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墙见证录(一)
4206400000016

第16章 向西藏进军(3)

8日,樊近真临产,正赶上狂风大作,她和助产士在老乡的土楼里忙乎着,窗户也被风掀掉,小通讯员急着用被子上去堵,狼狈不堪……孩子生下之后,张国华的信也到了。樊近真拆开看了几页,就把信撕了扔在地上。助产士拾起信读了几句,便抹起眼泪,不解地问:“信写得这么感动人,我看了直掉泪,你怎么把它撕了?”

樊近真仰在床上,一句话也不说,把被子拉上来蒙住脸。她能说什么?张国华讲的道理她都懂,可是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妻子,所有的道理都会变成委屈,变成咽进肚里的苦水……5天之后,她带上新生的“小康”,坐上吉普车,走了几天,回到成都,把孩子交给妹妹,20天后,又去赶进藏的部队去了……

张国华是5月5日从康藏前线赶赴北京的。1936年他曾到过北平。那时他在河东岛支队失败后,曾奔走于太原、北平、天津和西安之间,是个东躲西藏的角色。可如今却是人民政府的一名代表。

在谈判余暇,他不无激动地写道:“16年前,曾为寻找组织,在北平逗留了40多天,当时的北平是剥削阶级的统治者统治着,像我这种革命分子,当然被看成黑人,随时都有人身被投入监牢的危险,生命被宰割的可能……今天北京成了人民的首都,为人民革命奋斗的共产党员,自然就变成了红人……”

5月23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勤政殿听取《协议》签订情况后,把目光转向张国华,按他平常的习惯,和一个不熟悉的人交谈时总要先问一问籍贯、经历,当得知张国华是江西人,曾在袁文才、王佐的部队工作过3个月左右,眼神格外明亮起来。(在以后的多次接见中毛泽东有时开玩笑地叫他“井冈山”)因为那曾是两支充满神秘色彩的绿林军,是毛泽东本人在秋收起义后与他们结缘并把他们改造成新军的。“袁文才、王佐都是对革命有贡献的同志,王佐是不应该杀掉的。”毛泽东没有时间去回忆那段历史,他需要更多地面对现实,“进藏部队的情况怎样?”

张国华概括地讲了几句:“大部分同志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每个战士负重七八十斤,有的党员和班长负重90斤,连续10多天以每日100公里的速度急行军。断粮了就忍着饥饿坚持……当然也有少数同志嫌进藏苦,把进藏看成是‘进葬’……”有些话他不好学……毛泽东也能感觉得到在全国胜利之时奔赴艰难容易出现的思想问题,深深地吸了口烟,用夹着烟头的手指朝张国华点了点:“你告诉他们,进藏对个人来说,一点好处也没有。但你是共产党员,党要你去,你去不去?”

毛泽东看着将军们,见他们记下了自己说的几点,表情由严肃慢慢转为微笑,请他们谈谈困难。张国华强调筑路的重要,毛泽东点点头:“要筑路与生产并重。”毛泽东要求部队很快进军西藏,为全部实行《十七条协议》而努力。

当毛泽东说完“你们在西藏考虑任何问题,首先要想到民族和宗教这两件事,一切工作必须慎重稳进”时,将军们知道该时接见结束了,纷纷站了起来。

第二天下午4时,毛泽东又接见全体西藏代表,情绪盎然:“我们共产党为了帮助你们发展西藏的文化经济事业,不是为了当官,不是去办坏事,如果汉族干部欺负你们,”毛泽东拍了拍自己宽厚的胸膛:“你们来找我毛泽东好了!”

众人笑了起来。毛泽东意犹未尽:“好哇,今天办了一件大事,这是一个胜利,但只是第一步,下一步要实现协议的这十七条具体内容,还要靠我们共同努力呀!”

当年的达赖喇嘛还很客气

1951年10月,张国华带着军直及一五四团到达拉萨时,依然是黑云压城城欲催的架势。到处都是谣言,说“解放军来了,大喇嘛杀死,小喇嘛丢到河里淹死”,“布达拉宫铜佛流泪了”。站在高楼台上的反动分子朝欢迎人群和入城队伍投石子、吐口水,咒骂开道的腰鼓队是“魔鬼”。噶厦(西藏地方政府)把张国华的部队全部安排在拉萨河北岸沙滩上,张国华、谭冠三等军领导住在宇妥院内。藏军在张国华部队周围三面安设军营,暗暗地将十八军主力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张国华对此哂笑一下,只是命令部队做好战斗准备,抓紧时间休息。他自己去找噶厦的实际执政者藏王鲁康娃、洛桑扎西,要他们卖粮食给解放军。鲁康娃鼻子一哼,扭过身去说:“过去满清有个入藏大臣也姓张(指张荫堂),只在拉萨设了一个衙门,没有带什么兵,你何必带这么多军队!”

张国华淡淡一笑:“天下姓张的人多,可姓张跟姓张的不一样。我们是来执行十七条的,希望你能配合,首先解决粮食问题。”

鲁康娃捻动着佛珠,讥笑道:“打败仗虽然难受,饿肚子比打败仗更难受吧?”

张国华和谭冠三交换了一下目光,问:“你看到和平解放西藏协议没有?”

鲁康娃耸耸肩环顾左右的贵族官员,眼里的凶光一闪,不做声。

“协议是双方代表签了字的,上面明明白白地写着,你们应该协助解放军进入西藏,巩固国防。可你们采取的是什么行动?”张国华说着,要随行人员把十七条协议藏文本摆到鲁康娃面前。

鲁康娃要拿又没拿,像盯着一团火,嘴里嘀嘀咕咕:“阿沛(阿旺晋美)去北京,并未授权谈军事,十七条协议很突然……老百姓也不满意,应该修改……”当他的目光掠过张的随行人员,便有了话头,指着张国华突然狂叫起来:

“姓张的,你好大胆,把军队带进来啦!”

按张国华的脾气早该发作了,可他只好忍着,耐心讲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末尾还是强调了一点:反对祖国统一的结果,将会和军事较量一样,在政治上再遭失败。希望噶厦合作,西藏地方政府也要悬挂国旗……鲁康娃不肯让步,面色阴沉:“西藏是一个独立的佛国,不必悬挂中国国旗,挂上了,再拿下来也不好看!”

回到营地的张国华,气得心口咚咚直跳。本来他已经学会了抓糌粑,喝酥油茶,啃生牛肉,可饭端上来的时候,他难以下咽。一则顿顿是羊肉,膻味极大,总吃当然腻。二则有的连队连一天两顿稀饭都喝不上。“不行,看来我得去见达赖喇嘛!”

张国华和中央代表张经武商量,决定10月30日以代表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给达赖送礼为名,正式拜会达赖喇嘛,首先解决粮食问题。

噶厦政府却想借此杀杀张国华的威风。当张国华派出的代表徐淡庐和平旺前去商谈拜会细节时,噶厦政府提出,张国华拜会达赖时,必须按照传统礼节,行磕头礼,即所谓朝拜。徐淡庐和平旺当然不同意,说双方的风俗习惯都要照顾,互相尊重,解放军是不兴叩头这一套的,但一定会尊重达赖。噶厦政府想到张国华那一路拦不住的精兵强将,对拜会仪式只好作了让步。

他俩人回来一说,张国华思索了一会儿,作了布置,于第二天上午9时半,带着庞大的送礼队伍,浩浩荡荡来到大昭寺前面。张国华率领徐淡庐、陈竞波、乐于泓和平措旺阶,和抬着送给达赖的13件礼物的队伍走在前面,十八军的军乐队鼓号齐奏,文工团员扭着秧歌敲着腰鼓,寺前如过节一般热闹。为了不失礼节,张国华带领队伍按藏族人转经的方向绕大昭寺走了一圈,然后朝罗布林卡走去。

罗布林卡是达赖喇嘛的夏宫。张国华把礼物送给站在宝座前的达赖,然后开始宗教仪式。达赖重新登上宝座,张国华将事先准备好的宝塔、佛经、哈达等5件东西一一献上,徐淡庐等人也将哈达献给达赖。张国华目光转向平措旺阶。平措旺阶虽然参加了政府工作,张国华还是让他穿上藏族服装,并且给他做了工作,要他仍给达赖磕头。在这之前,邓小平曾有过细致的交代,到拉萨之后,会见达赖喇嘛时,如果他提出摸顶,可以不受我们军队纪律的约束,让他摸顶。当平措旺阶上前磕完头,达赖又伸出手来给他摸顶。年轻的达赖受礼之后,显得非常激动,向司仪人员轻声说了一句藏语。司仪马上用汉语大声传达达赖的问候:

“汉官一路上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