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改变习惯改变一生
4911700000015

第15章 改变说话习惯(3)

不要只求言语上的胜利,而应通过你的行动得到别人的认同,这样才是最大的赢家。前辈的推销战术之所以高明,就在于他深谙“无声胜有声”的真谛,对客户的心理揣摩得十分到位,什么时候保持沉默,什么时候开始行动,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所以,他只用脱衣、擦汗这两个小动作就传达出了一个心理暗示:“这里太热了,是该买空调的时候了。”果然,一举奏效,解决了困扰销售员几个月之久的难题。

无休止地争辩只是徒劳之举。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婉转一些远比直来直去更能令人接受,和和气气也一定比当面锣对面鼓地否定别人更有效。就像林肯说过的:“一个成大事的人,不能处处计较别人,消耗自己的时间去和人家争论。无谓的争论,对自己的性情不但有所损害,且会失去自己的自制力。在尽可能的情形下,不妨对人谦让一点。与其跟一只狗一路走,不如让狗先走一步。如果给狗咬了一口,你即使把这只狗打死,也不能弥合你的伤口。”

现实生活中,总有些虚无缥缈的事情,很难说明白,与其与人争辩不休,不如直接行动,从中引出一番能为人所领会和接受的道理。再以此类推,把这番道理运用于需要说明的论题,将会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从而得到别人的认同。

一场狂风暴雨的唇枪舌剑过后,我们得到的仅是“心乱”,失去的却是“亲密无间”,并且,因此我们还会又多了一个“敌人”。遇到争论、挑衅,应该针对事物的本质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要知道,事实胜于雄辩,你的行动才会为你赢得一切。

因此,有时我们在口头上必须学会承认“我错了”。就像苏格拉底在雅典时一再告诫门徒那样:“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我们试着用这么一种句式:“唔,是这样的!我也有一种想法,不过也许不对,我常常出错,不过希望我被原谅,啊,依我看,这是……”结果,他们在任何的场合下都畅行无阻,因为没有人会反对“你也许不对”的看法。所以,在承认自己错误的同时,我们也早已备下了灭火剂。

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永远是“正确者”,我们也有“错误”的时候。因而,在我们不得不先承认自己是“错”了的时候,我们所说出的话不妨也绕个弯,像苏格拉底的谦虚一样使得他人不再敢妄自称大。

“认错”虽然是一种简单的行为,但却使我们避免争论,赢得了好感,在人海中我们不再孤立。所以,我们要学会说“也许我错了,但是……”

巧妙应变是一把成功的金钥匙

在社交活动中,遇到言行失态和尴尬场面在所难免,但如果处理不当,既损形象,又伤和气。所以,如何避免人际矛盾也是社交中的一门大学问。

失败和成功之间只有一扇门之隔,而巧妙应变的习惯就是打开这扇门的金钥匙。

在一次婚宴上,大家都在争相向新人祝福。

一位女士兴高采烈地挤到了新人面前,于是她马上向新人送上自己的祝福话:“你们走过了恋爱的季节,就步入了婚姻的礼堂。你们现在就好比一对新机器……”其实她本来想说的是“新枝丫”,却说错了,大家愣在那里。这对新人的脸也怔了一下。

这时,那位女士也发觉自己说错了,但她马上镇静了下来,略一思索,不慌不忙地又补充一句:“已经过了磨合期。”此言一出,大家都拍手称赞。

这位女士继而又深情地说道:“新郎新娘,祝愿你们永远沐浴在爱的春风里。”大厅里掌声雷动,一对新人早已笑若桃花了。

生存于关系复杂的社会,与人交往或者沟通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境。虽然因微不足道的小误会或意见分歧而产生摩擦的确是正常的,但倘若能够灵活应变、巧用言语化解岂不更好?

在一次音乐晚会上,有一位嘉宾是钢琴家,于是组委会提议让这位钢琴家为大家展示才艺。

这时,女主持人款款来到了台前,她用美丽的声音讲到:“尊敬的各位来宾,下面我们将欣赏到的是多次获得国际比赛大奖的著名作曲家爱茵先生,用小提琴独奏的几首美妙乐曲。”

听到主持人的讲话,后台的钢琴家一下就着急了,忙给女主持人暗示自己是弹钢琴不是拉小提琴,女主持人一下明白了自己的口误,但她又不慌不忙地说:“女士们、先生们,有点不巧,小提琴家把琴忘在家里了,因此,他决定改为用钢琴弹奏几支钢琴曲。这个机会难得,请大家鼓掌欢迎。”

女主持人刚刚报完,听众席上便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错误的话已经说出口的时候巧妙地将错误话继续下去,最后达到纠错的目的。其高妙之处在于能够不动声色地改变说话的情境,使听者不由自主地转移原先的思路,顺着说者的思路前进,从而避免因口误所造成的尴尬。

有一次在一个小型的联欢会上,观众席上有一个观众问赵本山:“听说你在全国笑星中出场费比较高,一场要一万块,是吗?”

这个问题让人为难:如果作出肯定的回答,一定会给赵本山本人造成很多不便;要是否定,很难有人相信。赵本山说:“您的问题问得很突然。请问你在哪里工作?”

“我在大连一个电器经销公司。”那位观众说。

“你们经营什么产品?”赵本山问。

“录像机、电视机、录音机……”

“一台录像机要多少钱?”

“4000元。”

“那有人给你400元你卖吗?”

“那当然不能卖。价格是根据产品的价值确定的。”

“那就对了。演员的价格是由观众决定的。”

经过这番诱导,赵本山既回避了正面回答问题,又没有答非所问,使得现场气氛非常和谐轻松。如果赵本山拒绝回答,或者一本正经地说“请您不要问收入等隐私问题”,那可能把气氛搞僵,自己还会给观众留下不爽快的印象。

巧妙应对棘手问题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你可以采用类比的方式,借助事实说话等等。万事相通,你也可以多从其他方面吸收营养,为自己的人生道路保驾护航,让棘手的问题不再是你的羁绊。

当然,为了避免说话时错误的出现,在说话时一定不要把话说得太满。把话说得太满不是一种好习惯,这是因为,人说话留有空间,便不会因为“意外”的出现而下不了台,可从容转身。

很多政要在面对记者的询问时,都偏爱用诸如“可能、尽量、或许、研究、考虑、评估、征询各方意见……”这些不是肯定的字眼,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留一点空间好容纳“意外”,否则一下子把事情说死了,结果事与愿违,岂不是很难堪。

有一次,一位处长把一项采购工作交给一位男同事,这项任务有相当大的困难,处长问他:“有没有问题?”他拍着胸脯回答说:“没问题,包君满意!”过了三天,没有任何动静。处长问他进度如何,他才老实说:“不如想象中那么简单!”虽然处长同意他继续努力,但对他的“拍胸脯”已有些反感。

这都是把话说得太绝而对自己造成窘迫的例子。

为了避免如上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一些不必要、不可能或不便于把话说得太实、太死的时候,利用“模糊”语言让你的表意更有“弹性”。在做事时,别人对你委托的事可以答应,但不要“保证”,应“我尽量”、“我试试看”,上级交办的事当然要接受,但不要说“保证没问题”,而应代以“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

华而不实能给人生动的印象,但决不会长久;心地诚善虽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信任感到诚善之中就越来越强。做事说话不诚恳,别人就会认为你滑头滑脑,就不敢跟你一起作出任何重大决断。这样你就什么事也无法进行,当然也就谈不到创建任何大事业了,到头来也必将一事无成。

“诚信”原则,诚而善是基础,但办事还须灵活,说上几句逗趣的话,大家哈哈一笑,事情办通了,任务也完了,这就是办事效率,也是交际的目的。

在不利的环境下,要勇敢地说“不”

在不利的环境下说“不”,是对自我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真诚,所以只有懂得尊重自己的人,别人才会懂得如何尊重我们,不要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

中国有句古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面子”在我们传统观念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因此,人总是面对别人的要求时不敢轻易拒绝,以至于落到了被埋怨的地步,既出了力也没有功劳。

但是,如果你看过下面这个故事,也许你会有一些感触:

有一位善良的富翁,盖了一栋大房子,他特别要求建筑的师傅把四周的房檐建得加倍的长,这样便能使贫苦无家的人在下面暂时躲避风雪。

房子建成了,果然有许多穷人聚集檐下,他们甚至摆摊子做起买卖,并生火煮饭。有些不悦的家人,也常与在檐下的人争吵。嘈杂的人声与油烟使富翁不堪其扰。在冬天里,还有一个老人在檐下冻死了,大家都骂富翁不仁。

夏天,一场飓风刮过,别人的房子都没事,富翁的房子却因为屋檐特别长,居然被掀了顶。村人们都说这是恶有恶报。

重修屋顶时,富翁要求只建小小的房檐,因为他明白施人余荫总让受施者有仰人鼻息的自卑感,结果由自卑变成了敌对。

富翁把钱捐给慈善机构,并盖了一间小房子,所能荫庇的范围远比以前的房檐小,但是四面有墙,是栋正式的屋子。许多无家可归的人,都在其中获得暂时的庇护。

没有几年,富翁成了最受欢迎的人。他死后,人们因继续受到他的恩泽而纪念他。

实际工作中,我们也会经常碰到这样一些事情。我们私底下帮忙的事情,只能偶尔为之,而且要让对方清楚你是卖他一个人情,不能养大他的胃口,该拒绝时还要明白地说“不”。我们应该展现我们最真实的自己,不必戴着面具来生活,对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可以潇洒地说一声“不”。如果只是一味地要面子,那么到头来只能是自酿苦果。

人生就是在不断地拒绝之中度过的,就像事物经过否定之后而产生螺旋上升一样。我们在工作中帮助同事,有助于提高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但是,在帮助同事的过程中也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千万不要因为采取的方法不当,而惹来别人的抱怨。

但是,采取拒绝也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和相应的技巧,否则就容易造成对对方的伤害,容易引发怨恨和不满,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甚至还会引起各种难解的纠纷,让自己陷入非常被动的麻烦境地中。

不管怎么说,满怀希望去请求别人,却遭受无情的拒绝,的确会令人十分难堪。即使不至于闹到很严重的地步,因为拒绝而引起的疙瘩也将使对方不愉快而长时间耿耿于怀,不能忘记。

因此,在拒绝时,我们不妨采取以下几个策略:——拒绝的话不要直接脱口而出。拒绝他人的时候,应该摈弃直言直语的习惯。因为直言直语的习惯往

往会令被拒绝的人感到没有面子,下不了台,伤和气。这就需要采用一些巧妙委婉的拒绝方式,既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又将对方失望与不快的情绪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不影响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身体姿态,或者非直接的语言把自己拒绝的意图传递给对方;还有,我们也可以采用转换话题的方式,当对方提出某事的请求时,你却有意识的回避,可以把话题引到其他事情上。这样既不使对方感到难堪,又可逐步减弱对方的企求心理,达到婉转谢绝的目的。

所以,只要我们的拒绝讲究艺术,那么我们的拒绝就既不会让自己过意不去,也不会令对方感到尴尬。

——采用“先肯定,后否定”的方法。当对方对你发出请求时,一开口就说“不行”往往会伤了两人的交情,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就是先表示理解和同情,然后再据实陈述无法接受的理由,以获得对方的理解,使其自动放弃请求。

——避免“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中国讲究礼尚往来,而且这种互惠定律,似乎已经成了人类行为的不成文的规则。在工作和生活中,有的人对他人十分热情,见面总是哥长姐短,有事没事总喜欢拉近乎,要么就是一起吃饭,当然一般是他来付账。但是,交往时间久了,便见了这个人的真实目的,要你给他办点“小事”。你一直欠着这个情,而你又觉得不太好办,但你却很难拒绝。俗话说:“受人一饭,听人使唤。”可见,为了保持一定的自由,你最好不要欠人情债。

——明白干脆地说出“不”字。

在有些情况下,明显不能办到的事,就要明白干脆地说出“不”字,当然你的态度要温和婉转。如果模棱两可的说,会使对方怀有希望,引发误解。俗话说:“长痛不如短痛,晚断不如早断。”要拒绝,就要一次性地让对方死心,否则只会害人害己,贻害无穷。

——把说“不”形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