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在那遥远的地方
5020600000056

第56章 7月16日 那个年代,那个遥远的地方

在甘孜州,我们的第二站是色达,早上从甘孜出发时,我先要去十八军战士们当年修建飞机场时留下的窑洞群看看。十八军的战士在西藏,是一个独特的团体,他们代表着上个世纪50年代和平解放西藏的时候,那些靠双脚走路进藏的老革命、老西藏。十八军的战士来自祖国各地,进军西藏,他们是靠双脚从川藏、青藏线一路坎坷、一路风霜地走来的,一路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他们自己背着粮袋子进藏,什么样的苦都吃了,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都留在了高原,留在了西藏。他们为西藏的付出是最多的,但是他们的索取却是最少的。在“边疆万里行”活动启动前,我便收集了许多关于十八军的资料,今天,是我第一次踩着十八军的足迹,来到当年他们奋斗过的地方,也是我一直想着一定要来的地方。

飞机坪窑洞群是十八军抢修飞机场时大部队居住处。1950年,十八军的战士们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在这里修筑了一条全是用碎石铺成的,长320米的机场跑道。在修建机场的时间里,他们在机场跑道南侧、西侧修建了“延安式”窑洞群。从远处看,窑洞一层层、一排排,如蜂巢一般,工整而又美观。

十八军部队以惊人的速度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飞机场,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在我出发之前,原十八军老兵施大荣和我聊天时便专门说到过这里,他说:“你要去甘孜飞机坪窑洞看看,那里有我战友们的足迹,也有我老战友的英灵。”我的脑海里能够浮现出这样一些画面——在海拔近4000米的地方,白天酷热晚上寒冷,战士们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影响,白天在这条碎石路上挥汗如雨,夜晚住在黄土堆成的窑洞里,强忍着酷寒,缩成一团挤成一堆。而当时参加修建工作的还有不少女战士,她们和男同志一样地生活,一样地劳动,一样地过着更加辛苦的生活。然而一次泥石流,造成一个窑洞被泥石掩埋,住在里面的9位女战士也永远被埋在了里面,这就是十八军的9位无名女烈士。现在,窑洞群已经成为了红色旅游景点之一,来此观光的游客正逐年增多,十八军9位女烈士墓被列入重点红色旅游景点和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前往此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师生、干部群众有上千人。听县里的领导说,他们已经有了五年规划,在这里修建起新的甘孜飞机场,9位女烈士的事迹和姓名他们也将一一核实并且永远地将之铭刻在这里。我想,9位女烈士当年为了修建机场而牺牲,几年后,当新的机场修建起来时,她们能够地下有知,能够看到生前的愿望得到实现,看到现在我们的祖国繁荣强大,一定能够得到慰藉,能够安息。

下午,我们到达色达,在午饭后我们来到了洞嘎寺。洞嘎寺全称“洞嘎显密成就院”,“洞嘎”在藏语中是“白色的海螺”之意,既代表着吉祥如意,更象征了佛教的法音远播。洞嘎寺建在山坡上,在淡淡的雾里有点缥缈的味道。

我们一行来到这里,主要是想了解当年红军长征到色达后住洞嘎寺时的情况。寺庙的主持给我们介绍:那是1936年,更登降措活佛才几岁,寺庙的主持是堪布班玛多吉·扎巴嘎洛。中国工农红军朱德总司令所属部队红二方面军部分红军队伍途经该寺,这支汉人的军队简朴而有序,为首的那位长官神情疲惫,想来是在高原上跋涉太艰辛的缘故吧。他们在洞嘎寺休整了半月之久,主持堪布班玛多吉·扎巴嘎洛接待了红军,并从住房、粮食、饮具、马匹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这支人困马乏的队伍在洞嘎寺休整了难得宁静的半个月,然后便继续北上了。临出发前,红军官兵对他们的帮助甚为感动,还给寺庙留下了一面锦旗和一张5000银圆的借条。20世纪50年代,这支被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队,再次进入了色达地区,并在色达成立了地区办事处,这笔5000银圆的借款,便由色达办事处折合成人民币归还给了寺庙,这个故事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美谈。

2009年7月16日23∶30写于色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