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孔子趣味问答
4968300000091

第91章 教与学的关系——孔子完全了解自己的学生吗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除了其人格的魅力,思想的精邃及知识的渊博外,也与他完美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在汉字中,“教”与“斆”(学)本是同源字,是同一事物紧密相关的两个方面。因此,教师在“教”的同时,就应该顾及到学生“学”的状况,教师不能只顾自己念讲义,而不去看学生“觉悟”了没有。应该说,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方面,孔子是充分体现了教学一体思想的。

他对自己教学对象的学习和接受情况是完全掌握的。例如他整天和颜回讲学,颜回却从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愚人。但孔子知道,颜回“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也知道弟子们的悟性是有差别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当然,学生一旦“觉悟”,孔子也能随时察觉。如子贡“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便高兴地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对于学生的性情禀赋和日常生活,孔子也了如指掌,不管别人问到哪一位弟子,他都能脱口而谈。如季康子向他打听仲由、端木赐、冉求的情况,他不假思索便说“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即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有多才多艺。他还说过“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的话,意即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卤莽,这都表现出孔子对各位弟子习性的深知。

对学生的课外生活,孔子也无不知晓。他不但知道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而且还知道子贡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发了大财,即所谓“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对一些身处逆境的学生孔子更是关怀备至,冉伯牛患了绝症,孔子亲自看望,在窗外握着学生的手说:“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连连叹息。

正因为孔子既教书,又育人,将教与学融为一体,所以不但师生间关系和谐融洽,其教学质量也是很高的,所以“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

我国现代所设立的“孔子学院”是什么性质的机构

孔子学院,是中国为了推广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而设立的教育和文化交流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学院由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管理,总部设在北京,境外的孔子学院都是其分支机构。

孔子学院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而是推广汉语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孔子学院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选择孔子作为汉语教学品牌,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

孔子学院是为了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截至2009年12月,已在88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目标在2012年达到1000所。

孔子学院是在借鉴国外有关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