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百科知识博览
4906500000020

第20章 列国的崛起(2)

恺撒上任后,批准了庞培在东方推行的全部政策,并实行土地法,分配给庞培老兵和子女土地。另外,恺撒还减免了亚洲地区1/3的税金,笼络以克苏拉为代表的骑士包税商。但恺撒也很清楚,要想真正在力量上超过庞培和克苏拉,就必须建立军事上的权势。于是,恺撒把尚未被完全征服的高卢地区作为他掌握兵权和登上更高权位的最好阶梯。

公元前58年,恺撒经过三年时间的征战,征服了大半个高卢。公元前55年,他率军渡过莱茵河侵入日耳曼(德意志)。之后,他还曾两次渡过英吉利海峡,入侵不列颠。恺撤的威望在罗马人的心目中日益高涨,使得庞培和克苏拉坐立不安。任叙利亚总督的克苏拉迫切地需要建立更大的战功,但在攻打英勇善战的安息人时战败被杀。后来,凯撒又打败了反对自己的庞培,成为真正集军事、行政、司法、宗教大权于一身的独裁者。

恺撒的独裁统治,使得一部分固守罗马共和传统的元老派贵族们感动不满和仇视,他们秘密串联起来,决定谋杀恺撒。公元前44年3月15日,恺撒只身一人到元老院开会。虽然有人已经事先警告过他有人要暗杀他,但他仍然没有带卫队,他认为那是胆小鬼干的事。当他从容地坐在座位上时,一个刺客假装请求他答应某件事情,上前抓住了他的紫袍,拿出匕首向恺撒刺去。所有的合谋者一拥而上,凯撒被刺身亡。

恺撒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同时还是一个有名的作家。他留下的《高卢战记》和《内战记》详细地记述了他亲自经历的战争经过。这两部书文笔朴实简练,行文巧妙,不仅具有重要价值的史料,也是初学拉丁文者的范本。

屋大维开创元首制

西方有句谚语:“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事实的确如此。历史上被称为是“永恒之城”的罗马城,当然不可能是在一日之间建成的,而雄踞古代西方世界的罗马帝国之强盛,更不可能是一朝一夕之功。罗马从意大利中部台伯河畔的一个弹丸之地,最后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世界帝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综观古代罗马历史的发展,它大概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王政时代,时间是从传说中的罗马建城开始,到公元前509年,这也是罗马从原始氏族社会向国家过渡的时期。这里的“王”实际上是部落首领,相当于我国古代的尧、舜、禹,由选举产生,起初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国王。

传统认为,罗马的王政时代共经历了7个王,分别是罗慕路斯、努玛·庞皮留、图鲁·霍斯梯留、安库·马尔修、老塔克文、塞维·图里乌、小塔克文,其中后面的三个王都是伊达拉里亚人。

据说,罗马王政时代的最后国王小塔克文统治异常残暴,引起了人民的不满,结果被驱逐。之后,罗马人为了防止再次出现像小塔克文那样戕害人民的国王,决定从此不再设立国王,而是每年选举出两名执政官来治理国家。罗马因此而进入了-个新的历史时期,即共和国时期。

第二阶段:共和国时期,时间从公元前509年至前30年。在这一时期内,罗马人内部通过平民与贵族之间的斗争,形成了被古代史学家誉为“世界上最好的政体”的政治制度。外部则通过维没战争(对伊达拉里亚人的战争)、萨莫奈战争、皮鲁士战争等一系列战争,先统一了除北部波河流域以外的整个意大利半岛;再通过布匿战争、马其顿战争、叙利亚战争以及在西班牙的用兵等-系列军事行动,逐一征服了迦太基、马其顿、希腊半岛和西班牙的大部分地区。此时的叙利亚虽然还没有完全被兼并,但实际上已沦为罗马的附庸。原先强国林立的东部地中海世界,现在就只剩下了一个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埃及了。作为世界霸国的罗马,其大致轮廓至此已初步形成。

罗马大规模进行对外扩张,引起了社会内部的巨大变化,尤其是造就出了一些手握重兵的军事巨头。他们先是相互勾结,实行联合独裁;接下来便为个人的独尊而倾力厮杀,结果就产生了庞培、克拉苏、恺撒的“前三头同盟”,以及庞培与恺撒的角逐争雄;有了安东尼、雷必达、屋大维的“后三头同盟”,和安东尼与屋大维的最后较量。

正是在这些巨头们的相互搏杀中,罗马共和国走向了自己的尽头。

第三阶段:罗马帝国时代,时间从公元前30年起,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为上。屋大维战胜了安东尼,确立了自己在罗马世界的独尊地位后,并不称孤道寡,以“帝王”自居,而是声称恢复了“共和国”,他个人不过是共和国的“第一公民”,即“元首”。

这期间,原来的共和体制的确全部保留了下来,但这只是表面文章,因为实际大权完全为屋大维个人所控制。因此,所谓的元首政治,也不过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统治而已,屋大维实际正式确立了罗马帝国。

屋大维是恺撒的外甥,又被恺撒收养为养子,指定他为继承人,并决定将3/4的遗产传给他。恺撒被杀时,罗马的执政官是安东尼,他是恺撒的心腹大将,自命为恺撒的继承人。当屋大维从国外赶回罗马时,安东尼以蔑视的态度对待屋大维。对此,屋大维觉得自己只有凭借实力和智慧与安东尼争夺权力了。

恺撒死后,罗马城里拥护恺撒的人和元老院贵族们都想借恺撒的死巩固自己的势力,屋大维决定参加这场较量。他的母亲和朋友们都为他担心,因此此时他还只是一个19岁的大孩子,怎么能跟那些政治老手们较量呢?但屋大维充满了自信,因为他懂得怎样在各派政治势力之间周旋。在这些方面,他甚至超过了恺撒。

他的出现首先得到恺撒老兵和普通民众的欢迎,这也是他意料之中的。他说过,他所拥有的安全盾牌和锐利的武器,就是他养父恺撒的名字。由于这个名字,全意大利都有成群结队的公民和士兵都向他聚拢。他们把屋大维看成是继承恺撒事业,跟贵族做斗争的新的领袖。后来,屋大维正是靠着这些人的支持,很快建立起自己的军队。

屋大维对元老院“祖国之父”的西塞罗大献殷勤,称他为“父亲”,谦逊地向他请求忠告,竟迷惑了这位元老院的最高首领。他宣布屋大维为“保卫祖国的战士”,支持他招募军队。

公元前43年,当安东尼出兵在外时,屋大维率兵进入罗马,威逼元老院任命他为执政官。元老院的人正想利用屋大维控制安东尼,于是屋大维与安东尼势均力敌了。

当时有一位实权派的人物叫雷必达,曾是恺撒的骑兵长官,罗马西部很多省的人投靠了他。屋大维、安东尼、雷必达三人都有不少的权力,但谁也不能单独建立独裁政权。

为了互相牵制和利用,三人于公元前43年结成了“后三头”的政治结盟,共同执政。三人商定,在五年内,由三人集体享有无限权力,并三分行省:安东尼占据高卢,屋大维控制阿非利加,撒丁尼亚和西西里,雷必达拥有西班牙。随后,三人联合起来向罗马进军,迫使公民大会批准了这一决议。

“后三头”大权在握后,便对罗马实行恐怖统治,对贵族派实行公敌宣告(在公敌的名单上有杀害恺撒的凶手,也有三巨头的私人仇敌,其中第一名是西塞罗),大肆搜杀,把没收的财产和土地分给士兵,并奖励政敌家内的奴隶告发。在白色恐怖中,有300个元老,2000名骑士遭到处决。他们中间头一个丧命的就是西塞罗。这个坚定的共和派分子,罗马最出色的雄辩家,一生倾其全力维护共和制,最终成了这个制度的殉葬品。

由于西塞罗与安东尼结怨最深,所以西塞罗死后,安东尼高兴极了。他把西塞罗的头和手割下来挂在公民大会讲台的前面--这里是西塞罗生前经常发表演说的地方。

公元前42年,“后三头”结盟消灭了他们共同的敌人元老院贵族后,三巨头之间展开了争斗,屋大维逐渐剥夺了雷必达的军权。三巨头变成了屋大维和安东尼两巨头并立的局面。

此后,安东尼出任罗马东部行省总督。到了埃及,他被美艳绝伦的埃及女王所征服,俩人相爱,并生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安东尼为了讨女王的欢心,奉女王为“众王之王”,把他管辖下的东方行省赠与女王的孩子们。

安东尼这种破坏罗马领土完整的行为激起了罗马人强烈不满。屋大维见时机已到,便发动政变,带领大批武装随从来到元老院,驱逐了400名拥护安东尼的元老,还违反古代习俗,迫使供奉神庙的贞女交出安东尼的遗嘱。原来,安东尼的遗嘱中说,要把自己安葬在亚历山大城,并批准了对埃及女王的赠与。当屋大维公布这一遗嘱时,民愤极大,公民大会宣布剥夺安东尼的权力,并向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宣战。

屋大维终于找到一个代表人民的机会向安东尼宣战了。公元前31年9月,罗马讨伐军的舰队和安东尼、埃及女王的舰队在希腊西北部的海面会战,双方势均力敌,战斗不分胜负。但是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女王却忽然退出了战斗,逃回埃及。安东尼无心再战,也弃军跟随到埃及,屋大维几乎不战而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第二年夏天,屋大维进军埃及,安东尼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提出要与屋大维决斗,屋大维拒绝了。安东尼无可奈何,遂伏剑自杀,埃及女王也在王宫里自杀了。她死后,地中海最后一个东方国家也并入了罗马的版图。罗马自扩张以来,领土达到了极限。

当屋大维回到罗马时,他已经成为同恺撒一样伟大的人物了,长期陷于内战和分裂的罗马又重新统一起来了。从屋大维开始,罗马维持了200多年的和平局面。

屋大维机智谨慎,惟恐重陷恺撒的覆辙,尽量把自己的政权用合法的外衣掩盖起来,因而在国家制度上还保留着共和的外壳。但同时,他又假装俯就元老院和人民的要求,接受了与共和制完全相违背的权力。他不仅接受了奥古斯都这一神圣庄严的封号,还把自己所创立的国家制度称为元首制,自己称元首,即国家第一人、第一公民。元首这一词,从此也就在世界上通用,当时的屋大维年仅3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