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夕阳铁旅
5048000000016

第16章 元戎启行

见虞燧进来,襄王便使了个眼色,接着向吴兼告罪道,“老将军稍待,本王有些私事。”

“殿下请便,”说着吴兼便端起茶盏吹起了茶水上的浮沫。

襄王见此便带着虞燧来到了新安阁的一处偏房,“怎么样了?”

“梁昀想要从他兄长那里夺过爵禄,故而投在苏翰麾下想要效力于殿下。”虞燧答道。

“哦?细细说来。”

虞燧便将他与梁昀的谈话详尽地禀报了襄王,而襄王的疑惑却始终未解。

“依你之见,梁昀是真心实意的么?还是梁彦的计策?”

“殿下,依卑职看法,梁昀是真心实意,毕竟他叔父梁基可是被梁彦压制了一辈子了。”

听了这话,襄王的嘴角终于露出了笑容,“看来老四最大的靠山就快倒了。”

作为晋王的拥护者,梁彦一直是襄王储君之路上最大的绊脚石。若是趁着梁彦病重将梁昀扶上梁家家主之位,那么晋王便再也翻不起什么风浪。襄王如是筹谋,却不想此时一场针对他的阴谋已经徐徐展开。

二人回到了正厅,吴兼正与赵信相谈甚欢,见襄王进来,便都止住了话头。

襄王入座,便恭维地说道,“此次北巡,就全都仰赖老将军了!”

吴兼侧过身对着襄王摆了摆手,“咳咳,殿下言重了,北巡之事为今首要大事,也是老臣份内尽力之事。四十二年前,老臣随陛下去往磐城谒陵,如今想来,感慨万分啊。”

顿了顿,吴兼便继续说道,“殿下,此次北巡,虽有大军护卫,同样不可掉以轻心。这北三关外,我大肃兵马所控制的土地可是年年减少,盗匪流寇横行,不知沿途有何凶险,必须作出万全的准备大军方可开拔。殿下的安全是重中之重啊。”

吴兼说完便起身行礼。

襄王立即扶住了吴兼,“老将军哪里话,这沙场上,本王与仲言等人一齐也难比老将军之万一,这北巡之事,还请老将军费心了。”

“自当竭尽全力!”吴兼两月前接到上谕让他动身回岐淮准备北巡事宜。在交接了大榕关防务等一系列关节后,这才动身,直到前日才到,到了岐淮就首先觐见了孟戍,这询问襄王点将事宜自然也是出自孟戍的意思。吴兼在这场储位争夺中本是不偏不倚,对二位皇子同等推崇。

孟戍此次选择了吴兼作为北巡主官,让敏锐的苏家闻到了孟戍的意思,随即也展示了自己的立场。与吴兼的不偏不倚不同,苏家的态度不明朗只是因为迟疑如何下注。

襄王自然知道吴兼问话中的意思,答道:“所有事宜由父皇做主。“

吴兼满意地点了点头,这次议事也就如此告一段落,襄王与吴兼心中互相有了信任,这便也是议事的目的。

吴兼离去后,襄王仅留下了赵信与虞燧,“吴老将军是父皇的老臣,本王今日想让他表示对本王的支持,但他的答话滴水不漏。你们怎么看。”

虞燧面带微笑,“殿下,像吴老将军这样的老臣,只要不偏向四殿下,便是对殿下有利的。”

“不错”赵信接着说道,“毕竟形势如今对殿下有利!”

听了这些解释,襄王也对这场旷日持久的储位争夺有了更大的信心。

襄王北巡谒陵大小事务悉数由詹事府所有詹事商讨后作出妥当安排后报予孟戍知道。孟戍最终定夺一切,包括随同襄王北巡的文武官吏。

此次出巡能够跟随而去的,都是为襄王安排将来能够倚靠重用的人才,尤其是那些刚出太学的青官在大肃王朝新一代才俊中也都是出类拔萃。

大肃王朝官吏的择取自太学。各地州县和各贵戚豪族推举才俊入太学为青官,历练数年选入朝堂或外放地方为官。而这些昨日才俊成为朝廷股肱或封疆大吏后又推举当年给与自己恩惠的豪族子弟及自己家族亲眷入太学。

这个王朝也在如此周而复始之中渐渐僵化,士族形成了自己的阶层控制着这个帝国……

如此随同襄王前往北方谒陵也是不可多得的历练,也便于襄王与这些青年才俊相熟。

北巡启程之日定在了八月初九,太常曹认定此日大吉,适宜大军开拔。经过多日紧锣密鼓的准备,启程的日子终于到来。

八月初九,天色未亮,虞燧便又一次在噩梦中醒来,浑身被汗水浸湿。长出一口气后,虞燧起身到庭院中拿起铁枪操练了一阵,看着庭院中含苞待放的金菊花,心情才稍稍平复。

北巡的前期居然又做了这样不吉利的梦不知道代表着什么。妻子被他的动静惊醒,知道他又被那噩梦缠绕,也无可奈何,只得亲自去熬了红枣银耳羹静静等着虞燧平静下来。

在妻子的侍奉下披挂整齐,虞燧与妻子及尚在襁褓之中的儿子虞骏道别之后,便牵了自己的爱马皂耳提枪赶往校场。

天微微亮,启明星依旧高悬夜空。牵着皂耳行走在路上,马蹄声与脖铃声时而惊醒路旁矮屋中的梦中人。

走上一个十字街口,虞燧遇上了杨茂和十三弟石镌。石镌身高九尺,身材臃肿,性格鲁直,平日里这三人也是最好。

三人相伴到了校场,校场中早已旌旗招展,襄王的五百护军也已经在校场集结完毕。

崭新的铠甲反射着阳光让虞燧等人一阵晃眼,每个士卒脸上都是刚毅的神色。校场北面已由匠坊司搭建起了装饰华丽的授旗台。又过了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各路准备出征的将领终于到齐列队完毕。

半个时辰后,号角齐鸣,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号角声,从校场旁的正阳街传了一阵整齐的马蹄声,随后伴着九声金鼓声,一声中气十足的声音传来,“皇上驾到~”

所有校场内的文武官员立即下跪行礼,随后皇帝的銮驾缓缓进入校场。九匹拉车的枣红战马同样雄骏,车上矫辇上的金黄流苏随着战马的步伐前后抖动,两只红隼立在马车的椽角上以锐利的眼神左右四顾。

车驾前后各是重甲墨骑左卫五十骑,之后才是跟随而来的朝中重臣,襄王骑乘战马在皇帝马车侧前方跟随队列缓步前进。

车驾抵达授旗台下,孟戍皇帝下了马车,登上授旗台,坐到安放了金丝龙纹蒲垫的龙牙木御座之上,文武重臣也随侍两旁。

大肃天子威仪无二,随着两只红隼一声尖啸,校场内文武大臣,护从将校山呼万岁。

“巳时到~“随着礼官的声音,坐在龙椅上的大肃皇帝孟戍缓缓站起。孟戍已经年过花甲,身着黑底绣金冕服,佩戴名剑季雨,立于授旗台之上,仅仅如此,便给人以渊渟岳峙之感。

虽然传闻中数月未上朝的皇帝身染重疾,今日出席这授旗大典却是显得精神矍铄,这身染重疾的说法也就成了谣言。

孟戍没有说话,来到了早已等候在侧,披挂整齐,跪在地上的襄王身前。身旁随侍的常侍太监商洪手捧一五尺长的锦盒低头小步快走来到了孟戍身旁。

孟戍缓缓打开锦盒,伸手从中取出了一面白底锦缎旗帜。

孟戍双手一抖,这面素白的旗帜便迎风飘扬起来。旗帜上以金线绣着一朵蛇信花,花上的七片花瓣似如七条蛇信,栩栩如生,绣功让人叹为观止。

蛇信花徽记是孟氏皇族的象征,这面旗帜就是随着孟氏历代帝王征战的蛇信花战旗。素锦金花战旗为皇家专用,寻常大将出征所用的都是黑帛银花战旗。

此时孟戍手持战旗,大声说道,“寡人受命于天四十载,亦仗于列祖列宗庇佑,大肃天下国泰民安,本当亲自出关谒陵拜祭列祖列宗,然寡人已过花甲,无力远行,今命襄王孟松为北巡招抚将军,领蛇信旗,代寡人出关谒陵祭祖。”

此时台下又一次山呼万岁,鼓声号角也同时响起,随后孟戍将战旗交到了襄王手中,同时用手拍了拍襄王的肩膀,轻声说道,“诸事小心,早去早回。”

这是一个父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嘱托。

“谢父皇,儿臣在外定当牢记父王教诲。”说完,伴随着细密的鼓点,襄王便起身下了授旗台,将战旗系上早已准备的乌木旗杆之上,随后翻身上马,意气风发。

此时一名侍女捧过一个朱漆托盘,托盘上是一个装满御酒的蛇信花纹样的玉壶。侍女走到了孟戍面前,商洪拿起酒壶在酒碗中斟满了酒递给孟戍。

孟戍接过酒,对着台下将士道,“如我王旗猎猎,拔剑拓土开疆,布我国威,定我万方。”说着将酒一饮而尽。

台下众将士也早就有人送上了酒,见此一幕,纷纷将手中的酒饮尽。

这时,一开始默默守在一旁的吴兼来到皇帝面前,下跪道,“陛下,天军两万已整装完毕,静待陛下号令。”

“怀安,寡人把儿子交给你了,寡人在这岐淮城内等着你们凯旋而归,启程吧。”孟戍的眼神中充满了对吴兼的信任。

吴兼叩头行礼,随后起身向各将领发布了出发的军令,北巡的大军正式开拔。

此时号角再次想起,这是大军开拔的信号,三百襄王护军在前,襄王与吴兼等将领次之,余下两百抽调的墨骑左卫骑兵以及吴兼的五百亲兵在后依次走向正阳门。

从正阳门出岐淮城是历代皇子北巡出发的必经之路。

此时道路两旁挤满了围观的百姓,这是已经被全副武装的先锋营士卒隔在了路旁。岐淮的百姓没有人不知道这号角声,这蛇信花战旗代表的是什么,故而都争相踮足观看。

不久,队伍便来到了正阳门前,十二年未曾开启的正阳门正大门又一次缓缓开启。这道沉重的城门上一次的开启还是孟戍亲征青鸾部凯旋回城的时候。

奉天门每一次的开启都象征着一次足以改变天下人命运的事件。或许谁都不知道,蛇信花王朝的国运随着这次奉天门的开启也将彻底改变。

队伍出了奉天门,便离开了宏伟的岐淮城。北巡的大军驻扎在离岐淮城二十里之外的卢坡镇上。此次出征,除却襄王五百护军,吴兼的两千亲军,苏翰麾下的五千精锐骑兵,以及禁军中的先锋营一万五千步卒由先锋营左副都尉杨岸统领。

出征,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