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丹霞初映
5023300000021

第21章 影谈(2)

关注了一个社会热点——道德观念。该影片通过现今发生的道德败坏事例,直指今天核心价值观的缺失。而作为坚守雷锋精神的主人公乔安山,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窘境和打击,以及通过坚持学习雷锋所带来的改变,更彰显了雷锋精神的迫切性和影响力。电影中所反映的以权谋私、见死不救、为了钱而昧良心、一切向钱看的社会现象,很有普遍性和针对性,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学习雷锋做好榜样无疑是一剂良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榜样还是来自现实生活的真人形象,尽管是文学形象,这比多少空洞无物的说教要强得多。

塑造了一个普通人物——乔安山。如果该影片还是以雷锋作为主人公,以雷锋为主线来讲述帮助战友的故事,那会重复已拍的雷锋题材的电影套路,缺乏新意,还容易造成英雄居高临下观众反感的问题。把乔安山作为主人公来塑造,有他是雷锋战友特殊交往的一面,又有普通老姓闪耀雷锋精神的一面,更有悲喜剧人物的一面。乔安山因对雷锋有过失造成内疚长期压抑,他要通过学习雷锋来解放自己影响社会,而现实生活中种种陋习势力处处困扰他,矛盾交错,充满斗争。随着情节的层层递进,乔安山从生活中的悲剧人物成为学习雷锋的英雄人物,让观众产生了可亲可信可学的共鸣。

把握了一个好的切入角度——意料之外的细节。对于雷锋的去世,过去报纸上是说因公牺牲,但具体详细情况大多数人不清楚。直到1995年才在报纸上公开披露是一个叫乔安山的雷锋战友,在倒车时意外事故使雷锋牺牲。意外,这就有戏了,有悬念了,有了一个好的切入点。从这点入戏,既让事件本来面目告白天下,展示历史真相,又让主人公的故事围绕这个意外来展开、发展和深化。这个意外就是“文眼”,就是“看点”。细节决定成败。就像冯小刚的电影《集结号》,一个没听到的集结号细节成就了一部好片。有专家说,此片叙事上具有好莱坞的风格,从开头车祸抓住观众,以后不断有高潮出现,体现了好电影的优秀元素。

突出了一个永远守则——文学的极致是真实。这个观点是我定义的。这部电影最成功之处在于:真实而可信。影片围绕乔安山展开的故事,就是老百姓身边的人和事,历历在目,太真实了,引起广大观众的爱与憎、鼓与呼。中国电影为什么观众爱看的不多,假,可能是致命伤。情节造假,不是来源于生活;人物造假,任意拔高不可信。我们说文学创作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源”就是故事要从日常生活中来,这“高”就是生活的集中典型体现。高要掌握分寸,不能高到脱离实际,形成虚高,那就假了。观众的眼睛是杆秤,假的东西会被观众不屑。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授予了伊朗电影《一次别离》,就是这部小成本的写家庭离婚的电影,很真实地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现状和矛盾。中国电影也有较真实的电影,如《被告山杠爷》《秋菊打官司》《生死抉择》。

真实是文学成功的要诀,是水平和胆识的表达,也是责任和崇高的体现。没有真实,文学就没有出路,也就更谈不上辉煌。

2012年3月5日

没有缺点的英雄是虚假的

一部电影的成功,重要的是在刻画人物方面,主人公的形象决定影片的成功与否。塑造英雄人物是要花心机的,立不起来不行,立起来站不稳不行;立起来看上去不像不行,立起来看上去好假就更不行。英雄人物立起来让人记住了,那是好影片;立起来让人传开了家喻户晓,那就是经典;立起来经过时间考验留下长久记载,那就是传世之作。一个人一生要看很多部电影,但真正入脑入心的电影人物形象是不多的。

电影创作的规律论指出,文艺作品的主要表现对象是人。为了塑造好人物形象,应该着力刻画人物性格、心理、情感世界,同时,应该借助人物关系、矛盾冲突和规定情境来塑造人物形象。主人公的形象要刻画好是主观问题,怎样刻画是水平问题。俄罗斯电影《兵临城下》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很好的表现,主人公狙击手瓦西里作为在战场上树立起来的先进典型,英雄壮举很多,让人称赞。但在和心爱的人有了亲密关系后,内心有了改变,和他的上级丹尼洛夫有了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

瓦西里:别再写我了,你把我塑造成一个我做不来的人,我再也挑不起这重担,我要做普通士兵去作战。

丹尼洛夫:怎么态度变了,不是很好吗?

瓦西里:那只是你编造出来的,如此而已。

丹尼洛夫:德军很快要攻击城市了,我们很需要你激励军心。

这段对话阐述了先进与被先进、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展示了先进人物的真实内心,对深化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先进是战争的需要,被先进更是战争的需要。个人的事要服从政治、军事这个大局,服务国家利益。

这组镜头的描写,有几个方面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先进典型的“先进”含量。一般说,先进人物就是比别人干得好一些、付出要多一些、成绩大一些,能得到上级和下级的赞同。当然也有上级树的典型,下面反感不认同的。如果是上面编造树的假典型,那就属于另有意图了,或是私心,或是出于某种政治目的。瓦西里在战场上的表现是相当出色的,这是个真正的好典型,值得大力宣扬。电影是细节的艺术。该片在塑造这个典型上用了很多细节,刻画得很生动。塑造典型就怕干巴巴的居高临下的说教,与大众成为油水关系不相容。二是如何保持先进典型的先进性。一个人成名后,往往为保持其先进性而失去自我,做一些自己不愿做的事,为先进而先进;上级也要让先进典型保持先进性做工作,不能让自己树的典型垮掉,甚至不惜拔高。瓦西里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有自己心爱的姑娘,他想过普通士兵的生活,而不是被“塑造成一个我做不来的人”。他发怨气,甚至在兵营里和恋人亲热,他是有缺点的英雄。着名演员李幼斌说过:“没有缺点的英雄是虚假的。”这话绝对是真理。中国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有一组镜头,当杨排长得知一班长牺牲的消息,怒气冲天,推窗叫人把假古兰丹姆抓来,是二班长劝回去的,因为这会误一网打尽的大局。这很真实,也让先进人物更可信。精品首先是真品。人物形象的真实,不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艺术作品中都是第一位的。三是先进典型与集体的关系。先进典型一旦成为公众人物,其行为就不仅是个人所能支配。先进人物的作用在于推动后进,带动全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了政治、军事的工具,从国家利益的层面上去考虑,是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是值得其所的。国家兴亡,先进有责。所以,当先进有时是责任的体现,是觉悟的表达,是义不容辞的,的确是一种奉献精神的弘扬。大敌当前,瓦西里此时不想当先进,也是不行的。说归说,做还是要做。最后瓦西里还是消灭了自己的对手,赢得了最终的胜利,让先进人物完成了圆满结局,使作品有了教育意义,有了深刻的影响力。

我们说,先进典型的先进性是占主导地位的,缺点只是小的一个方面,是塑造人物的组成部分,在作品中把握分寸很重要。任何事情都有个度,艺术作品也是如此。反观我们的一些影视作品中,为了突出主人公的所谓个性和传奇性,故意夸大主人公的痞性,骂声震天,霸气十足,以劣代优,使观众从先进典型中得到的是糟粕的东西,而不是主流价值观的好东西。这样的典型不是好典型,也是不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更谈不上是精品而传世。

2012年5月30日

“反派人物”与正面价值

在西方电影特别是美国好莱坞的影片中,有一个现象,就是主人公是“反派人物”,而宣扬的主题却是主流价值观。这种现象在当今五花八门的电影市场是常见的,分析一下很有意思。

就说法国和美国合作的经典影片《这个杀手不太冷》,影片开始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一系列变化莫测的镜头,将杀手里昂的冷酷无情、神出鬼没的“杀技”描画得淋漓尽致。他让我们明白,作为一个杀手他是最出色的。但是他的那句“不杀女人,不杀小孩”,又很难将他与杀手这个职业联系起来,从这一点来看,他也并不是那么的残酷无情。玛蒂达目睹自己一家人被缉毒警司史丹射杀后,哭着求助按下了里昂的门铃,当里昂打开那扇门救她时,他也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只为钱守行规的杀手里昂了。里昂这个人物形象,颠覆了以往杀手在我们心中的形象,可以看出影片对这个杀手的人性的颂扬,观众对这样一个曾经杀人如麻的杀手恨不起来,人们更多的是感动与同情。

按照一些理论家或者评论家的对商业片的评价和道德评判尺度,像里昂这样的杀手是不能宣扬的,因为他犯了法律不能容忍的杀人的社会游戏法则,逍遥法外是万万不能的。“杀手必须受到严惩。”这才符合社会的道德伦理和法律精神,这种道德规范或者说渗透在里面的价值观说法,其实也不是不无道理,可见,西方影片其实是很注重宣教,只是你不易察觉,而这种不易察觉的教化有时候甚至更加有效。美国好莱坞电影称霸全球灌输美国的价值观的做法正好印证了这一点。杀手里昂虽然职业是杀人,这种极端行为被任何社会所不能接受,但他保护善良,憎恨邪恶,追求美好,向往真情,舍己救人。这些与常态相悖的人物塑造,以及通过人物把自己提倡的主流价值观,浪漫地不经意地表现出来都可以看出,吕克·贝松真是个把商业片与文艺片结合玩到了极致的导演。

再举美国好莱坞经典影片《偷天换日》为例,主人公是一伙江洋大盗,因黑吃黑演绎成君子报仇给偷盗一个正面立场的大众背景。后面的发展是惩恶扬善英雄捧得美人归。作为一部盗宝片,全片居然没有一点娱乐感,感情戏也是轻描淡写,造成人物之间关系似连非连,反面人物性格刻画卡通化。如果不是影片里,聚集了马克·沃尔伯格、查理兹·塞隆、爱德华·诺顿、杰森·斯坦森等一帮明星,他们精湛的表演艺术,加上惊险刺激的赛车、美丽的威尼斯外景,以及女神标志的金锭耀人眼目,这部阐述盗亦有道却危害社会的电影还真不入流。这部片子许多人之所以喜欢看包括我,就是因为除了前面说的几个方面因素外,那就是和背叛者斗智斗勇、对杀人者报仇雪恨的情节。这种因果报应价值观的宣传,又是绝大多数人所赞成并能接受的。

中国电影的主人公形象,从过去的突出主要英雄、到正面人物为主的模式,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有了多样化格局。特别是王朔、娄烨、王小帅、姜文等编剧的影片加入后,主要人物的多种面孔得到了展示。像《阳光灿烂的日子》《小武》《盲井》《让子弹飞》等,宁浩的《疯狂的石头》及《疯狂的赛车》影响更大。这类影片好看,有市场,有票房收入,与表现英雄人物的主旋律影片相得益彰,丰富了中国的电影市场。主旋律与多样化并不相悖,应齐头并进共促繁荣,是文艺事业发展值得遵循的一个规律,也是中国文艺界这些年来实践得来的共识。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电影中的主要人物,不论是“灰色人物”还是“反派人物”,还停留在主要是为了剧情,去表现过去一段历史;或为了故事新颖好看,去赢得更多的票房价值。塑造人物是文艺创作的起点与归属,但塑造人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思想内涵。像西方此类影片中,在主动宣扬自己的主流价值观上做文章,我们下工夫少了些,方法欠缺了些,甚至就根本没这方面的意识。这不仅使该类影片的档次上不去,也影响了观众对影片的认知度,也就更谈不上好的教育意义。

不是只有英雄人物、正面人物才能表现正确的价值观,应当通过多样化的人物去宣传自己正确的价值观。这一点已经被中国电影人所普遍认识到,并在认真思考和实践。醒得早,还要起得早,干好活。我们在通过电影这种大众艺术形式,宣扬中国主流价值观方面,指导思想应该更明确一点、力度更大一点、方法更多一点、效果更好一点。我这点强调是不是多余的话,但愿不是。

2012年6月1日

成功在于形象的经典

电影《教父》是根据美国作家马里奥·普佐的同名小说改编,由好莱坞青年导演科波拉执导的一部经典黑帮片,获第30届金球奖最佳导演奖等5项大奖。影片描述了黑手党的产生、发展的全过程,深层意义在于,它造就了美国电影史上热门类型犯罪片的宽广前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曾轰动一时。我是在前些年才看到这部经典影片,并为之入迷,单收藏碟片就有好几种。

《教父》以精细的笔墨描述了黑手党全盛时期的家族恩怨,在这部格局庞大、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的大制作中,科波拉把整部影片处理得有条不紊、扣人心弦,其高超的专业技巧不得不令人佩服。他大胆起用在影坛沉寂多年的马龙·白兰度饰演老教父一角,使其成为奥斯卡影帝。《教父》系列共拍了3部,它的续集也得以进入美国百部经典电影之中。

《教父》最出色之处在于它把黑手党作为一个隐喻,不仅暗指非法社会组织的腐朽,而且暗指着所有的权力中心包括政府的腐败。这部影片带领人们通过科里昂家族的兴衰,黑帮团伙的生存法则,“黑与白”的利益争夺,亲情与爱情在大家族下的脆弱,见证了什么叫“警黑”一家、江湖义气、权力之争、个人尊严、自我救赎。

老教父唐充满沧桑的一生筑就了他的伟大,年幼之时全家被当地势力所杀赋予了他天生的使命感,逃往美国,在意裔居住区里结婚生子,对家庭的责任感使他努力地出人头地,奠定了家族的基业。这位老教父的身上体现着道义与热忱,懂得克制权力,侠义肝胆帮助弱者,在黑吃黑勾心斗角中玩弄着高超的权术等,这些因素造就了他在帮派和家族中无比崇高的威信。影片是把他作为英雄人物来塑造的,这种社会不良组织与塑造“英雄形象”的结构,使故事情节更加显复杂,人物形象更加有层次。

老教父唐的二儿子迈克的一生是充满悲情的,他本无心涉足家族事业,倾向于与家族隔绝,隔离与冷酷是他的态度与性格。但当家族遭遇灭顶之灾之刻,厚重的责任意识逼迫他挺身而出,这是他不得不作出的选择。影片最经典的一个情节,唐被毒犯及背后支持者的袭击病危,迈克与相互勾结的警长和毒犯谈判,去接受不得不接受的生意条件。在酒店里,他故作镇定的据理力争,离席去洗手间,慌张地拿到水箱后面的枪,回来后他再也无法遮掩住自己的紧张,眼睛不停地转动,嘴唇不停地颤抖,在耳边传来猛烈的车辆轰鸣中,终于沉着射杀两人之后匆忙离去。这业绩为他以后成为新教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