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回头看中国
5051000000019

第19章 硝烟弥漫(1)

英法联军再次攻占天津,逼近北京,咸丰皇帝带领皇族成员及亲眷,从圆明园东门出发前往热河行宫,队伍足足有五英里长。御林军、马车队和太监们前呼后拥,就像是要集体去野餐一样。

当太平天国在南京最终垮台的时候,又一次令人难以置信的杀戮和掠夺,南京被人们铭记。曾国藩将军的弟弟曾国荃传令闭城,分段搜杀。三日夜,火光不绝,毙贼十余万人。尸体堆积得把长江江面都堵塞了。尸骨白似雪,野狗都很肥壮。

往昔最为庄严神圣的天坛,现在任由那些叫嚣着各种语言的外国兵骑着马驰骋。他们的马,蹂躏着一切。草地上全是马粪。一个大理石的香炉,原本是中国皇帝祭神时烧香用的,现在被英国人当做烧瘟牛之处……

001

1840年4月25日,《泰晤士报》刊登了关于中国鸦片战争的报道。《泰晤士报》首次称此次战争为“鸦片战争”,在报道中,提出了英国反对党格拉斯对鸦片战争的起因的断定,格拉斯表达了对这场战争的怀疑:“鸦片战争是不名誉的战争,我从未听说过有哪场战争就其起因来说更不正义,英国政府不该给商人撑腰,以这样的方式攻打中国,就其进程而言,蓄意地给这个国家蒙上永久的耻辱。”而英国陆军大臣马考莱则与他的观点截然相反:“英国人的自由和生命受到威胁,英国政府采取的对华政策,不会有任何改变。我只想表达一个热忱的愿望,希望这场非常正当的争端能够尽早而成功地解决。”

002

1840年4月,当时的美国前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在《纽约先驱论坛报》发表言论:“谁是正义的一方?也许你们将惊诧于我的回答:英国!鸦片问题并非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的起因是磕头和下跪!中国人的傲慢和令人难以接受的自命不凡激怒了英国人,中国人在广州销毁鸦片的行动,只不过是这场争端中的一个小事件。”

003

美国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在其作品《龙夫人——慈禧故事》中这样写道:“1860年9月22日凌晨,英法联军再次攻占天津,逼近北京,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咸丰皇帝带领皇族成员及亲眷,包括怡亲王、郑亲王和肃顺;皇后和嫔妃;叶赫那拉和她的儿子,从圆明园东门出发前往热河行宫,队伍足足有五英里长。御林军、马车队和太监们前呼后拥,就像是要集体去野餐一样。”

004

1860年,八国联军闯进北京,圆明园遭遇浩劫。1860年10月9日,英国随军记者报道:“英军总司令下令,要求上交所抢物品,并公开拍卖,拍卖所得归部队所有。所有人都允许按他们自己估计的价格占有他们已经拿走的物品。很多精美古董就这样以纯象征性的价格归个人所有。拍卖总额为22000英镑(折合白银不到10万两),而这笔财富的价值估计为61000英镑。拍卖所得作为奖金当场分发。”

005

美国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在其作品《龙夫人——慈禧故事》中这样写道:“1864年7月19日,当太平天国在南京最终垮台的时候,戈登并不在场。因为又一次令人难以置信的杀戮和掠夺,南京被人们铭记。那位太平天国的最高首领——天王洪秀全,死于南京陷落之前的一个月,死于慢性毒药。曾国藩将军的弟弟曾国荃则负责最后的屠杀,在他的官方报告里这样描述:国荃传令闭城,分段搜杀。三日夜,火光不绝,毙贼十余万人。尸体堆积得把长江江面都堵塞了。十数月后,一位来到这一地区的旅行者描述这个杀人战场,尸骨白似雪,野狗都很肥壮。”

006

美国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在其作品《龙夫人——慈禧故事》中写道:“1882年袁世凯到朝鲜后,中日两国便轮流坐庄,支持互相对立的汉城政治集团。1884年,朝鲜的激进分子发动了一次政变。策划政变的这些人得到了日本密探和前武士们所组成的精锐力量的协助,这些家伙全都假扮成朝鲜人。虽然此次政变未能在袁世凯的眼皮底下得逞,而且被袁世凯和他的中国军队所镇压,但却有一个叫金玉均的政变首领逃到了日本,在那儿,他成了一只令袁世凯头痛不已的牛虻。 ”

007

1883年4月,张之洞经过半年时间的紧张筹备和摸底考察,决心在山西省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但山西腐败落后,这场运动的开展就像是隔靴搔痒,没有任何成效。后来,随着次年张之洞调任两广总督,运动无疾而终。这名朝中的二品大员、坚定的禁烟者,此后没过多久,却成了本土鸦片种植业坚定的扶植者。《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理循就此发表评论:“所有总督都在上奏章反对吸鸦片,张之洞表面上反对,但实际上并不反对,因为他自己也正在吸食鸦片。尤其是他在《劝学篇》中痛陈鸦片之害;却又在给朝廷的奏折里极力描述鸦片税收对兴办洋务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008

1894年7月25日,“高升号事件”发生后,8月3日,《泰晤士报》刊登了剑桥大学教授韦斯特莱克为日本辩护的相关言论,他认为日本击沉“高升号”实属合理合法的行为。8月6日,牛津大学教授胡兰德也在《泰晤士报》上发表了同样论调的文章。英国政府就此事件最终裁定,当时已经是战争状态,“高升号”为交战国执行交战任务,日本军方是有权利进行扣留或者击沉的。因此,日本在此事件中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009

1894年9月17日,为控制黄海的制海权,中国与日本进行了一场空前的大海战。《纽约时报》驻上海的通讯记者如是报道:“一个雨雪交加的下午,日本联合舰队已开入中国威海卫。李鸿章迎战,结果苦心经营二十年的北洋舰队,损失五舰,剩下的十艘舰也被日本人占领了。这场战争的失利,已注定了这个王朝最后的命运,甚至影响到以后几十年的中国政治格局。”

010

1894年12月20日,美国纽约《世界报》刊登了记者克里尔曼的通讯《旅顺屠杀》,记载的是这位记者亲眼目睹的惨状:“日军至少残杀了2000名无力抵抗之人,屠杀持续了四天,大街上每个角落都被抢掠一空,街道上遍布残缺不全的男人、女人和孩童,日军在一旁发笑,店铺店主被残酷杀害……”文中还详细描述了这次旅顺惨案的情景:“仅一条街面上就有227具尸体,至少有40人是手被反绑在背后枪杀的……日军踩着倒地抽搐的人们,到处抢掠被害人家中的财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顷刻间就死在钢刀之下。扫射街道、窜进民房,日军屠杀每一个他们见到的鲜活的生命……”

011

1895年2月17日,日本《东京日日新闻》的号外当日发表了两篇主稿,其中一篇是“北洋舰队降服,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管带刘步蟾以及统领张文宣自杀殉国”,另外一篇就是“占领宁海州”,真实地记录了日军将战火从辽东半岛烧至山东半岛的罪行。

012

1895年2月19日,美国《纽约时报》关于威海卫中国军官殉国发表如下评论:三名中国海军将领,北洋舰队司令丁汝昌将军、右翼总兵兼“定远”舰舰长刘步蟾将军和张将军,在目前的战争中表现出了比他们的同胞更加坚贞的爱国精神和更高尚的民族气节,他们值得大清国的人民引为骄傲。他们是通过一种令人哀伤的、悲剧性的方式——自杀来表现出这种可贵品质的。但是,看来他们也不能找到比这更好的方式来表达情操了。的确,他们被日本打败了,但他们宁可战死,不苟且偷生,是真正的英雄。丁提督在自杀殉国时还不忘为他的上司留下一封信,这封信的内容无疑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但我们很难指望它能公之于众……

013

1895年5月9日,日本《东京日日新闻》的号外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日清讲和条约的批准交换》,涉及的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事,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

014

1895年5月14日,日本《东京日日新闻》发表了日本天皇归还辽东半岛的“诏敕”。

015

1895年,对于流产的广州起义,英文的《环球电讯报》这样报道:“一个以推翻满清政府统治为目的的革命团体于11月出现,他们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并计划以夺取广东的胜利为开端,展开全国性的起义。于是,这些勇士们组织400只小渔船从香港出发,赴广东准备展开革命。但这个计划很快被泄露了出去,清帝国主义当局立即下令捉拿并处决了15名参与者,余党已潜逃。发动这次革命的领袖孙逸仙逃亡美国,之后抵达英国的伦敦。”

016

1897年11月14日,德国海军率先对中国炮台发动攻击,随即陆军登陆,强占胶州湾。就德国强占山东的过程和事实,当时的美国《纽约时报》进行了如下报道:11月14日,星期日上午,三艘德国军舰进入胶州湾,它们分别是由德国远东舰队司令亲自指挥的旗舰“卡法瑟号”、“威廉公主号”和“阿哥娜号”。接下来,数百名德国水兵分成六个战斗分队,分三路登陆,攻击岸边的中国军队设的堡垒,但未遇抵抗。中国的旗帜被登陆的德军扯下,换上德军的旗帜。此时,三艘德国军舰鸣炮庆祝胜利,并向德国军旗致敬。

017

1897年12月10日,日本报道,日本外相在获知德国海军占领中国胶州的消息后,立即电示日本驻伦敦、巴黎、圣彼得堡、柏林和北京的使节,要求他们了解如下几个问题:第一,德国人占领胶州是不是在德、法、俄之间并未达成谅解的情况下单独进行的?第二,德国人是否打算永久占领中国的这部分领土,或者德方并没有这方面的意图?第三,德国舰队是否会从胶州湾撤离,中国政府的反应如何?第四,德国人夺取胶州湾的战略意图是什么?

018

1900年6月19日,德国的《前进报》在一篇社论中说:中国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是几年前德国宣布的对中国的“铁拳”政策所引起的。维也纳《时代报》也发表社论说:义和团运动发生的时期应从德国强占胶州湾算起。德国率先发出侵略的信号,俄、英步其后尘,中国人被欺辱到忍无可忍的时候,必然会出现一个民族自卫的团体。此时的清政府,在甲午之败后,纸老虎已被日本戳破,孱弱的国体暴露无疑,西方列强原先对中国的实力仅存的一点疑惑和顾忌也打消了。之前的虚张声势再也威慑不住那些贪婪的列强了,中国已是一只无力反抗的待宰羔羊,任人践踏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019

1900年7月16日,英国《每日邮报》发表了驻上海特约记者的电讯,声称:北京的大使馆已经被攻占,欧洲人都战死沙场。这个消息在欧洲顿时引起强烈反响。这个特约记者如同一个小说家,把现场描写得活灵活现,极为煽情。他写道:“欧洲人面对势不可当的嗜血成性的疯狂的野蛮人群,沉着勇敢地战斗到底,他们突破重围,奋力拼杀,虽然死伤惨重,仍继续抵挡着中国人的冲击,直到弹尽而亡。他们用牺牲捍卫了自己的尊严,至于夫人们,不消说,她们在这可怕的时刻是无愧于她们的丈夫的,她们以高尚的情操忍受了长时间、残酷的痛苦,都尽节而亡。”

020

1900年8月15日,北京失守。随八国联军采访的俄国《新边疆报》记者扬契维茨基,描述了他所看见的北京被攻陷当天的情景:“慈禧太后换上普通百姓的衣服,带着光绪皇帝在御林军的掩护下逃亡山西。使馆区和西什库教堂的围攻被解除了。大清国的首都,烟火四起,瞬间成了八国联军脚下的废墟。对于一个曾一度自视颇高的泱泱大国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比鸦片战争失败更大的屈辱。傍晚,枪声停了下来,人们的鲜血流淌得遍地都是,空气中弥漫着血腥的味道。北京沦陷了。”

021

1900年8月17日,澳大利亚籍新闻记者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致电《泰晤士报》:“西什库教堂昨天被解救,北京已完全被外国势力所控制了。到处都是烧杀抢夺。俄国和法国的旗帜飘扬在紫禁城的最好地段。日本人也不甘示弱,他们占了一个宝库,那里面藏有五十万两银子(约合62500英镑)。慈禧太后和皇帝、端王等皇室成员逃亡到山西的太原府,然后从那里前往西安府(西安)。《北京公报》已于13日停刊。此地已无政府。”

022

1900年9月24日,莫理循致电《泰晤士报》:“由俄国人实施的对颐和园的有组织的洗劫已经结束。每件值钱的东西都被装走。”

023

1900年12月27日,莫理循在发给《泰晤士报》的电讯中,控诉德国侵略军对中国建筑和文明的肆意破坏。

024

德国柏林1900年12月29日电讯声称:“俄国与中国在长达数月的谈判后,中国政府已同意从今年10月起由沙俄临时占领亚瑟港。”

025

1900年12月29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法国海军上将在南中国海和北部湾之间的海南岛上升起了法国国旗。中国政府方面并未表示反对。”

026

1900年12月31日,美国《纽约时报》发表电讯:“在莫理循博士的抗议书中,谴责德国人的无耻行径,为了支付自己的军费而通过罚款手段对大清国大肆掠夺,并不分青红皂白对那些无辜的人统统进行处罚,为他们能够继续在中国掠夺和占领中国国土而寻找借口。”

027

法兰西学院院士、海军军官罗蒂在北京沦陷两个月后,在《费加罗报》上报道了他在中国北京的见闻:“几个褴褛的乞丐,战栗在蓝色的破衣之下;几条瘦狗,食着死尸,如我们在路上领教过的一样……经炮弹、机关枪光临过的北京,留下的仅有颓垣败瓦而已。北京城的一切皆颓坍了,欧洲人的旗帜飘扬在各处墙上。往昔最为庄严神圣的天坛,现在任由那些叫嚣着各种语言的外国兵骑着马驰骋。英国人派来的攻打中国的上万名印度兵,在那里扎营。他们的马,蹂躏着一切。草地上全是马粪。一个大理石的香炉,原本是中国皇帝祭神时烧香用的,现在被英国人当做烧瘟牛之处……”

028

1903年,英国任命荣赫鹏上校为“西藏边境事务行政官”,准备武装侵略西藏,英国伦敦《每日新闻》报公开质疑“进入西藏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强烈指责荣赫鹏“打开西藏大门”是为了追求世界性声誉和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