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在那遥远的地方
5020600000035

第35章 6月25日 新藏线上最艰苦的道路

原本今天预计到达红柳滩,因为听说那里没有电话信号网络,我们临时决定提前一站行程,直接赶到三十里营房。

日土人武部的李政委告诉我们,今天这一路是很辛苦的,从日土到三十里营房足足600多公里的土路。这里流行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红柳到多玛。”

早上我们6点30分出发,起初并没觉得路途的艰辛,而经过多玛爬上山顶后,麻烦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了。山顶以后的路都是搓板路,路上铺满了碎石子儿,车行非常颠簸,而且海拔都在5000米以上,这使得我们都有些头晕。100多公里的路,一眼望去根本就看不到尽头,路边的景色也老是一成不变,让人感觉心里烦闷。我想如果是一个人开车行驶在这条路上,恐怕会有心理崩溃的危险。途中有好几次我都产生了幻觉,远远看见前面有房子,走近一看却什么都没有。本来以为是因为我感冒的原因,后来跟其他人说起来才知道,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情况,有的看到了湖泊,有的看到了楼房。

走着走着,“勇士”车第三次爆了胎,驾驶员欧阳涛开玩笑说,在半夜的樟木半山腰换过胎,在边防的霍尔换过胎,加上这次,我们就差没在雪地里换胎了。换上的备胎已经补过两次了,后面还有300多公里路,要是再遇到爆胎,今天就危险了。好在我们在红柳滩找到了补胎的地方,后面的路有保障了,但“勇士”车胎已经补过四次了,备用胎已经处于报废状态。

中午3点我们才到达甜水海兵站。其实我今天最想写的并不是路上的艰辛,而是这个兵站。甜水海兵站海拔4890米,是全军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条件最艰苦的兵站。兵站位于永冻层上,四周是连绵不断的山峦,一年四季大风不断,强烈的高山反应使人难以忍受,能在甜水海过夜,被跑昆仑的人视为骄傲。22年前多吉曾经来过这里,当年兵站的土房至今还保存着,整个兵站官兵只有5个人,官兵住的房屋仅比外面的老土房子稍微新一点,修建的时间是1981年……

在这里,任何家禽都无法饲养,越养越小不说,到最后往往很难养活;在这里,官兵在石梯上发现一窝小草也要小心翼翼地挖起来养在花盆里,每天看着,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小幸福;在这里,官兵有一台水车,每个星期到80多公里外的湖里运水,供兵站所有人生活用,连洗碗的水都要定量,一年到头洗不了一次澡;在这里,方圆几百公里见不到一个人,每天晚上发电两个小时,其他时候的空虚、寂寞,是我们都无法想象的。兵站的唐指导员给我们说,在这个地方,每天白天人对人,晚上则是“与狼共舞”,虽然是句玩笑话,但看着官兵们在这样的条件下生活,的确让我们心里浮起一种无法形容的滋味。唐指导员说话的时候,我一直注视着他,他身高1.8米左右,秃顶的头上头发稀稀拉拉,脸上的皮肤粗糙黝黑,看他的外表,应该已是团长和师长的年龄,但军衔却是上尉,问年龄其实他只有29岁,显得如此苍老是因为在高原当兵11年。吃饭前,他让我洗手,我望着不到半盆的清水,双手和心情同样沉重。我告诉司务长,说刚洗过了,司务长明白我说了假话,因为这里方圆100公里是没有水的。

下午的200多公里路比起上午来路况要好得多,随着海拔的逐渐降低,周围的景色也好了起来。蓝天,蓝得连一丝云彩都不敢飘过来,远远的,连绵不断的雪峰像是谁扔在大地上的一串钻石项链。晚上10点多,我们到达了今天的目的地——三十里营房,而这里,也是一个充满着故事的地方。

2009年6月25日22∶15写于三十里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