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犹太经典《塔木德》中有一句名言:和狼生活在一起,你只能学会嗥叫;和那些优秀的人接触,你就会受到良好的影响。因此,多与优秀的人交往,多受他们的影响,就能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如果你已经很优秀了,再与优秀的人交往,那么你们就能产生共生效应,取得了不起的成就。马克·扎克伯格和谢丽尔·桑德伯格一起开创了Facebook的辉煌就是最好的例证。
马克·扎克伯格个子不高,身材瘦削,浓密的棕色卷发下是一张长满雀斑的脸,有些像古希腊雕塑中的经典人像,即使在冬天也脚踩橡胶凉鞋,套着一件图案或文字出人意料的T恤,一副典型的宅男装扮。和所有人一样,天才马克·扎克伯格也有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他性格孤僻,不善交际,随时会造成冷场以及尴尬的局面;他很年轻,很多事情并不能处理恰当……
但所幸的是,他的身边有一群朋友,刚好能弥补他性格上的缺陷。对扎克伯格帮助最大的无疑是谢丽尔·桑德伯格,他们之间的合作就像是一对相契相合的齿轮,将一切处理得完美无缺。
扎克伯格认定自己善于分析和专注于战略,而桑德伯格擅长管理企业,两种特长加在一起将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果然,桑德伯格来到Facebook之后,给这家社交网站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2008年,Facebook广告收入还不足3亿美元,而2011年这一数据已经超过了30亿美元。
就是这样两个人在一起取长补短,Facebook才发展到今天。而同时,这种组合显然也成就了彼此的辉煌。因为对桑德伯格的成功挖掘,在帕克辞职之后,扎克伯格又获得了足够的支持。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双方的人脉资源整合也帮助桑德伯格进入到新的职业发展高度,取得了职业发展和社会声誉的双丰收。
通过资源整合让自己更快速地完成工作,这是生活于现代社会的我们应该掌握的一项能力。比尔·盖茨说过:“有时决定你一生命运的,在于你结交什么样的朋友。”换句话说,你与怎样的人合作决定了你的未来。
所以,请与优秀的人合作吧,努力加入优秀者的团队,让自己在那个良好的氛围中获得成长。从他们的经历中,你既可以学到成功的经验,也可以吸取失败的教训,这会使你从平凡走向卓越。
【北大课堂笔记】
我们在发现自己的兴趣和天赋的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短板,并在交友过程中慢慢地寻找与自己优势互补的朋友。和优秀的人在一起,将会产生巨大的整合效应,能够使我们在事业上更加游刃有余。
第四堂 知识管理:开卷有益,学以致用
自由地读书,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一人的落伍、迂腐、冬烘,就是不肯时时读书所致。所以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
【林语堂】
曾在北京大学任教,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
§§§第一节 学以致用才能发挥知识的力量
英国思想家弗郎西斯·培根曾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他在书中写道:“人类的知识和人类的权力归于一,任何人有了科学知识,才可能认识自然规律,运用这些规律,才能驾驭自然、改造自然,没有知识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这一论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后来经过马克思的阐释,科学知识首先获得了名副其实的“力量”的使命,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从而就有了“知识就是力量”的科学论断。
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发挥它的巨大作用,这也是成功者之所以成功的关键所在。将知识转化为财富,这是所有成功者学以致用的共同特征。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王选认为,只要我们能够将知识装满“脑袋”,通过实践最终也会装满“口袋”。
在王选的“照排系统”横扫中国时,方正这家起步于中关村的电脑公司也摇身一变,成为一家极具发展前景的高科技公司。而王选也由一个北大教授,变身为方正的“企业管理者”,两个大相径庭的角色,要求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素质,王选清楚地知道,自己必须接受更加严峻的考验。
1982年,一位领导告诉王选,很多部门担心激光照排系统的原理性样机不能继续改进并投入使用,因为很多高校的科研成果都只是为了献礼、评奖、评职称,王选不假思索地说:“如果仅仅是为了报专利、评职称,目的早就达到了。从一开始我们就是想让中国甩掉铅字。”在北大,像王选这样根据市场需求来确立自己研究方向的人,真是少之又少。“他对我们的要求是‘顶天立地’,技术要一流,同时做出来的东西要实用。”王选的学生、方正研究院院长及CTO肖建国回忆道,王选确定科研课题前,都会先花大量时间考虑:这个技术演化下去会成为什么样的产品,在市场上会有什么反应;或是现在市场上需要什么产品,我们的技术能不能演化过去,从市场驱动和技术驱动进行双向思维。
聪明的人有很多,而市场头脑正是王选不同于其他教授、用自己的发明造福社会的根本原因。
人们曾经以“当代毕”来称呼王选。对于这个评价,有人认为是一种贬低,等于完全将王选从学者这块剔出来了,成了一个和毕一样的匠人。而王选的最大贡献不仅仅是一个匠人的贡献,而是将先进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的贡献。我们国家正需要这样的人才。
我们也不应该总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应该从书本中走出来。学是为了用,我们要养成学用结合的习惯,更好地发挥知识的作用。
我们要坚持活学活用的原则,不能死搬教条,墨守成规。《三国演义》中的马谡熟读兵书,却因纸上谈兵导致街亭失守而身败名裂,就是因为他不懂得“活学活用”这一原则。
要学以致用,还必须善于思考,在思考中领会知识的精华,吸收知识的养分。古人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中真正的受益常从思考中得来。
【北大课堂笔记】
我们除了在学校学习课本知识外,还应该多参加社会实践,投身到社会中去,在社会中学习,这样我们的知识才会越来越丰富,也才能更好地体现我们的价值。
§§§第二节 让学习成为终生的习惯
鲁迅先生说过:“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人的一生,要学的东西有很多,应该有的放矢,缺什么,补什么,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学习有利于人生的进步,还有利于生活的充实。因为学不够,就会谦虚谨慎,越学越会觉得自己无知、渺小,这样一来自己的感悟和收获也就越大。在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里,耐心、尽力、刻苦的学习态度将是一艘前行的船,能够载你驶向成功。
不管你承不承认,人一辈子都是在学习中度过的,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则完全是无意识的。有意识地学,是先有目标,然后才行动。因为方向明确,所以能少走许多弯路。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活到老,要学到老。”人生有涯而知无涯,学习是无止境的,除非你自己限制了自己的眼界和见识。即使是天才,也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是“江郎才尽”,一无所成。
北大一教授曾讲过“江郎才尽”的故事,以警示他的学生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
“江郎才尽”的主人公叫江淹,在南北朝时期的梁朝任职,为金紫光禄大夫。江淹年轻时诗和文章都写得很好,是当时负有盛誉的作家。中年为官以后,有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对他说:“我的五彩笔在你处多年,请你还给我吧!”江淹听了这话以后,到自己怀中去摸,摸到五彩笔便还给了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写诗文便再也没有优美的句子了。
据史学家考证,江淹确有其人,他的诗文到后来退步也是真有其事,但他一落千丈的根本原因不是上面说的那个还五彩笔的传说。他早年家境贫寒,所以学习刻苦,“留情于文章”,而且非常注意向有成就的前辈学习。“于诗颇加刻画,虽天分不优,而人工偏至”,也就是说他虽缺乏做学问的条件,却以加倍的努力去钻研。他的成就不是天意神授,而是来自勤和思,勤奋不怠、好学不倦,这就是他前半辈子誉满朝野的根本原因。到了后半辈子,官做大了,名声也大了,他认为平生所求皆已具备,功名既立,可及时行乐了,于是由嬉而随,耽于安乐,自我放纵,再不求刻苦砥砺了。他自己说他性有五短,其中的“体本疲缓,卧不肯起”“性甚畏动,事绝不行”等就属于“随”的劣性。“随”导致他事业心消磨,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也烟消云散。后来,他诗文退步,“绝无美句”也是必然的结局。
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大学问的人,贵在勤勉和持之以恒的努力,若取得一点成就就沾沾自喜,不思进取,再聪明的天才也会有江郎才尽的那一天。
冯友兰先生说过:“世界上、历史上,凡在某方面有大成就的人,都是在某方面特别努力的。”冯老终其一生都在为哲学而努力,西方因他的著作而知中国哲学,就连中国人自己研究中国哲学,冯老都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他所著的“三史”“六书”是所有想了解中国哲学的人都不可能绕过的。
做学问至此,冯老无疑是成功的,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哲学界的天才,但冯老付出的努力也远非常人所能想象。从一个中国哲学的门外汉到无法跨越的大师,其中的艰辛与汗水都是他为获得成功而付出的代价。冯老正是秉持着这份勤奋,才拥有了如此高的学术成就。
一个人知识的多寡,和他的勤奋程度永远是成正比的。
【北大课堂笔记】
但凡能创造出奇迹的人,凭借的都不是一时的努力,而是把最初的那点努力一直坚持到最后。其实,每走一步,都是下一步的起点;每一天的努力,都是第二天的起点;每一次的进步,都是下一次进步的起点。如此踏实地渐进、前行,你就必定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三节 博览群书,开启智慧之门
著名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书,寄托着人类热切的希望;书,蕴涵着人类丰富的感悟。读书可以使人明智,不致沦为行尸走肉。可以说,是书籍开启了我们的智慧之门。
《论读书》一书的作者培根也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相反,一个不读书、不求知的人,他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呢?
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这样说:“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世界的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围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一个世界上最健谈的人。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或者对他发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讨论一些他从来不知道的学问或生活问题。”
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在19岁以前从来没有进过中学。他的童年生活充满了贫困与艰难,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偷盗等勾当上。然而有一天,当他拿起《鲁滨孙漂流记》时,他看得如痴如醉,并受到了深深的感动。在看这本书时饥肠辘辘的他,竟然舍不得中途停下来回家吃饭。第二天,他又跑到图书馆去看别的,另一个新的世界——一个如同《天方夜谭》中巴格达一样奇异美妙的世界展现在他面前。
从这以后,一种酷爱读书的情绪便不可抑制地左右了他。一天中,他读书的时间达到了10?15小时,从荷马到莎士比亚,从赫伯特·斯宾塞到马克思等人的所有著作,他都如饥似渴地读着。19岁时,他决定停止以前靠体力劳动吃饭的生涯,改成以脑力谋生。他厌倦了流浪的生活,不愿再挨警察无情的拳头,也不甘心让铁路的工头用灯打自己的脑袋。
于是,就在19岁时,他进入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德中学。他不分昼夜地用功读书,从来就没有好好地睡过一觉。天道酬勤,他也因此有了显著的进步,他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把四年的课程念完了,通过考试后,他进入了加州大学。
他怀着成为一名伟大作家的梦想,一遍又一遍地读《金银岛》《基督山伯爵》《双城记》等书,之后就开始拼命地写作。在5年后的1903年,他有6部长篇以及125篇短篇小说问世,并成了美国文艺界最为知名的人物之一。
酷爱读书使杰克·伦敦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也很好地证明了“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博览群书,刻苦学习知识,将来也一定会学有所成。
鲁迅先生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学习虽然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视通四海,思接千古,与智者交谈,与伟人对话。
【北大课堂笔记】
书籍帮助我们开阔视野,还能充实我们的大脑。优秀的书籍就像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最好的老师。在浮华的世界中,打开它们,投入多彩的书中世界,你的心灵将得到最大的滋养。
第五堂 健康管理:让生命绽放青春活力
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陶行知】
曾在北京大学任教,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
金钱能带来物质享受,但算不上最高的物质幸福。最高的物质幸福是什么?我赞成一位先哲的见解:对人类社会来说,是和平;对个人来说,是健康。
【周国平】
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哲学家、作家
§§§第一节 健康的身体是人生的本钱
早在1953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健康是金子”的主题口号,希望人们要像对待金子一样珍爱生命。其实,健康比金子还珍贵,因为健康很难再生或不可再生,一旦失去,再先进的高科技都无法使受损的机体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就像一张白纸,揉过之后再也不可能恢复到原先的平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