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康熙帝国的那人这事
5011100000054

第54章 明将叛明,投清反清(5)

乌拉,系女真语,汉译为“江”。清高宗在他的《松花江》一诗中注说:“松花江以松河里乌拉得名。“先有乌拉后有船厂”。乌拉之所以赫赫有名,这与历史上曾为乌拉国国都大有关系。乌拉城史称“乌拉洪尼勒城”。城为方形,分紫禁城、内罗城、外罗城。城垣为夯土垒筑,中墙周长8640多米,置东、南、北三门,西边是松花江,故无门。内城有“白花点将台”,传说是金兀术的妹妹白花公主曾在此阅兵,当然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其实它应是一个军事瞭望设施。

清朝入主中原之后,以吉林、乌拉为龙兴之地,也是作为征集兵员和采贡宫廷山货的主要来源地。

顺治十四年,在这里设立了打牲朝贡机构“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将迈图放为总管,设立八旗,奉旨开辟贡山贡河。这个衙门下有翼领、骁骑校、仓官、学官、领催、珠轩达、铁匠、弓匠、仵作、牲丁等。办公地址设在“老城里”的内城之中。城内有“过街牌楼”两座,南北相对,各悬匾额一方。南牌按面南书:“南接龙潭”,北书“北绕名区”;北牌楼面南书:“山围胜地”,西北书:“北通凤阁”。水绕山围与周围的吉林龙潭山、漠浪河凤凰山交互相辉,这是乌拉街三面环江,一面环河,周围群山屏障的一独特景观。

康熙皇帝一行到了乌拉街先视察了打牲乌拉衙门,听取了总管满达尔汉的汇报,然后饶有兴致地登上了白花点将台,眺望了乌拉全景,接着视察了打渔楼。康熙为这里颂词曰:“龙蟠虎踞胜地。”

当时,康熙皇帝驻跸在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触景生情,兴致所致,挥毫写下著名的《松花江放船歌》:

松花江,江水情,

夜来雨过春涛生,

浪花叠锦绣谷明。

彩帆画舫随风轻,

箫韶小奏中流鸣,

苍岩翠壁两岸横。

浮云耀日何晶晶?

乘流直下蛟龙惊,

连樯接舰屯江城。

貔貅健甲皆锐精,

旌旄映水翻朱缨,

我来问俗非观兵。

松花江,江水清,

浩浩瀚瀚冲波行,

云霞万里开澄泓。

第二天,康熙皇帝扈从一行由乌拉齐行顺流而下,不到三十里路,来到了左岸舍岭地界冷棚观渔——后因康熙皇帝视察,当地人又叫它为龙棚。

冷棚背靠尖山、马鞍山,隔江便是名山胜迹凤凰山。冷棚是个渔村码头,与塔库、刘家甸、舍岭、布尔哈通、江西口子毗连。住户清一色的满族,系扈伦四部乌拉国布占泰后裔。

当晚,冷棚的穆昆达为欢迎皇上准备了乡宴,这是一桌地道的满族乡村饭菜。

主食有:苏叶饽饽、椴树叶粘饼、波罗叶粘饼、大黄米水团子、打糕、豆包黏火勺、撒糕、油炸糕、五花糕、“擦子”、黄米饭、小米饭、高粱米饭、小豆粥、绿豆粥、豌豆粥、杏仁粥、八宝粥;菜肴:鲟鳇鱼、鮅鱼、鳟鱼、鱤条、鳌花、狗鱼、青鱼、雅罗、哲罗、白鲑、大马哈、鰤鱼、鳊花、鲫鱼、鲤鱼、鲢鱼、团头鲂、细鳞花、吉勾羊、蛤蜊,野味有鹿、兔、狼、麂、獐、雁、野鸡、野鸭,最受欢迎的是山菜,有蕨菜、石松菜、鸡肠菜、冬塞菜、长瓜、窝瓜……最为康熙称道的是小根蒜蘸大酱和挂霜盐豆。

小根蒜是一种野地生长的野蒜,顾名思义,它的块茎个头小,大者如铜钱,一般指甲盖大小,但蒜味很重,口感刺激性强。

饭后,康熙皇帝来到奚海达家,这家只有老两口,两个儿子,一个是随多尔衮入关后战死在江宁,最小的儿子不久前在平息“三藩”时,战死在四川。老汉举着他儿子的一绺发辫,跪在康熙皇帝面前,哭泣起来。

康熙说:“你们奚家是功勋之家,大清帝国是不会忘记他们的,巴海,奚家把两个儿子先后送上疆场,为国捐躯,要予以优抚,给予知县俸禄。”

“皇上谕旨,奴才照办。”

“乌拉官兵,外御强敌,内求统一,功不可灭,好多满洲健儿为此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牺牲了生命,他们的家属、后人的生活一定要管好。”

“是。”巴海说,“我们吉林兵有三百九十三人效命沙场而感到光荣!”

“朕要看一下他们的姓氏、名字。”

巴海很快递上一份《清朝乌拉八旗子弟阵亡情况》过来给康熙皇帝。

康熙接过来展开,严肃的阅读起来,他轻轻地念出了声:

名号:拜库达,乌拉纳喇,满洲镶白旗,官职:骑都尉,1664年亡于三藩之役;

名号:阿哈里,索绰岁,满洲镶白旗,官职:军校,1676年,亡于国克秦州;

康熙注意到,这里牺牲最大的是瓜尔佳氏,其次是索绰罗、哲尔德、鄂济、钮祜禄、鲁布里、谭木查、吴尔达、乌拉纳喇、拿穆鲁、伊拉扎、觉罗,从官职上有副都统、协领、笔帖式、前锋参领、佐领、蓝翎披甲、骑校、五、六品披甲、牲丁、领催……在时间上为1673年一月六日,吉林、乌拉两城兵计七百人,奉命由吉林副都统安珠瑚统一指挥,开往贵州、四川、云南,参加平定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分裂割据势力阵亡的。

随后,康熙帝在巴海将军、打牲乌拉总管满达尔汉等官员陪同下,带领朝廷部分官员。到屯西的东窑坑,那里是掩埋阵亡烈士辫子的坟地。皇帝进行了庄重的默拜。

康熙邀请奚家老汉夫妇到他乘坐的水师指挥舰船上做客、喝茶。

老汉上得船来,感到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抚摸着船舷,不住赞叹地说:“我们有这样的大船就好了!”

康熙帝很注意老汉的这句话的意义,同时也注意他参观时的神态。

康熙往上指了一下,说:“看到了吗?”

奚老汉赶忙跪伏应答:“皇上爷,奴才看到了。”

“看到了什么?”

“高大的桅杆。”

“桅杆的上头呢?”

“是,我们大清国的黄龙旗。”

“对。”康熙帝意味深长地说:“这面飘荡的旗帜,是我们无数满洲八旗健儿用鲜血换来的,那上面也有你奚家的功劳。”

“那是皇恩浩荡,赐我们奚家的机会和荣耀!”

康熙解下腰间的玉佩,赏给奚家老汉。

“谢恩。”

“不要谢我,朕要谢你,为大清养育了好儿子。”

“奴才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讲。”

“我想奉还皇帝的玉佩……想要一把弓箭……”

“你想要一把弓箭,为何?”

奚老汉接着叙说了他早年在雅克萨驻防时,结识了索伦族人乌雅玛库,他原是根特木儿头人的兵牲丁,康熙元年,头人在罗刹的引诱之下背叛祖国,带了一百多人逃到尼布楚城,投靠俄方。当时,他命乌雅玛库一家也跟着他过江,他口头答应,其实并没跟随他,携家躲藏起来。过了几年,他遭到了偷袭的俄军的报复,掠走了他的妻子、两个女儿和两个儿子。在半路上,他们野兽一般,上百个罗刹轮奸了他的妻子,然后抛在篝火烤熟,吃了她的肉。两个女儿和两个儿子在那里为奴,终日过着暗无天日的牛马生活。前不久他们的一个女儿,九死一生冒险逃了回来,他们再不敢在老家住下,投到奚老汉的冷棚,把他安排在布尔哈通住下。

“朕满足你的合理要求,巴海按朕的诣旨,赏赐奚老汉一把上好的箭。”

这时,奚老汉的老伴在上前跪下,对皇帝说:

“请皇上恩典,奴家也……”

“也想要一张弓吗?”

“是,皇上。”奚老汉的妇人说,“奴家从小习武,在呼玛抗过罗刹呢!”

康熙望着这一对年迈的老夫老妻说:

“巴海,传我的谕旨,再赏赐奚老汉夫人一张上好的弓。”

康熙面对侍卫的水师和扈同的朝臣、地方部臣说:“朕这次东行,没带什么,就是一句话:永戍黑龙江,白山黑水每一寸土地,都不容侵略者战滥觊觑,朋友来了招待酒肉,罗刹来了我们有弓箭!”

晚上,康熙帝一行驻在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府,他回忆一天的活动,特别是冷棚的乡宴、观张网捕鱼、奚老汉戍疆壮志不息,十分感动、激动,写下《江中雨望》一首:

烟雨连江势最奇,

漫天雾黑影迷离。

掀翻波浪三千尺,

疑是蛟龙出没时。

五月十日,康熙一行从乌拉城西江岸登船,逆水而行,返回吉林。行到富尔哈屯西时,风雨大作,又继续前行一段小路,天色将晚,康熙下船偕佟国维、高士奇等人和部分扈从人员改乘牛车从乜司马、新立河、通溪、陈屯、头台子、荒山、三道岭子、七家子、九站、哈达湾直到深夜才抵达吉林市。

康熙帝在吉林将军府,于五月十一日,设宴招待了宁古塔将军、吉林副都统、打牲乌拉总管和地方官员,按其品级分别赐了金银和绸缎等物品,并宣布对曾经在打牲衙门充差的离退官员,因公致残丁员、老弱丁员,按入册人名,一一赏赐。

“康熙皇帝万岁!”

这种欢呼声一时传遍松花江、黑龙江上下,人们对于这个年轻的皇帝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多么希望他在吉林多多逗留几日。

康熙在赐宴群臣的宴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决心要恢复大清帝国的疆域和尊严,采取军事与屯戍相结合,内政与外交相结合,组织号召东北人民同心同德,加强边疆建设,共同御敌。他从执政、外交、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作了总体部署。令巴海、萨布素“调乌拉、宁古塔兵一千五百,并置船舰,发红衣炮、鸟枪及演习之人,于黑龙江、呼马尔二处建立木城,与之对垒(指沙俄),相机举事。所需军粮,取诸科尔沁十旗及席北(锦伯)、乌喇之官屯。约可得一万二千石,可支三年。且我兵一致,即行耕种,不致匮乏。”并调索伦产中设驿站“接济牛羊”。

康熙皇帝历时28天的二次东巡结束了,他回到北京马上开始运筹用武力收复黑龙江流域的具体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