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一系列问题,好友请王某系统制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完整地填写下表,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出一个成功的目标规划。
(5)黄金实践
2、用多杈树法分解目标
旋舞职场,不管你职业规划中的终极目标有多大多遥远,一定要耐心地将它细细切割、分解,直到你知道现在该去做什么。
(1)美丽的“多杈树”
有人曾这样描述分解目标的重要作用:“通过分解目标,你可以给自己更宽广的视觉空间,更细腻生动的使用体验,更便捷的操作方式。”
关于分解目标有一个非常形象而美丽的方法——多杈树分解法。读着这个名字,你可以这样想像一下: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从树干开始,它就有一个分支,若干个树枝。每一个树枝,又有更小的树枝,而每一个更小的树枝,又有再小的树枝,直到摇曳在风中的叶子。若将这棵树联系到分解目标,你可以抽象地将树干比喻成大目标,而每一个树枝则代表一个小目标,直到最后的叶子。你会发现,这些叶子其实就是你现在的目标,或者说是你现在要做的每一件事情所应该达到的结果。
通过多杈树示意图,分解目标这一理念被演绎得可谓淋漓尽致。而纵观示意图,不难发现,在“多杈树”中,大目标与小目标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逻辑关系:
小目标是大目标的条件。
大目标是小目标的结果。
小目标的实现之“和”,一定是大目标的实现。
实践证明,将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再将每个小目标分解成若干个更小的目标,如此一直分解下去,到最后,那个最小的目标将会明确告诉你:现在该去做什么。因此,不管你所制定的终极目标有多大多遥远,一定要耐心地将它细细切割、分解,直到你知道现在该去做什么。
说白了,一棵完整的目标多杈树,其实也就是一套完整的达成该目标的行动计划。因此又有人将目标多杈树称之为计划多杈树。而任何一个目标最后都可以被描绘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2)一个长跑运动员的启示
山田本一在1984年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的冠军。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了如此惊人的成绩,他说:“我是凭目标获胜的。”两年后,他又在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获得冠军,当记者采访他时,他仍说:“我是凭目标获胜的。”当时人们对他的回答大惑不解,后来从他的自传中才弄清楚其中的奥秘。他说:“我在每次比赛前,必须先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过去,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目标轻松地跑完了。”
品味这个故事,相信一度迷茫的你会有所了悟——炫目成功的获得凭借的不是安逸的空想,也不是盲目的付出,而是将这个终极目标以及对这个终极目标所付出的每一滴汗水,细细分化到你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每一分钟。否则,你即使手执美好的目标,也只能扮演可怜可叹的失败角色。
(3)绘制“多杈树”
在动笔之前,你手执大目标,首先要弄清这样一个问题:要实现这个目标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针对这个问题,列出所有的必要条件及充分条件。完成这些条件,其实就是达成该大目标之前首先必须达成的小目标,也即大目标的第一层“树杈”。勾勒出“树干”的第一层“树杈”后,接下来要弄清的是:要实现这些小目标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由此列出达成每一个小目标的所有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即各处小目标的第二层“树杈”……以此类推,当你的目标分解图上清晰地画出了所有眼前目标——美丽的“树叶”时,一幅完整的“多杈树”式目标分解图也就展现在你面前。
此时,如果你认为自己已大功告成,那么你错了。描绘出目标分解“多杈树”仅仅意味着你的一只脚站在分解目标的门里。若想两只脚完全跨越这道门坎,你必须还要做好检查工作。检查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决定你的“多杈树”的寿命长短。
我们知道,分解目标的过程是由将来到现在、由高级到低级、由大目标到小目标,一步步向后推的。而检查目标的过程则与分解目标的过程恰恰相反。这也是最高效的程序。实践表明,检查多杈树分解是否完全充分,只需从叶子到树枝再到树干,按照倒序的顺序推理、分析、自问:如果这些小目标均达成,那么大目标一定会达成吗?如果分析结果为“是”,表示分解是完全的充分的;如果结果是“不一定”,则表明所列出的现有条件——即小目标,还无法满足“充分”这一要求,需要查寻并补充被忽略的“树枝”,也即小目标。
多杈树分解目标法是一个极具使用价值的分析问题的工具。任何复杂的问题都能借助于它来分析、化解,最终演变成若干个越来越简单的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想将多杈树分解法驾轻就熟,你需要不断练习。多加练习,定能熟能生巧;多加应用,定能得心应手。至此,我们要再次提醒,画多杈树的核心技巧就是不断地自问:达成该目标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能否保证该目标必定会达成?严格遵循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你即可描绘出一棵系统周密、可操作性极强的目标多杈树,达成目标的可能性必将大大增加。
然而,将目标多杈树式完全分解后的“树叶”我们一定能摘得到吗?如果我们轻而易举地摘到“树叶”是否就意味着成功?面对这些问题,相关人士给出了两个目标评判标准,以此来避免勿因目标太大遭受失败的挫折,也勿因目标太小浪费时间和潜能。运用这两个目标评判标准的先决条件是目标多杈树已完全分解。
目标评判标准一:目标分解完全后,单位时间无法完成“树叶”所显示的工作量,表明该目标太大。此时,如果检查疏漏,没有即时发现这个问题,即使条件再充分、完全,其结果也只能与目标的初衷南辕北辙,渐行渐远。
目标评判标准二:目标分解完全后,单位时间可轻易完成“树叶”所显示的工作量,表明该目标太小。
比如,某先生参加工作后订立了这样一个奋斗目标:以李嘉诚为榜样,三年内收入过亿元。多杈树分解的结果显示,要达到这一目标,他每天需要摘取的“树叶”量到了几乎令人疯狂的地步:每天需要打2万个电话,拜访500个客户,看50本书,等等。显然他的这一目标已严重脱离实际。痛定思痛,该君重新订立奋斗目标:四十岁时确保薪水翻一番。多杈树分解的结果表明:只要单位不炒他鱿鱼,他每天只需要确保自己准时上下班就行。因为随着物价上涨,他无需做任何努力,薪水自然而然会翻番。这表明,该目标太小。
某咨询专家曾把对分解目标的检查,比喻成“一个长长的走廊”,要注意许多问题,并要一步一步仔细给予解答。比如,自身条件有哪些?潜在的辅助条件有哪些?实施过程中,这些条件的可操作性会不会变弱?如果变弱,将有谁来替代?出现变弱的是环境方面的问题,还是自身问题?等等。
步步为“赢”,化目标为成功,这是一个严密而科学的理性行为。理性行为建立在对目标的理性认识之上。对分解后的每一个目标,如何直接判断它能否实现?将目标多杈树完全分解后,请就以下四个问题自问自答:
①为何要达成这个目标?
②意愿有多强烈?
③达不成怎样?
④愿意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如果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有十条以上理由;
如果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100%;
如果第三个问题的答案是:不成功便成仁;
如果第四个问题的答案是:不惜一切代价,表明该目标一定会达成。
除非四个问题的答案同时都如上所述,如有其他任何回答(包括能列出十个以上为何要达成的理由,但意愿却是99%;或者愿意付出任何代价,但万一达不成也就算了的回答),那么,该目标现在就可以判定已经不太可能实现了。不如现在就放弃,立即更换能有明确答案的目标。
另外,将目标多杈树分解后,如果小目标全部达成,而大目标仍不能达成,则表明你分解时仅列出必要条件,忽略了辅助条件,或者辅助条件列出不足,需立即予以补充,直到条件充分为止。当然,如果你除必要条件外,还列出了充分的、辅助条件,那么可以相信,只要小目标全部达成,你的大目标也一定水到渠成。
目标多杈树分解具有巨大的魔力。当机会降临时,在其他力量都沉睡的虚无瞬间,将目标多杈树分解常常是你握有主动权的神秘力量。这股神秘力量可赋予你强劲的执行力,使你能够实现终极目标。
(4)应用范例
许君进公司后,制定的奋斗目标是:五年之内进入公司中层管理层。怎样才能做到呢?
首先,许君要找到上升的量化指标,即进入公司中层管理层的的条件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许君依次列下了如下条件:正确理解公司的整体目标、学历本科、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社交能力强、最好懂英语、善于沟通、能够准确把握客户命脉等。拿着这些条件,该君又进一步分析下去:要达成这里的每一个条件,需要的条件又是什么?如学历本科——而许君是专科毕业,因此,在这一层“树枝”上他又制订了参加本科自学考试的具体计划;三年以上工作经验——需要时间积累;懂英语——已经是英语六级的他,决定再报考雅思;准确把握客户命脉——这要求在工作中细细磨练、揣摩、体会、总结;善于沟通——他开始从实践和书本中找寻各种沟通技巧等等。依据自身条件,他在报考雅思方面,又制订了详细的计划……如此类推列下去,一棵完整的目标多杈树绘制完毕。面对从未来延伸到现在的多杈树,许君已清晰地明白,要想在五年之内进入公司中层管理层,现在应该做什么。
3、运用“PDCA工作循环”改进过程
漫长的职业生涯犹如一场马拉松。无论你做什么,当你明白真正想要的目标时,就要针对这个目标在每一个职业发展阶段不断地计划、执行、检查、处置……日复一日,循环往复。
(1)什么是PDCA
世界日新月异,现实千变万化,惟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化。在这个被变化主宰的世界中,作为一名职场人士,你的理想是什么?现实给予你的是什么?在日复一日生活中,你是否离它越来越近呢?对此,有书中给予精彩地描绘:“刚毕业的大学生憧憬着自己的第一份职业;怀才不遇的人寻找着全面发挥潜力的‘高枝’;感觉工作枯燥、渐生厌倦的人渴望一个新的环境;雄心勃勃的人时刻准备着自己的创业大计。比尔?盖茨、李嘉诚、李阳等是大家心目中的成功象征;IBM、宝洁、华为成为‘白领’的向往之地;高收入、高福利、公司稳定、压力小、发展前景好、有出国培训机会都是大家心中的优良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