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回头看中国
5051000000011

第11章 面孔俱乐部(1)

慈禧是一位个子高挑、容貌出众的女性。她的眼睛好像透射着一股灵气,有着明显的鞑靼人特征。她举手投足间都透出由内而外的高贵和傲慢,谈话中,话语里带有不可动摇的权威和绝对的威严。

在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仪式上,袁世凯像肥硕的鸭子一样摇摇摆摆地走上主席台,他体态臃肿且有病容。他身穿元帅服,领口是松开的,粗短的脖子耷拉在领口上,帽子有些偏大,神态看似既紧张又兴奋,表情很不自然。

张作霖最近在北京打麻将,可以一口气连打37个小时,结束时总会赢。他绰号“红胡子”和“东北虎”,然而他却不是一位凶狠的、满脸络腮胡子、屁股后面插着两支快枪的土匪头子的模样。他身材矮小、性格温和、没有胡子。

001

英使马嘎尔尼如此描述初见乾隆时的印象:“仿佛真的见到了‘荣耀的所罗门王’,他的举止极有尊严,又不失和蔼关怀,带有一种恩赐的态度。他是个非常好的老先生,仍然健康、充满活力。”

002

美国作者伊莱扎·鲁哈马·西德摩在其著作《中国,长寿帝国》中这样描述慈禧:“少数几个见过这位慈禧的人将她叙述为一位个子高挑、容貌出众的女性。她的眼睛好像透射着一股灵气,有着明显的鞑靼人特征。她举手投足间都透出由内而外的高贵和傲慢,谈话中,话语里带有不可动摇的权威和绝对的威严。”

003

美国作者何德兰在其著作《慈禧与光绪》中这样描述大清国的皇太后:“慈禧身高中等稍矮,可是穿的鞋,鞋底正中有六英寸高的方形鞋跟,不知算不算是高跟鞋?慈禧身着一身华丽的旗装,不仅漂亮,而且显得她格外的修长而庄严,似乎骨子里就是一个皇太后。她的身材很匀称,无懈可击,她的一举一动无不显示出她作为一名杰出女性和统治者的丰姿。她的面容与其说是靓丽,倒不如说是活跃动人。她的肤色稍带橄榄色。浓浓的眼睫毛把她漆黑的双眸衬托得更加动人。”

004

约瑟夫·G·亚历山大在担任世界禁烟联盟执行秘书时,这样公开描述李鸿章:“李鸿章是个身体健壮、思维敏捷的老人,虽然最近因对日作战失利被皇帝给予严厉处分,但他仍对西方的文化饶有兴致,他热爱和平,为他的国家鞠躬尽瘁,极力禁止东印度公司的鸦片贸易。”

005

1891年3月5日,光绪皇帝第一次接见了外国公使。对于公使们来说,自1873年与同治皇帝潦草马虎地会见之后,这是他们首次受到中国皇帝的正式召见。美国公使田贝对光绪进行了细致观察后,这样描述光绪皇帝:“光绪皇帝外表上是个体质很差的年轻人。他又瘦又小,给人以体力不支的印象,面色苍白,但看上去很聪明。他的眼睛又大又黑,脸庞光洁无须。”

006

美国人查尔斯·约翰斯顿在他的著作《中国的危机》中这样描述光绪皇帝:“光绪皇帝身材瘦小,身体虚弱,看上去几乎像个孩子。他的眼睛大而忧郁,面部呈橄榄色。他的表情透着随和,更多地表明了梦想而不是将梦想付诸行动的力量。蒙古部落的后裔中有这么空灵的一个人是很奇怪的。不过光绪皇帝也许可以被当做运气不佳的东方圣人的典型。”

007

1895年,美国驻华外交官何天爵在他的《中国人本色》一书中这样评价李鸿章:“他的言行举止和思维方式更似一名战士,而不像一位政治家。他的身材实属中国人中较为高大的一类,说话时声音略带些粗哑但却不失激情,再加上他一贯的优雅的微笑,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

008

1896年,濮兰德任上海英租界工部局秘书长,兼任《泰晤士报》驻上海记者。后来,他在著作《李鸿章传》中,这样描述李鸿章:“他像是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身材奇高、容貌仁慈的异乡人。他的宝石蓝色的长袍光彩夺目,举止沉稳端庄,他向看到的每个人投以感激而优雅的微笑。从容貌来看,这一代或上一代人都会认为李鸿章难以接近,他的神采给人以威严的感觉,像是某种半神半人的自信和超然,具有超越苦苦挣扎的芸芸众生的优越感。”

009

1896年4月24日,窦纳乐出任英国驻大清国公使。随后,窦纳乐热情地向英国外交部报告:“太后以她的和蔼亲切和谦恭有礼给人留下了相当良好的印象。在进入皇宫之前,有些人认为将会见到一位冷酷傲慢、态度专横的女人,带着这一观念走进皇宫的那些人发现太后是个和蔼有礼的女主人,不禁又惊又喜。她充分显示了女性气质中既机智又温柔的一面。”

010

1896年,英国驻大清国公使窦纳乐夫人在一家英国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对慈禧颇有创见的评论,评论中这样说:“太后是个极具性格魅力的女人,威仪却又不失亲切和善,这是所有和我在一起的女士们的共同看法。亨利·科伯恩是一位在中国和汉语方面拥有二十多年经验的绅士,在受到太后接见之前,他对太后的看法,我可以称之为‘被普遍接受’的那种。我丈夫特意请他留心记录整个会见的经过,尤其是那些有利于对她的真实性格达成某种评估的事情和细节。回来之后他有些激动地说,他先前持有的那些观念,已经被他亲眼所见的给彻底颠覆了,他将太后的性格概括为‘和蔼得近乎软弱’。”

011

1896年,76岁的李鸿章欧美八国行,《纽约时报》日夜跟踪、天天报道,胜似追踪明星。报道中称身高一米八三的李鸿章为“李大架子”,并说“李像是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身材奇高、容貌仁慈的异乡人”。

012

1896年,李鸿章欧美八国行,美国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如此形容李鸿章:“他看上去就是个伪善的家伙,穿着一双厚底缎面朝靴,站着的时候,身高在6英尺4英寸以上。他中过一次风,这使他的脸有一部分不能动弹,于是看上去总是面带微笑——一个危险的男人却有着一张纯洁的笑脸。”

013

美国女画师凯瑟琳德·卡尔在《禁苑黄昏》中这样形容1904年的慈禧太后:“太后头在肩上的位置恰如其分,身材匀称;手非常之美,小而优雅,细嫩柔软;面部匀称白皙,构造准确,很是好看;精致宽阔的前额上方,乌黑的头发平伏地分成两半;眉毛弯而细长;一双有神的黑眼睛恰到好处地嵌在脸上;鼻子挺挺的,是中国人称之为鼻正的那种;翘翘的嘴唇,会使她的笑产生一种罕见的魅力。要不是我知道她已年近69岁,我会把她看成保养得很好的40岁女性。比所有这些外貌上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她看上去对自己周围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她才智过人,这使得她具有异乎寻常的魅力。”

014

1906年5月28日,《纽约时报》发表了《传导欧美文明的先驱伍廷芳记》,文章中这样说:“伍廷芳应邀到美国各地讲演,受到美国听众的热烈欢迎,他的有些讲话已经载入世界最佳演说集。他每次出来,都穿着华丽的中国长袍,罩上一件同样华丽的坎肩,头戴一顶瓜皮小帽:前面缀着大宝石,仪表堂堂,令人难忘。”

015

1907年9月16日,是袁世凯的50大寿,英国驻北京公使馆秘书沃尔特·凯·禧在明写信给《泰晤士报》驻中国首席记者莫理循,信中说:“我遗憾的是你今天不在此地,没能目睹这最令人难忘的一幕场面。北京的权贵无一不在豪华的袁府里,各个客厅全都坐满了高官显贵,就连前院和内院都挤满了密密麻麻的官员。他们从全国各地送来的寿礼琳琅满目,堆满了许多厅堂。袁府所在的那条大街上停满了四轮马车和两轮蓬车,军队沿街站岗。这种盛况很是罕见。还有一长列皇太后、皇帝和皇后赏赐的各色礼品。我相信,中国再没有任何一个官员,过生日时能有如此盛大的场面。看到今天这个场面的任何人,都不能不相信,袁世凯现在是朝廷最受宠信的重臣。”

016

1908年6月14日,美国记者托马斯·F米拉德这样评价袁世凯:“袁是大清帝国最突出的高层官员,在过去十年里,他迅速成为清廷要员,并在过去三四年提升了自己的国际声望。他是第一个认真学习国外军队的组织方法和战略战术,并极力推崇军队现代化的大清官员。他详尽而精当地重组和指挥了朝鲜军队,在日清战争前不久,还作为清国官员居住在汉城。虽然这场战争对清国来说损失惨重,然而袁的个人声誉和威望并未受到损伤,这表明他具有异常的才智。”

017

美国作者斯特林·西格雷夫在其著作《龙夫人——慈禧故事》中这样描述慈禧:“她大约有5英尺高,身形苗条,长相漂亮,惹人注目。一双灵巧的手,一副弯弯的眉,一对灵气饱满的黑眼睛,高高隆起的鼻梁,饱满清晰的嘴唇安放在坚强的下巴上。倾城一笑,众生披靡。即使70岁,依然风韵不减。她乌玉般的黑发,从宽阔的前额向后梳拢。当她还是小姑娘时,她外表上惟一稍嫌古怪的地方,就是她总爱在自己下唇的中间描上一点朱红,这是满族女子最普遍的一种化妆风格。她在做嫔妃的八年时间里,为了讨得皇上的喜欢,脸上涂满了粉黛,很像是京剧里的脸谱。而在她生命中的最后四十七年,生活的历练使得她的装扮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更多时候,她洗净铅华,以清新的面孔示人。不少外国使臣对慈禧甜蜜轻柔的声音赞赏不已。”

018

1909年1月2日,《纽约时报》刊发标题为《中国一代枭雄,现代军队组织者》的社论,在社论中声称:“摄政王载沣罢免袁世凯,理由是袁‘腿患风湿’。”

019

1910年2月26日,《纽约时报》报道:“大清国颁布法令,称十三世达赖喇嘛是一个生性残暴、放荡不羁、无宗教信仰、挥霍成癖的人,西藏人民极不欢迎他,因此,不再适合当西藏人的领袖。达赖被贬为平民,清廷下令西藏人选出达赖喇嘛的继承者,同时宣布所有藏人都是大清的子民,要遵守大清国法律,尊重同外国人缔结的条约。”

020

1910年2月26日,迫于内外各方面的压力,清政府不得不屈尊枉驾,重新起用袁世凯,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统摄一切军政大权。袁世凯出山后,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这样评价袁世凯:“没有人比他更适合充当汉人与满清皇室之间的调停人角色了,他是汉人中最受人欢迎的代表人物。”

021

1910年2月,《纽约时报》在袁世凯出山后,发表文章评论袁世凯,文中声称:“他认为娶妻妾多少是男人有无本领的标志,喜欢女子裹小脚,喜欢金钱权利,想当皇帝,骨子里不喜共和,仇视农民起义,他身上也有混迹官场无法避免的一些传统恶习。”

022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随后,默默无闻的清军协统黎元洪,摇身一变,成为军政府大都督,震惊中外。上海出版的英文报纸《大陆报》的记者埃德温·丁格尔在第一时间采访了黎大都督,随后在报道中这样表述:“中国革命是世界上最激动人心的划世纪事件之一。如果没有黎元洪(他的名字早已传遍文明世界),就可能没有这场革命,历史将证明,黎元洪将军改写了中国的历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改革者。”

023

1911年11月,英国传教士兼记者丁格尔风尘仆仆地赶赴武昌,采访了新任总督黎元洪。丁格尔作为第一个采访新政权领导人的外国人,在《大陆报》上这样描述他眼中的黎元洪:“他眼神犀利、下巴宽大,稍胖的身姿使其军人神采稍有减损,倘若不了解他的军队背景,很容易将他误认为是一个富裕的商人。在接受采访时,这位中国将军努力用英语交谈,即使说的词不达意、磕磕绊绊,但他仍然很努力。采访结束后,这位中国将军将我送至门口,他停下来,把左手放在我的肩膀上,说:‘请不要忘记说,这次革命的发生完全是因为满人对汉人太不公平,没有其他的原因。’”

024

1911年10月14日,《纽约时报》对武昌革命的进展进行了多篇报道,其中有一篇名为《孙中山贷款闹革命,秘密计划大曝光》的长篇报道,披露了孙中山与英国银行家的来往信件。在文中,记者这样描写中国的这位革命领袖:“他身材纤细、体形矮小、温文尔雅,很有学者风范。多少年来,他一直都是满清王朝统治者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某个时候开始,他的头颅就被大清政府重金悬赏,然而他却能一次次逃脱大清政府编织的追捕网,并且在国际上积极从事革命宣传,努力实现他建立一个共和制新中国的梦想。”

025

1912年3月10日下午3时,在北京就任宣誓仪式上,袁世凯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这样报道宣誓仪式上的袁世凯:“袁世凯像肥硕的鸭子一样摇摇摆摆地走上主席台,他体态臃肿且有病容。他身穿元帅服,领口是松开的,粗短的脖子耷拉在领口上,帽子有些偏大,神态看似既紧张又兴奋,表情很不自然。”

026

英国传教士兼记者丁格尔在他的著作《1911—1912年亲历中国革命》一书中这样形容袁世凯:“一个身材臃肿的、敏感的、乐观的但又极其残忍的中国人。他是清廷握有兵权的重臣,有着巨大的权利。他常常把赌徒或其他诸如此类的人抓来杀掉。袁世凯被认为是清朝末年最伟大的军事改革者。他编练北洋军时,以严格的军纪把中国旧军队的一些固有缺陷降到了最低程度,培养了士兵对他的忠诚,提高了战斗力。他的生命和荣誉已经与中国未来的前途联系在一起了。中国有可能出现的两种结局:一种是从种族苦难中摆脱出来,得到世界支持;另一种是极度绝望、充满新仇旧恨、更多流血冲突。”

027

1913年10月,美国驻华公使芮思施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这样描述袁世凯:“袁世凯身材矮胖、表情丰富、举止敏捷。圆脑袋,粗脖子,外表看似臃肿,实则做事敏捷,精力充沛。他两只眼睛炯炯有神,敏锐灵活。他锐利地盯着来访的客人,但不露敌意,他友善而灵活,似乎总是充满强烈的兴趣。同时代人无不对袁世凯给予肯定。黄炎培(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夸他记性绝好、过目不忘。当地方官员被他接见,谈及地方事务和私事时,袁世凯广博的学识和记忆力常使来访者惊叹不已,因此他的下属从不敢大意。连阎锡山都感叹‘他一见面就把我想要对他说的话全说了,这让我颇感意外。他精力永远充沛,简直就是健康和精壮的化身’。”

028

1915年12月12日,《纽约时报》在报道中这样描绘袁世凯:“他矮小结实,粗脖子,身形微胖。”

029

美国《纽约时报》这样描述宋子文:“宋子文圆睁双目,眼神中绝无丝毫闪烁。他待人客气,然而却让人觉得有些心不在焉,若有人直截了当提出问题,他总会沉默片刻,大脑急速运转后,才缓缓说出自己的看法或决定。他惜语如金,字斟句酌。他的外貌怎么看都不像他那三个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妹妹——蒋介石夫人、孙逸仙夫人和孔祥熙夫人。然而,他也非常英俊,卓尔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