更难!”马寅初这种为了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革命精神着实令世人敬佩,更表现出了一个社会主义科学家维护学术尊严、为真理献身的非凡勇气和高尚品德。历史的发展也证实了马寅初《新人口论》的正确性和预见性。
人类历史上每一进步的获取都与人类个体充分表达个人意志密不可分,每一禁区的突破,无不是勇敢者表达个人意志的结果。人类的解放也并非单纯地争取权利,而是不断地恢复表达个人意志的自由。每个人都能“畅所欲言”,是促使社会进步的最有效的办法。
在强权面前,一个人保持沉默是懦夫,一群人保持沉默是帮凶。鲁迅先生说:“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
在这样一个人才辈出、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机会一般不会自动找到你,你只有敢于表达自己,让别人认识你,吸引对方的注意,才有可能寻找到机会。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但能醒目地亮出自己的人并不多,所以人生的第一步就是必须学会醒目地亮出自己,为自己创造机会。说到底,这是一种观念: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选择?其实,这决定着你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
【北大课堂笔记】
有时,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压制正义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正是我们在点滴的小事上缺乏表达个人意志的勇气,才使得我们在一些大事上根本就不能表现个人意志。在表达个人意志方面,我们本来能够做到勇敢一点,可是我们并没有做到。
§§§第三节 要独立思考,不做思想的沉睡者
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谈不上创造,只能亦步亦趋,照猫画虎。可以说没有独立思考,社会就不能进步,科学也不能发展。
我们若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就要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梁漱溟先生说,“最初的一点主见便是以后大学问的萌芽”,有此萌芽才可以吸收养料,向上才可以生枝发叶,向下才可以入土生根,这样才渐渐成为自己的学问。
梁漱溟先生从小就很有主见。1906年,他第一次离开家去顺天中学读书时,对于国文课上的作文,他总喜欢做翻案文章,不肯屈就俗见,以致一位教师警告他:“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他还得到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评语。梁漱溟先生说:“有主见就是有学问!”有主见,能够独立思考,就能真正把握住学问之要义。
胡适与钱穆曾经有过一段关于学术“华山论剑”的佳话,那就是关于老子所处的年代及《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他们俩各执一词,存在分歧。按照胡适的说法,老子是春秋晚期人,略早于孔子;按照钱穆的说法,老子是战国时人,略早于韩非子。因胡适的观点先已在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一书中言及,于是争论之始,胡适按兵不动,钱穆则起笔挑战,而胡适依然不认可。一次教授会上两位先生相遇,钱先生说:“胡先生,《老子》年代晚,证据确凿,你不要再坚持了。”胡先生说:“钱先生,你举的证据并不能使我心服;如能使我心服,我连我老子也不要了。”两人大笑不已。
一次简单的学术对话,让人们看到了两位大家的学术作风。尽管钱穆是经胡适提携进北大的,可为了追求学术真理,他们都能保持批判性思维。还有一次,当一同学问及“两位先生究竟谁讲得对”时,胡适则说:“在大学里,各位教授将各种学说介绍给大家,同学们应该自己去选择,看哪个是真理。”这样,胡适一方面给自己和对方都留足了面子,另一方面也教会了学生如何去学习别人的知识。
胡适和钱穆两位大师的论辩,体现了北大独立思考的精神。正是这种对学术的执著和探究精神以及独到的思维视角,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北大人,让他们养成了善于思考、勤于发问、敢于质疑的习惯。
卡莱尔曾经说过:“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他人。”拥有独立的思想与意识,不拾人牙慧,正是要求我们在求知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而不轻易为他人所左右,这样才能慢慢把自己培养成才。
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就要做到这两点:一是不盲从,不偏信;二是勤动脑,勤思考。遇到问题,要经常问一个为什么,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不做思想的沉睡者。
【北大课堂笔记】
独立思考并不是胡思乱想,它需要一定的知识作基础。假如脑袋里空空如也,一无所有,那么任凭你如何独立思考,也不会思考出什么“出类拔萃”的东西来。
§§§第四节 读书更需要积极独立的思考
英国作家波尔克说:“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不消化。”无独有偶,我国理学宗师朱熹也说过:“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他们都传达了这样一种观点:读书不应该浅尝辄止,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只有注重积极思考,开动脑筋,才能增长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提高自身修养。
如果只是埋头读书,死读书,变成了书呆子,这书读的价值就不大了。读书—思考—感悟,这是读书的必经之路。感悟成为了习惯,便能培养起思维的敏捷性、缜密性和深刻性,也就是要读思结合,把书读活。而读书所获,也应运用于生活中,增加与人交流的词汇量,增强语句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在习作中表达有法、语言生动、感悟深刻。但是从读到用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有学以致用的意识,方可积沙成塔。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在告诫我们,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懈怠而无所得。
读书要多疑勤思,防止只过眼而不入脑,不明白书中所讲的问题,或是找到问题却没有经过思考而导致解决不了问题。我们读书不可轻信,更不能全信,否则,即使书中所说的是正确的,也会因为没有思考而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时,要带着问题反复朗读才能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效果。
有一次,徐复观拜谒哲学家熊十力,请教应该读什么书。熊先生让他读王船山的《读通鉴论》。过了些时候,徐再去时,说《读通鉴论》已经读完了。熊先生问:“有什么心得?”徐说了他许多不同意王船山的地方。熊先生未听完便怒声斥骂说:“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从书中得到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出它的好处,再批评它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譬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是太没有出息了!”
关于读书的方法,梁漱溟说:“读书第一是要带着问题学,不要泛泛地读书,要为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而读书。这样读书就读得进去,就不会书是书,你是你,就会对你的世界观产生影响。”
无论是对何种书用何种方法去研读,读后的思考都是必不可少的。光读书并不能让人聪慧多少,真正能让人从精神上得到提高的是读书之后的吸收,也就是思考。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就像是喝白开水一样,也能喝得很饱,但却不能为自己提供任何营养。
很多人在读书时,不喜欢动脑筋,总希望家长或者老师能帮助解读书中含义,就像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老师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没有了思考的读书,虽然会让人觉得很轻松,但是对于我们学习知识是很不利的。
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这里的“心到”就是说在读书的时候,要用心去读,认真地思考和领悟,不要只注重追求数量和速度,而不讲究质量,这样只会事倍功半。
【北大课堂笔记】
读书要多疑勤思,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这样才能促使自己逐渐进行深入的思考,实现审美能力、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全面提升。在阅读书籍的时候应该做到眼看到哪里心就要跟到哪里,经常反复思考,不断地提问为什么、为什么。
第五堂 感恩,生命最温暖的色彩
越懂得感恩的人,就会越快乐。
【林语堂】
曾在北京大学任教,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
常怀感激之心,常存惭愧之意。
【袁行霈】
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文学部主任、国学研究院院长
§§§第一节 常怀感恩的心,人生才会获得快乐
感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有许多描述感恩的语句,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至为真切地表达出了对给予自己帮助的人的感恩之情,是对“知恩图报”这种美德的最好阐释。
“羊有跪乳之义,鸦有反哺之恩”是说,动物尚有感恩之心,更何况我们人类呢?人生道路,曲折坎坷,不知有多少艰难险阻,甚至还会遭遇挫折和失败。在危困时刻,有人向你伸出温暖的双手,解除生活的困顿;有人为你指点迷津,让你明确前进的方向;甚至有人用肩膀、身躯把你擎起来,让你攀上人生的高峰……你最终战胜了苦难,扬帆远航,驶向光明幸福的彼岸。那么,你能不心存感激吗?你能不思回报吗?
感恩不仅仅是指感谢大恩大德,更重要的是要心存善念,感谢我们身边的人、事、物。人生需要树立感恩的心态,需要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这样真、善、美才能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人生因感恩而快乐,感恩是人生快乐的源泉。
李洁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就职于东方航空公司。与她相处过的同事都对她的微笑、善良和勤劳留有深刻的印象,几乎每一个和她相处过的人都成了她的朋友。
有人不解,问李洁有什么和人相处的秘诀。
李洁微笑着说:“一切应该归功于我的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他就教导我,对周围任何人的赋予,都应该抱有感恩的心态,而且要永远铭记,同时要使自己尽快忘记那些不快。”
“我幸运地获得了这份工作,有很多友善的同事,虽然上司对我的要求很严格,但在生活方面对我很照顾。所有的这一切,我都铭记在心,对他们心存感激。我一直带着这种感激的态度去工作,很快我就发现,一切都美好起来,一些微不足道的不快也很快过去。我总是工作得很顺利,大家都很乐意帮助我。”
其实有的时候,快乐很简单,只要你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便会发现身边值得感恩的一点一滴,也会由此获得快乐。语言大师林语堂就说:“越懂得感恩的人,就会越快乐。”
拥有感恩之心的人,即使仰望夜空,也会有一种感动,正如康德所说:“在晴朗之夜,仰望天空,就会获得一种快乐,这种快乐只有高尚的心灵才能体会出来。”
当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去触碰生活时,我们便会摒弃那些阴暗自私的欲望,使心灵变得澄澈明净;当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去触碰生活时,我们便会笑着面对坎坷,因为,是它们教会了我们独立处理问题,让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智慧。感激生活的种种赐予,以一颗宽容、美丽的心在生活中行走,我们必将处处收获善意、和睦,与幸福相伴。
【北大课堂笔记】
人生,要懂得感恩。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善良的人性美。感恩一切好的,给我们带来了幸福;感恩一切不好的,增强了我们追求幸福的能力。
§§§第二节 牢记那些在你最艰难的时候帮助过你的人
一位哲人说,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和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人给过我任何东西。”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明白,生命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事物都要依赖于其他事物。无论是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配偶的关爱、他人的服务、大自然的赐予……人自从有了自己的生命起,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一个人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感恩大自然的福佑,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他人的帮助。
在别人帮助自己的时候,要让自己的心灵时时感受到温暖和鼓励,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去帮助别人,这样爱心就像接力棒一样传递下去,全世界就会被温暖、爱心和欢声笑语所充盈。
懂得说“谢谢”,知道表达感恩的人,他们享有丰富、温暖的人际关系。因为感激的声音人人爱听,从来没有人会怀疑它是最好的结缘良方。记住每个对你有过帮助的人,真诚向他们表达感谢之情,这样既净化了心灵,又给人以丝丝温暖。
有两个人同时去见上帝,问上帝天堂的路怎么走。上帝见两人饥饿难忍,就给他们一人一份礼物,一个人接过食物,甚是感激,连声说:“谢谢,谢谢!”而另一个接过食物,却无动于衷,好像别人就应该给他似的。于是,上帝让那个说“谢谢”的人进了天堂,另一个人则被拒之门外。
被拒之门外的人很是不服:“我不就是忘了说句谢谢吗?”上帝说:“不是忘了,没有感恩的心,就不可能说出谢谢的话,不知感恩的人,就不知爱别人而且也得不到别人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