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李劼人研究:2011
4633600000023

第23章 张力与遮蔽之间——谈《死水微澜》的语言问题

谢应光

摘 要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有四川方言、袍哥行话和晚清官话三个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形成的语言对立和冲突,尤其是四川方言和袍哥行话,对于今天的接受者而言,一方面形成张力,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力,另一方面则造成遮蔽,覆盖了作品的部分内涵和审美趣味,降低了传播效力。要提高《死水微澜》的影响力,运用现代媒体语言的再度创作可能是一条可以期待的途径。

关键词 《死水微澜》  语言 张力 遮蔽 影响力

对李劼人的评价,有郭沫若“中国的左拉”和“小说的近代中国《华阳国志》”,以及香港著名学者曹聚仁“当代还没有比他更成功的作家”的说法,但比起今天公认的李劼人为中国现代的小说大家,这样一点评论似乎太轻微了。事实上,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李劼人要么没有地位,要么一笔带过微乎其微。相反,在日本,李劼人的介绍和研究倒是非常火爆。20世纪80年代以后,李劼人的研究情况当然有所改观,但不能说令人满意。这当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李劼人的小说,看过的都说好,但影响又和他作品的质量不成正比。为什么?解释这种现象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说社会史决定文学史,文学表现是否与社会中心挂钩,很大程度上决定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的位置。日本的李劼人研究专家竹内实说,“李劼人这个名字,直到今天(笔者:指1960年代),一切新中国成立后编著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不论王瑶、丁易或刘绶松都没有提到过。我认为原因之一,是由于这些文学史,主要是结合着社会的动态这点来定作品和作家的位置。李劼人登上文坛的1936年,正是‘国防文学’的论争激烈地进行着,作家正明显地区分为进步与反动的时期。一看这作品,只不过朴素地描写着清朝末年的风俗世态,随着不久爆发的战争,既成文学被冲走了,这作品才终于没有受到重视的评价。”另一种说法同样出自竹内实,认为文学也是有圈子的,你离开了文学的中心圈子,所以,你也容易被人忘掉。还有一种说法是李劼人研究学会副秘书长张义奇先生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家的“历史观缺陷”是导致李劼人被忽略的主要原因。因为李劼人“一直‘蜗居’于巴山蜀水之间,既不是作家群中的京派,又不是海派;既非‘左联’成员,又非延安派,又不是共产党员”。所以难以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视野。

反复看了李劼人的小说《死水微澜》以及由这部作品改编的多种版本的电视剧和电影,我想从语言的角度来解释一下上面提到的种种现象。在上面提到的解释观点里,主要是从社会、历史和政治的视野来解释“李劼人现象”的,多属于文学史和文学研究范畴。这些见解高屋建瓴,固然重要,但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衡量作家作品影响力的主要标准,即这个作家作品在社会大众中的影响力有多大,这个因素也不可忽视。对于中国现代作家,许多普通人都知道巴金,但未必知道李劼人。是不是巴金的小说比李劼人的好?不一定。这之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对大众而言,文学作品的传播对他们的刺激是客观的,这种刺激越是直接、越是有效,那么这个作家作品的影响力在社会上也就越大。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作为交流工具尤其重要。从这个比较狭小的角度来说,我认为李劼人小说大量的四川方言、袍哥行话,是影响李劼人为中国大众普遍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死水微澜》为例。这部小说,从语言角度来看,至少有三种话语系统相互交织在一起。一是20世纪初的四川方言,大多数至今还在沿用;二是四川的袍哥行话,今天大多已经绝迹;三是当时的官话,即政府和知识分子使用的那些半文半白的口语和书面语。从理论上看,三种话语系统纠缠在一起,可以形成丰富的话语网络,使文学语言更有弹性,更有表现力。不同人物,由于所处地位,人生经历,生活圈子,文化水平不同,在小说中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话语表达,并进而形成一套自己的可以自圆其说的话语系统。这个系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但为了交流,也有一部分需要融入公共话语系统之中。《死水微澜》中,四川方言和袍哥行话的运用非常纯熟,所以,像蔡大嫂、罗歪嘴、顾天成等人物的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他们使用各自的话语系统交流,相互碰撞,撞出了最耀眼的火花。不同的话语系统,起着相互补充的作用,使得小说的话语世界丰富多彩。语言理论从诗学里引入了一个张力的概念,一种话语是不是有表现力,主要要看它是否有张力。从语言本身说,张力是指语言符号的内涵与外延相生相克、相反相成、虚实相济的一种结构。从语言系统来看,不同话语子系统之间正好也可以构成相生相克、相反相成、虚实相济的语言张力。《死水微澜》运用了三种不同的话语子系统,它们既有相同的也有各自独特的使用背景,有相互的接纳,也有尖锐的对立。平民、教民、袍哥、官家,就是在这种接纳和对立中形成了话语的喧哗,激起了语言的狂欢,也就激发了话语之间的冲突,激活了语言的生命活力。

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死水微澜》的四川方言和袍哥行话是四川地区特有的语言,就交流传播而言,又构成了一种障碍。四川方言和袍哥行话中有许多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含有丰富的韵味,但如果不懂四川方言和袍哥行话,一些美妙的词汇,对外行来说只会感觉到莫名其妙。这就是因为语言的障碍,使文学之美被遮蔽,进而极大地影响了对大众的传播。所以,多种话语系统在一部小说中同时使用,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利弊皆有。我认为,《死水微澜》在大众中影响力受到制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四川方言和袍哥行话对作品本身美的趣味的遮蔽,极大地减弱了它的传播效力。下面,我们从作品中截取一些词汇,通过四川方言、袍哥行话和今天普通话的对比,来看看这种遮蔽情况可能有多么严重。

四川方言 普通话

脑壳 脑袋

生书 新书

遭纠得生疼 被掐得很痛

睡饱 睡够

争点儿 差点儿

啥子 什么

淘神 费劲

苏气 洋气

伸抖 出众

摆龙门阵 讲故事

做活路 干活

女娃子 女孩

估倒 强迫

好凶 好厉害

耍 玩

谅实老子 欺侮我

眼风 眼色

顽家(顽货、耍家) 妓女

笑泥了 笑嘻了

硬铮 硬气

飞疼 很痛

闹煞果 结果

被人提了萝卜缨儿 被人愚弄

盘川 路费

精灵 聪明

丧德 丢人

狗 吝啬

车过来车过去 转过来转过去

抛文 显摆

歪 凶狠

默道 以为

捡魌头 占便宜

巴适 舒服

老子 我

端公 巫师

好生耍耍 痛快玩玩

萧萧闲闲 轻轻松松

骇 吓

让我们再看看袍哥行话与普通话的对比。

袍哥行话 普通话

打流跑滩 四处漂流

舵把子 一把手

白头帖子 匿名帖子

搭手 帮助

龟婆 老鸨

对识 介绍

大爷 袍哥

栽了 输了

通皮 认识袍哥中人

乘火 负责任

撒豪 逞凶

汤毛子 设计圈套

棒客 强盗

烊和 浪费

识相的 懂事的

收刀检卦 自我约束

莫放黄腔 别说空话

黄的 门外汉

装莽吃象 假装糊涂

水涨了 情况紧急

吃通 吃得开

戳到锅铲上 碰上硬东西

哥子 兄弟

吃相饭 吃软饭

从以上截取的部分词汇可以看出,四川方言和袍哥行话,如果不用普通话注明,就是今天四川的本地人,也未必能够十分明了其中的含义。这还是从字面上说。如果把这些词汇放到作品里,放到一定的语境中,其意蕴将更加纠缠复杂。所以,作品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的制约。当然,作品的好坏,主要看艺术水平的高低,但语言的恰当运用和有效传播对作品的艺术表现和批评接受也是有直接影响的。现代社会,现代的传播工具和手段日益先进,像《死水微澜》这样在语言上非常特殊的作品,如果能够通过其他的传播方法对纸质文本进行再阐释和间接传播,李劼人及其作品的影响可能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