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印象乡村
5017500000001

第1章 自序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大多数国人都是踏着唐诗宋词的韵律走上社会的,我也不例外,小时候,一手被李白的浪漫主义牵着,一手由杜甫的现实主义拉着,开始咿呀学语,习字诵诗。读初中的时候,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候学生中涌动着一股强劲的读诗写诗的热潮,大家都跟着舒婷北岛疯狂,我因生命的底蕴而好诗喜文,就糊糊涂涂地跟着感觉走,渐渐地就走进了诗里。

从1986年在《江西青年报》发表第一首诗以来,我一直走在诗歌的道路上,活在诗歌的意境里,歌之吟之,不知老之将至,每有所得,便手舞足蹈欣喜若狂;收到退稿信,又常常黯然伤神,顿生“寂寞开无主”的无奈;侥幸发表,总有“雪尽马蹄轻”的痛快淋漓。扶着诗的篱笆二十多年,发现瘦瘦的诗与我相依相偎,同命相连。

写诗是苦乐时光的一种消遣,或许是人在“藕花深处”摆渡的最好方式吧。这本集子里所收录的诗歌是2007年后在《诗刊》、《人民日报》、《诗选刊》、《扬子江诗刊》、《江西日报》等报刊发表过的,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奉献给大家。诗集分为印象乡村、怀古一簇和边走边唱三个部分,起名为《印象乡村》,因为诗歌是一种很特别的植物,它不是交易出来的,也不是制造出来,而是与洁净的泥土相吻,与新清的空气交流,与没有污染的秀水耳鬓厮磨产生的,故农村正是诗的沃土。我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山村,很喜欢乡村,农村是我生命的根,也是我诗歌的根,古道热肠的乡村给了我丰富的营养,滋润着我的心灵,因此我的诗不像现代都市那样深奥,也没有城市的大气浮躁,诗行中总是带着乡村的清新和朴实,有一种小桥流水的韵致,有一片乡村的绿点缀其间,有一股山野清风弥漫,有一弯山溪汩汩,始终洋溢着浓郁的村味。

经典的古典,文明的血脉,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它穿越时光并指示时光的方向;澎湃的胸怀,演奏着大气磅礴的乐章,牵引着文化的步履;她日夜奔流着激情,用甘甜的乳汁,喂养着两岸的鲜花、树木和庄稼,丰沛着国与家,培养着你我他;不息的涛声,就是她顽强生命的心跳,我听着听着,就诗情勃发,于是写下了怀古一簇。

读书写诗成为一种习惯,就喜欢边走边唱。多愁的人,敏感的心,善良的我,劳动走路做梦都在构思,有时在砍柴割禾中割得几行;偶尔又在锄草刨地时刨出诗眼;走着走着,灵感泉涌,随地草之;睡着睡着,诗意来袭,挑灯而起……自娱自乐,如痴如醉,正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写着写着,似江郎才尽,感觉写诗越来越难了,难于取舍,也难于突破,突破前人难,突破自己更难,突破时代难乎其难。重复是乏味的,创新才是诗文发展的硬道理。

我才疏学浅,生性鲁钝,诗歌多气力不足,火候欠佳。倘若有一首诗能让读者朋友喜欢,有一两句能点燃心灵温暖人生,我就心满意足了。

写于2012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