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烽火连天最三国
4654800000009

第9章 继续追击

曹操把战胜长社黄巾军的消息带回了洛阳,灵帝大喜,立即大笔一挥,对这次立有战功的三个人给与了封赏。皇甫嵩被封为都乡侯,朱俊被封为西乡侯,而曹操本人,也由原来临时委任的骑都尉,荣升为济南国相(地方郡名,辖下有十多个县)。

汉灵帝:只要你们给我好好表现,升官发财不是问题!

曹操脱掉戎装走马上任去了,虽然心不甘,情不愿,但是没办法。皇帝之命不可不听,暂且休息休息也是好事。他不知道,也许他这一生,真正轻松而愉快的时光,只有这最后的几年了。

而远在前线的皇甫嵩,朱俊二人,还将继续他们的征战生涯,直到彻底消灭黄巾军为止!

孙子兵法说:“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但此刻的皇甫嵩,朱俊部显然没有这个觉悟,既然给皇帝干活,那就要好好表现,而且对于皇甫嵩其人而言,除非抓不到战机,一旦抓到了,不把敌人干到山穷水尽不算完。

最为恐怖的是,他还具备这个能力。

皇甫嵩,去吧,作为汉灵帝时期最杰出的将领,你将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最后一位真心实意为了汉朝江山拼命,且忠心的大将。

将长社附近的波才部主力军吃掉之后,皇甫嵩当机立断,与朱俊部追击波才,此刻的波才犹如丧家之犬一样,没有任何斗志,很快,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波才余部即被二人击败。

波才:天意。呃。

对于此人的结局,史书中没有交代,但可以肯定的是,此人成为了全国甲级通缉犯。

击败波才后,汉军继续进军,又在西华(河南省东部),击败黄巾军将领彭脱部,彭脱部溃散,这次战役之后,豫州范围内的黄巾义军基本被剿灭,而那些被汉军击溃了的逃兵,大量的涌入到了宛城(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宛城,将成为继长社之战的第二处主战场。

想想豫州波才部最初的节节胜利,到后来围城,又到最后的被火烧,仅仅只用了10几天的时间。而后,元气大伤的波才部并没有得到喘息的机会,被官军追着屁股打,直到彻底失去了翻盘的机会,输得血本无归,关于他本人的这场战斗才告结束。

一将无能,害死千军啊。

面对着近在咫尺的宛城,汉军个个摩拳擦掌,准备跃跃欲试,他们相信,只要一战,一定可以将宛城内的叛军消灭,但他们不知道的情况是,此刻宛城内部已有了将近10万的叛军,加上不断朝那里汇聚的各路溃散的士兵,人数还在不断上升之中!

小小的宛城,哪来的这么多人?

记得前一节说过,曹操奉命来救皇甫嵩,朱俊二人。其实那个时候,汉灵帝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弃卒保帅,权衡利弊而已。早在汉军被围长社的时候,南阳郡(荆州,河南省西南部,治所在宛城)已经发生战斗,184年3月,黄巾军将领张曼城在荆州举事,诛杀南阳郡守褚贡,屯兵宛城。一时荆州震动,洛阳随时处于危险之中!

然而张曼城似乎并没有要入寇洛阳的野心,也没有攻取荆州的计划,自3月到6月,近100天的时间,他做得只有一件事,呆着。

至于他为啥要这么办,不知道,也许只是想过一把当郡守的瘾吧!毕竟在这里,自己就是土皇帝!

对于曾经树皮都没得吃的起义军将领而言,不让他贪图享受似乎有点说不过去。然而自古以来,所有最终能够安心享受胜利成果的人,都有一个最基本,也是最简答的条件,那就是--放眼天下,已经没有对手。

张曼城,还不懂这些。在狼虫虎豹横行于世的情况下,没有人能够安安稳稳的置身事外!

很快,南阳新任太守秦颉走马上任,6月就将张曼城斩杀,且击败了他的部队。

张曼城死了,黄巾军还没有投降的打算,反正人多,死一个将领不算事,再推举一个上来也就是了。于是,新任黄巾军大将赵弘走马上任。

从后来这位的战斗水平来看,可以反推出来,当初这位大哥是怎么被推举上来当首领的。战果暂且不提,反正人是有了,萧规曹随,该干嘛干嘛,这位大哥吸取了前辈张曼城的经验教训,开始坚守城池,拒不出战,秦颉也是干瞪眼没办法。

就这样,宛城成为了豫州黄巾败军的庇护所!

即使没有准确的情报,攻克宛城也是势在必行!

就在皇甫嵩,朱俊准备继续扩大战果的时候,朝廷来了一个命令,意思很简单,命令皇甫嵩立即带领军队北上冀州!

呃。这是怎么回事?别急,咱们的皇甫嵩,朱俊两位大哥在颍川一带打了大胜仗,那位只带了2000基数士兵的卢植卢老先生,咱们最近没有关注,现在让我们先去看看卢植老先生在冀州那边的情况如何吧。

一个月前,184年5月

要说卢植老先生还真不是盖的(不愧为刘备,公孙瓒的老师,有实力),在出兵之前,咱们采访过他,当时他对自己军队的实际人数讳莫如深,显得非常神秘。但是巧妇难做无米之炊,你再掩饰,家底有多少,大家用手指头算也算的出来。和尚头顶的虱子--明摆着的事,想瞒也瞒不住。

不知道他得到了哪路天兵的帮助,自到了冀州和张角相遇之后,连战连胜,最后把张角打的龟缩到了广宗(河北省南部黑龙港流域)城内,天公将军当上了缩头将军,龟缩在城中不敢露头了。

卢植也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他建筑拦挡、挖掘壕沟,制造云梯,大肆修建防御工事和攻城器械。可但是,在这个节骨眼上,灵帝派左丰视察军情。(顺便监视卢植,有什么风吹草动,不对劲的地方立即报告皇帝),当时有明白事儿的部下劝卢植贿赂左丰,但卢植不肯(瞧不起宦官),左丰便向灵帝诬告卢植作战不力,且有养敌自重的倾向云云。灵帝大怒,一封召书把他囚回了洛阳。

回到洛阳的卢植险些被灵帝以消极怠工的理由处死,鉴于大臣们的阻挠,这才降为死缓,后来皇甫嵩上表为他证明清白,这才官复原职。

5年之后,董卓在洛阳举行私人宴会,邀请了文武百官,现场发表废立皇帝的事。当时没有人敢出声反对,唯有卢植义正严词,据理力争,和董卓针尖对麦芒,丝毫不退让一步。

恼羞成怒的董卓要亲手杀他,被议郎彭伯解劝,这才作罢。而后罢官,卢植失望的离开了洛阳,在上谷隐居了起来,死于192年。

对于这位一心报效朝廷的士大夫,必须要赞一个。打仗不为了升官发财,不为了自己的仕途,而弯腰献媚于小人,不改变自己的原则,不背弃自己的理想,怀着一颗正直与忠诚的心,直到他的死去,他不曾对不起汉帝国和他自己。也许他不会见风使舵,也不懂所谓的处世原则,圆滑之道等等,但我觉得:迂腐,只是坚守了另一种信仰而已,而关于信仰,从来都是自由的,只要不是面向黑暗,就不需要别人来认可。

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卢植,你是个男人,只是不够完美。

安心的去吧,你曾经的一个徒弟,在日后的岁月里将大放光彩,直到他创立了一个政权,并最终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展的人,有了这样的一个徒弟,你应安息了。

卢植被调回洛阳了,而广宗那边的战争并没有结束,接替卢植的是一个匹夫,一个声名狼藉的匹夫,当然,现在他还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5年之后,他将给东汉王朝的屁股踢上最后一脚。

他的大名叫做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