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天宋武功
4965200000042

第42章 治病

烈日当空之下,空气中的气息有些炽热,有些使人窒息,大水之后烈日无情烘烤大地,使之龟裂。

此刻在阳武县【河南原阳】郊外一处荒山之上,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他一身土布圆领衣袍,看上去十分狼狈不堪,脸上也有些灰尘,他的衣衫下摆已经系在自己的腰上,整个人正弯着腰在山林间东看西看,随意拨弄林子里面的没过膝盖的草丛,而他的背后正背着一个药筐子,右手手中拿着一把特质的小锄头,在山上采药,背篓里面装着满满的草药,他挥挥汗水,停下来喝上一口水,干裂的嘴唇适才被水分给填满了,喝完后他继续往林子中寻去。

腹泻病,他觉得有疑惑,若是普通的腹泻,不至于如此,那些人躺倒在塌败的屋舍之内。

此人名叫刘翰,他是一个郎中,家中世代为医,按照他对症状而看,他怀疑大伙儿是得了瘟疫,瘟疫在这个时代就是绝症,一不小心传染上来就会死人;除了死人,还会传播这种病毒,若是到时候周遭一片都传染上了,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目前而言,这场瘟疫的波及范围不大,所以很少人知道。适才刘翰匆匆采集了一些草药之后就立即下山,前去草庐之中熬药。

山上那间破败草庐之中,屋舍内躺着三个面色发白,浑身无力的百姓。

刘翰起了火就开始熬制草药,一片草药的芳香味道在草庐内散布开去,待草药熬制好后,刘翰蒙着面巾,套上手套并用醋熏蒸一下,然后将此药汤一一端去喂他们。虽然瘟疫十分可怕,但是刘翰有法子,若不是这般,他怎么肯亲自喂病人药,岂不是活腻了。

他简单的用苍术、雄黄等烟熏室内,以消毒防病,他知道这样只能确保不被传染,却不能让那些已经得了重症瘟疫之百姓,解了瘟疫之症状。幸好这几日这三人的病情不重,发现得早。

阳武县不过是个小地方,此地一些百姓老早就逃难了,往开封县州县涌去。

在月余前,显德元年正月,大周国内,在黄河滑州段,灵河、鱼池、酸枣【河南延津西】、阳武【河南原阳】、常乐驿、河阴【河南武陟东南】、六明镇、原武【河南原阳西南】八个口子都发生了洪水决堤一事,随即河水顺着溃堤口子四处蔓延,淹没了庄稼、农村、镇子等,而百姓因河水泛滥,死伤无数,灾后又携家带眷地背井离乡远走他乡。

大周朝廷虽然派了前登州刺史周训等分别塞决河,可是效果却并没有十分明显,灾难还是持续着。

黄河水患三年一小患、五年一大患,地方官只是从表面上解决了黄河决口的口子,如今虽然口子已经堵上,但是受河水侵蚀后的土地,全部变成了盐碱地一般,且泥土堆积甚为厚实,田地中幼苗已经压在底下,淤积的土壤松软,大多为黄土,土地的肥力不够,后来这些庄稼都种不活,这倒还是其次。

重要的是在这些地方有些老百姓出现了开始上吐下泻的状况,当地官吏一查情况不妙,好似是瘟疫。大水之后,瘟疫蔓延,那些百姓喝了不干净的水,全都一个个上吐下泻,然后面皮发白,全身毫无力气。

刘翰路过此地,先去县城找了一些药材,可是他束手无策,无奈一些草药十分名贵,这阳武县县城之上也找不到这样的药物,可是自己的囊中羞涩,怎奈何、怎奈何,如今只好去国都开封去找这样的药材。

那三个百姓已经痊愈,十分感激刘神医的施救,若不是他,他们三人恐怕已成枯骨。

三人问到刘神医去何处,刘翰说去开封,这样这四个人也就一同往开封走去。

路途之上,刘翰四人随着一小部分的饥民队伍,朝着开封城走去,路上刘翰见到队伍之中也出现了几个上吐下泻,浑身无力,面色苍白的症状,心道不好,瘟疫竟让没控制开去,已经在人群之中传播开来,他散尽家财,购买药材,但还是有一些严重的病人死在去开封城的半道之上,刘翰无奈,只是希望能够早日到达开封,找到治理瘟疫的方法和药材。

四月份的时候,刘翰四人随着饥民到达开封城,当时衣衫皱皱巴巴的,浑然如一个几个月不洗澡的人,到达开封城门之时,刘翰恨不得立马赶去京城中的皇宫,求见当今圣上,只不过因为消息闭塞,他尚认为皇帝此刻应该在北方打仗,刘翰后来打听到了皇帝的消息,心中十分惆怅不堪,欲投奔京城中的亲戚朋友。

刘翰四人到达开封第二日,赵德昭闲来无事,从府上出来,随便往街上这么一逛。

当时开封城中戒备森严,先皇驾崩,尚在国丧之中,诸事禁止,而皇帝出征在外,一切可疑之事均被武德司官员监视着。

赵德昭只带了李源昌,一路走来,随便在街上逛着,近来因为赵匡胤出征一事和将来的打算而烦恼,出来不过是散散心,哪知道碰上个宝贝。

街边的人群依旧,赵德昭穿越在人海中。忽然瞥见路边一个人,此人好似看到过,十分眼熟,只不过赵德昭的脑海中记不起来了。

他这一想或许是认识的人,他从来都不会忽视一个细节,自从穿越回来之后,他时刻都警惕这警惕那的,不走以前的路,不走弯路,与人为善。

他通过广味楼和广味集团,算计了一些商人,争夺经济上的利益,只是因为时机不对,一切不好开展。

赵德昭觉得自己没有认错,当下就上前搭讪道:“这位兄台,我好像在哪里见过面?不知如何称呼?”

刘翰今日是一个人出来逛逛的,其他三人此刻正在城外照顾那些百姓,正准备走,被眼前的这个小孩子拉住了手臂,他疑惑道:“小哥儿,我们以前见过么?我怎么没有印象?”

“不知兄台如何称呼?”赵德昭继续追问道。

“怪小孩。”刘翰这么想,也许是自己某个好友之子,他估算年龄,当年应该尚在襁褓,或许如此罢,他今日有事,便道,“小哥儿,我有要事,改日见面了再说。”

赵德昭的步子一下子跨到刘翰面前,他道:“兄台,似乎听口音大哥是山东人?”

“小哥儿,怎知?”刘翰一听,疑惑地抬起头,看着眼前的小孩子,他狐疑道,“我确为山东人,沧州临津【山东宁津】人,家中世代为医。不过我今日有事,我要给病人治病,若是去拜访,来日或许会相见。”

“哦?兄台是大夫?”

刘翰正要走,他就道:“正是,若是下次有个微恙,可是找我刘翰。”

“哦。”赵德昭惊讶道,他已经知道对方是谁了,刘翰。怪不得这么眼熟,此刻他道,“刘大哥,为何你一副落魄的样子,是不是遇上难事了?”

“这个……”刘翰有些抓狂,他身上穿着的衣衫确实有些破旧,有些地方还打了补丁。

“刘大哥若是有困难,小子愿意相助一二。”

“我刘翰从来不吃嗟来之食,小哥儿的好意心领了,若是无事我先走一步,那些百姓还需我看病抓药呢。”

赵德昭道:“刘大哥误会了,我并不是要帮刘大哥,而是你说的那些百姓。”

“哦?”刘翰听了一阵费解,他拱手道,“多谢好意,我还要去抓药呢。”

“佛家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此事无需多言,就这么办了,我陪刘大哥先去药店,大哥在那里列一张清单给我,我吩咐小厮采购,之后大哥把地址告诉我,我亲自送去。”

看见赵德昭盛情难却,刘翰也就一五一十把自己在阳武县遇到感染瘟疫的百姓,然后出手相助散尽身上的财物,后来又随着逃难的百姓来到了开封的事情告诉给了赵德昭,让刘翰惊疑的是,对方虽然年幼,可是与之对话却如同跟一个年长者对话,刘翰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赵德昭忽然间道:“刘大哥,我娘的身子不好,刘大哥会些医术,能不能去看一下我娘的病症,医好我娘的身子。”

“那好吧,病人现在何处?翰愿意前往医治。”刘翰如今手头盘缠不多,若是救治百姓,还需一些金银身外物。

“府上,我们现在就走吧!”随即赵德昭便带着刘翰去了赵府。

回到赵府,赵德昭先让下人们收拾了一间空的西厢房,然后领着刘翰往贺氏的房间跑去。

此刻,贺氏正在后院的花园内赏花,侍弄着花花草草。

开春的时候,百花争艳,花园内都被打扮得像个花的海洋似的,贺氏虽说也是出生在武将家庭,但是哪个女子不爱花,只不过贺氏现在若是凑近了闻花,就会经常打喷嚏,易流泪、流鼻涕、打喷嚏和皮肤发痒,但是自己却浑然不知道。

“娘——”赵德昭唤了一声,满头大汗地跑了过来。

“昭儿,你这孩子,匆匆忙忙的,作甚?”贺氏见到自己的孩子,忽而怪罪道,不知怎的,阿嚏声又来了。

“娘,你看昭儿给你找了个大夫,此刻正在厢房内。”赵德昭不由分说,拉着贺氏往房间走去。

“阿嚏——”贺氏又打了几个喷嚏。

“娘,你怎么老打喷嚏啊?”赵德昭问道。

“这个我也不知,只是最近一碰到花就这样。”

“哦。”赵德昭明白了这是花粉症的原因,然后忽然又想到按摩鼻子的方法,就把这个方法讲给贺氏听。

贺氏听了,“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好古怪的方子。

刘翰见到贺氏拱了拱身子,赵德昭就说这就是神医了。

“赵夫人的病症是?”刘翰问道。

“胸口闷,最近一碰花就喷嚏连连。”

依照病症症状,刘翰仔细观察了贺氏的病症,他皱了皱眉头,苦思良久然后说道:“夫人的病症为肺气热,心气次之,肝气凉,脾气温,肾气寒。主要是出在肺气这边。我这里有个方子可以拿去抓药,可减轻夫人的气疾之症,但是要根治还得靠调养休息。”

贺氏听了点了点头道:“肺气,我近些日子问道花的味道,就咳嗽不停,应该于此有关吧。”

刘翰建议道:“确实,夫人最好离花远些,这对夫人的气疾之病不好。”

赵德昭在一旁听着,这就是传说中的花粉症吧,也是呼吸道的一种疾病。

刘翰随后向贺氏建议道一些饮食上的禁忌,如虚寒体质的人应忌吃生冷的食物,肺肝郁热体质的人应禁食烟酒、辛辣燥热的食物。其次提到了一些养生之法,饮食有节,起居有序。

贺氏在一旁点点头,赵德昭忽然想到自己的娘喜欢花,自己竟然忘了此事,自己太不孝了,于是乎让香儿下去做个口罩,对贺氏说出门时最好戴上口罩,以保持鼻腔的温暖、隔绝外界刺激,这样也能减少花粉对鼻子的刺激。刘翰不愧是神医,能够减轻自己母亲的病症,虽然还不能彻底医治好。

完事后,赵德昭就派李源昌拿着钱财同刘翰,一起去京城采购药材,下午的时候赵德昭厚着脸要求一同去看望那些得了瘟疫的百姓,刘翰不肯,说瘟疫不是一般的症状,非常容易传染,若是一个不小心感染上来,后果就……不是能控制的。

此刻心头,赵德昭想到一些现代社会治理瘟疫的方法,他打算以此为依据,跟刘翰说一下治理瘟疫的策略。

ps.

刘翰(生卒年不详),沧州临津(今山东宁津)人,五代、北宋时期名医。

刘翰出身中医世家,曾做过护****节度使巡官。后进献医书,被周世宗任命为翰林医官、卫尉寺主簿。周亡宋兴,刘翰地位更进一步,历任朝散大夫、鸿胪寺丞、尚药奉御、检校工部员外郎、翰林医官使、检校户部郎中。主持编纂了《开宝本草》。后因给滑州守将刘遇治病误诊,被贬为和州团练副使。数年后复出,重新担任尚药奉御、翰林医官使。

后病亡于家,享年七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