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康熙帝国的那人这事
5011100000005

第5章 悲喜交加的剧目(2)

这个仪式后,玄烨穿着白色孝服,到他父亲皇阿玛的灵前行礼,祗告天命。然后,要脱下孝服,换上礼服,向祖母太皇太后和两宫皇太后行礼。

这时,在丹陛上下排列的文武百官,都翘首以待,先睹皇天圣祖的尊容。小皇帝由乾清门左旁门出来,由礼部堂官导引,还有内大臣及豹尾班、执枪的侍卫随行。乘舆前往中和殿,这是皇帝上朝前休息的地方。中和这个词有点讲头,取自《周易》,是说做事要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才能使各方关系得到协调和顺。皇帝真能做到这一点,当然那是万民之福了。

这座太和殿,就是人们所称为的金銮殿,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叫奉天殿,到了明嘉靖时改为皇极殿,清顺治时始称今名,这座大殿五脊四坡重檐无庑殿式的建筑,金碧辉煌,气派宏伟。

这座大殿是明、清两朝皇帝登基、颁布重要诏书、公布士皇榜(即金殿传胪)、大将出征,特别是每年的春节、冬至、皇帝诞辰等三大节日,举行国家重大庆典仪式的重地。

登基大典即将开始,从丹陛到午门、端门直到天安门各种仪仗排列,鼎炉内燃起松柏枝,殿内燃起枟香,按照典礼规定,应由韶乐队奏乐,现在是国丧时期,设乐而不鸣奏。

整个登基大典的礼仪,都在井然有序进行着。玄烨的即位,给了忧虑的官员们一个惊喜,人们慌惘的情绪平静下来。但是,也有人内心波涛起伏,不知是喜还是忧,是幸运还是灾难,那就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因为他们都清清楚楚听到了遗诏中决定要他们四位做辅政大臣。辅政就是代理国王、皇帝处理政务,多尔衮的下场,他们是看到了的。这不是千钧、万钧的重担,这是重于泰山的责任啊!这个重担他们感到担当不起,他们顾虑重重,跪在诸王贝勒面前,说:“今主上遗诏,命我四人辅佐少主,从来国家政务,惟室协理,索尼等皆异姓臣子,何能综理?今宜与诸王贝勒共任之。”

其实,这种由四个异姓大臣辅政,诸王和贝勒也不满,可是人们都晓以厉害,谁敢违背先帝遗诏,作乱臣贼子,惹杀身之祸呢?

索尼等人的话,绝不是一种礼仪客套,而心中确是惶惶不安,不过还把他们四人的意见奏请太后,博尔济吉特氏皇太后的回答是坚决的、肯定的:“按遗诏办。”

当麻勒吉向诸王、贝勒、贝子、公、大臣侍卫等宣读遗诏之后,四辅臣首先跪告诸王、贝勒等又把向皇太后说的话,重复一遍说:“今主上遗诏,命我四人辅佐少主,从来国家政务,惟宗室协理,索尼等异姓臣子,何能综理今宜与诸王贝勒的态度。”

诸王贝勒等急忙答复道:“大行皇帝深知汝四大臣之心,故委以国家重务,诏旨甚明,谁敢干预,四大臣其勿让。”

索尼等人就将诸王贝勒拥护遗诏的态度奏知皇太后。于是四辅臣与王以下文武大臣先后分别在顺治灵位前和大和殿各立誓言。

四辅臣宣誓说:

尔等誓协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不私亲戚,不记怨仇,不听旁人及兄弟子教唆之言,不求无义之富贵,不私往来诸王贝勒等府受其馈遗,不结党羽,不受贿赂,唯一忠心仰报先帝大恩。若复各为身谋,有违斯誓,上天殛罚,夺其凶诛。

排名最后一位辅政大臣鳌拜,关于他的好多传说、演绎,为我们所熟悉。我们还是读一段可信的文字,《清史稿·列传三十六》关于鳌拜是这样的:鳌拜,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卫齐第三子。初以巴牙喇壮达从征,屡有功。天总八年,授牛录章京世职,任甲喇额真。崇德二年,征明皮岛,与甲喇额真准塔为前锋,波海博战,敌军披靡,遂克之。命优叙,进三等梅勒章京,赐号巴图鲁。六年,从郑亲王济尔哈朗围锦州,明总督洪承畴赴援,鳌拜辄先陷阵。五战皆捷,明兵大溃,追击之,擒斩过半。功最,进一等,擢巴牙喇纛章京。八年,从贝勒阿巴泰等败明守关将,进薄燕京,略地山东,多斩获。凯旋,败明总督范志完总兵吴三桂军。叙功,进三等昂邦章京,赉赐甚厚。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九,1661年2月初八,挨过一个阴森凄凉的国殇之后,文武百官,迎来一个风平雪霁的日子,玄烨的登基典礼马上就要举行。

一切准备停当之后,礼部堂官奏请身穿白色素服的小皇帝,到乾清宫门内先帝灵前祗告受命行三跪九拜礼。然后到侧殿更换皇帝礼服,到皇太后宫行三跪九拜礼。

当小皇帝从皇太后宫中走出时,只听哗啦啦一声响,朝清宫中的垂帘拉了下来,这个意思是丧事暂停。

接着,皇帝由乾清宫门左旁门出,乘舆前往中和殿。一路上,由礼部堂官导引,内大臣十员及豹尾班、执枪之侍卫随行。至保和殿,皇帝降舆,应礼部尚书奏请到中和殿升座,鸿胪寺宫引导典礼中执事的各级官员行三跪九叩礼。礼毕,官员们各至外朝就位。礼部尚书跪奏请即皇帝位。在翊卫人员的导引之下,皇帝御太和殿升宝座,即皇位。

皇帝以及名臣、名将、名人……也是环境的产物。八岁的玄烨即位后,午门鸣钏鼓,丹墀内三鸣鞭。接着,在鸣赞宫的带领下,丹墀上的王、公及丹墀内的文武百官俱三跪九叩礼毕,大学士由太和殿左门入,从诏案上捧过诏书放在宝案上,内阁学士用宝(盖印)后,再将诏书捧出,由其捧至墀中黄案上,行一跪三叩礼。礼毕尚书将诏书交礼部司官放在云盘内,由銮仪卫黄盖共同由中道出太和门,至天安门宣诏。以明年为康熙(康熙一词是满语,汉译为吉祥、安定、太平的意思。)元年,大赦天下。尊祖母为太皇太后,生母为皇太后。

这时,鸣起钟鼓(不能奏乐),各种旗帜猎猎飘扬,文武百官进表,献忠心,然后行三跪九拜大礼,山呼海啸的高呼:“皇帝万岁!”

在万岁声中,朝廷不断接到两广、两湖、两江等地总督、巡抚的报告:

平西王吴三桂率大军日夜北进……

他,吴三桂要干什么?四大辅臣对此十分警惕,为防止意外,向小皇帝及时的作了奏疏,小皇帝又马上向太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作了奏疏。

太皇太后对年幼、刚刚登基的小皇帝问:“朕看怎么办?”

如果说新登基的小皇帝,对于国家机器和具体操作,尚不了解,可是他对吴三桂却知道很多,在福佑寺的寂寞的幼年生活中,什么更能引起他的兴趣,那就是列祖列宗的打天下的故事,其中明将吴三桂“叛明投李”接着又投清的故事,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换一句话说,他对这个人很“咯嘤(反感)”,没有好感。他常常想:大清国怎么会用这样的人做将军、藩王?因此,他对吴三桂北上,抱有很大的警惕,他说:“朕的旨意,要密切注视着这个带兵的吴三桂。兵部要密令各地巡抚、县令,随时向朝廷报告吴三桂的行动。”

“皇帝可以在旨谕上批红了。”太皇太后,对于小皇帝的这个果断的决策,意想之外,非常满意。

吴三桂没有想到,年仅二十四岁,一个风华正茂的顺治皇帝,亲政刚好十年,革旧立新,整肃吏制,推行与民休息政策,逐步建立一个以满族为核心与汉族地主阶级联合的封建专制政权。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为稳定社会,恢复经济、巩固清朝统治作出了很大贡献,初创了清王朝走向强盛、繁荣的新局面。这样一个精力旺盛的青年天子,一下早逝了。从“感恩图报”的这层意思,他对顺治皇帝龙驭上宾,是悲痛的。这样,吴三桂决定进京哭祖,但他又怕新君和朝廷把他留下,弄个“哭庙释兵权”,回不了他经营了十几年、如同第二朝廷的云南藩王府。朝廷是否有此决策?应该说,无论是四大辅臣还是太皇太后,当时都没有这种考虑,因为西南边疆那时还不算安定、巩固,永历和李定国等各种势力还存在,需要吴三桂来对付。可是吴三桂心里没有底,举凡狡诈的人,他常常以狡诈之心来衡量别人的。这样为防意外,他决定带兵北上。

吴三桂的大兵,浩浩荡荡,“人马塞途,居民走匿”。这种情势无论对沿途命官和黎民百姓,都大惑不解,纷纷向朝廷报告。

四大辅臣遵旨,对于已近京畿的吴三桂指示:在城外“搭厂设祭”,吴三桂十分听话,按照朝廷的典章、礼仪,举孝致哀,大哭一场,然后回兵云南。

吴三桂一边走,一边想怎样讨好这个陌生的新君主?

皇帝很快接到兵部奏报:吴三桂回行了。

这是小皇帝第一次运用他的皇权。他的这个卓越表演,向天下臣民显示了他乾纲独断的智慧和勇气。

……后来,他成为一个伟大的君主,在漫长的时空中,他的名字和他所塑造的时代,在五洲四海,放射着不朽的光辉,给中华民族带来荣誉和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