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山川之英:四川省区域地质调查队五十年风云录
4155400000052

第52章 回忆思考(2)

20世纪60年代初,我有幸参与完成我省首轮1:20万(南江幅)区调;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又主持开展过造山带l:5万(登龙、热加幅)和中深变质岩区1:5万(丹巴幅)区调填图试点。在这前后历时约12年断续的区调经历中,我深受我国和我省第一代区调地质工作者强烈的使命感和事业心的感染,并为第二代和第三代区调地质工作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所取得的成果感到莫大的欣慰。同时也体验到了在条件艰苦、装备落后、物质匮乏的年代,区调地质工作者们风餐露宿,用双脚丈量大地和经受的曲折“天灾人祸”洗礼的苦和乐。

我深切体会到,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需要运用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方法,需具备相邻学科的基础知识,“见多”才能“识广”,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能经历区调实践的历练,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有不少同行专家认为,区调应是培养和造就优秀地学工作者和科学家的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地质工作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先行和基础,而区域地质调查又是地质工作的先行步骤和基础,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据报道,中国的地质填图工作始于1910年,若依我国大陆按国际分幅进行的正规区域地质调查起算,应开始于1955年。四川省的区域地质调查起步稍晚,区调队伍始建于1957年,壮大于1961年。

据统计,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大陆已全部完成1:100万比例尺的调查,中比例尺(主要是1:20万)区调完成面积占大陆总面积的71%;大比例尺1:5万区调面积占大陆总面积的13%。其后,又相继完成了西藏、新疆南部、青海西部和内蒙东北部等地质工作空白区的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以及重要成矿远景区、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区、环境保护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并开展了将第一轮1:20万地质图更新为l:25万国家基础地质图的修测工作。至2005年,我国首次完成了陆域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的全面覆盖,实现了我国地质工作者的宿愿。现1:25万国家基础地质图更新和1:5万区域地质调查仍在我国部分地区继续开展。50年所取得和积累的丰硕区调成果,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基础资料,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区调50年“弹指一挥间”!在这50年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经济文化需求不断变化,自然科学特别是地质科学技术也有了快速进步,区调填图的理论指导、调查研究内容与重点,以及技术方法等均随之不断改进和变化。

当前我国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已基本完成中比例尺区调填图的全覆盖,但2l世纪人类面临的“人口、粮食、资源、环境”四大问题,又向地质工作者提出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区调工作者提出更高的发展目标和新的挑战与机遇。

2006年1月20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高调出台,不仅为地质工作发展谋划了未来,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发展方向与具体措施,并据此加大了区域地质调查等基础性和公益性地质工作体系的财政支持力度,可谓地质工作,特别是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从国外经验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看,一次中比例尺区调填图的全覆盖,并非意味着区调工作从此终结。区调工作进一步发展的总趋势是:区调目标多元化,区调成果内容和用途多样化,技术方法手段现代化与立体化,资料信息数据化。因此,区调工作还有许多需进一步细化和深化的重要工作,如:

——为改善农业耕种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科学化管理,需开展的农业地质区调填图;

——为防治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需开展的地震地质和灾害地质区调填图;——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所需矿产资源,需开展的矿产资源区调填图;——为合理规划城镇建设,需开展的城市立体地质区调填图;——为满足重大工程建设需要,需开展的工程地质区调填图;——为满足重大供、排水和水利工程建设需要,需开展的水文地质区调填图;——为防止沙漠化和水土流失,需开展的区调填图;——为发展旅游,需开展的旅游地质区调填图;——为防治地方疾病,需开展的地质背景区调填图;——为保持生态平衡,需开展的生态地质区调填图;——为了解和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给经济建设带来的影响,需开展的古气候区调填图;——解决能源问题,需开展的海底地质区调填图;——我囯大陆地质构造独特,为解决相关重大地质理论问题,需结合专题研究开展的区调填图等等。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

——区调工作的“昨天”,曾在艰苦探索中曲折前行;——在攺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区调工作已取得辉煌成就;——区调的“明天”前景光明,所肩负的使命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祝愿区调战线的勇士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从投入机制、管理体制上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培养人才,加快队伍硬件设施和作风建设,抓住机遇,力争在成果质量与实用效果等方面再造辉煌!

四川区调变质地质学研究回顾

胡金城

西南地区变质地质学研究的鼻祖,应属程裕淇老前辈,他于20世纪40年代先后发表《西康丹巴附近的渐进区域变质带》《西康康定之阿许式混合岩》等论文,但这仅是点上的零星研究工作。

在区域上对变质地区开展变质地质学研究工作,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四川省开展正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才起步的。区调工作的着眼点归纳起来大致为:地层-沉积作用;岩浆岩-岩浆作用;变质岩-变质作用;构造-构造运动;矿产-成矿作用;特定地区特殊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质遗迹,以及上述地质作用在漫长地质历史中的演化轨迹。

到70年代改革开放之前,四川的区调工作已开展20余个年头,1:20万区调已完成三分之二有余,但区调工作中变质地质学的研究却非常薄弱,当时四川省的地质图已编制过几代,在出版的1:20万图幅报告中均有岩浆岩图和构造纲要图等,但唯独没有变质地质图,甚至连小范围的变质地体的变质地质图也几乎没有见到,可见对变质作用的研究,大大落后于对沉积作用、岩浆作用、构造运动、成矿作用等的研究程度。其时区调报告中的变质岩章节仅限于对区域变质岩、接触变质岩、动力变质岩、气化热液变质岩等在图幅内出露作一些岩类学的描述,完全没有从变质作用的空间分布及时空演化的角度去进行研究。究其原因大致可归结为:客观上变质作用条件、因素的复杂性、多变性给研究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主观上是地质技术人员的观念、意识被禁锢,加之技术力量不足、素质不够。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1982年四川省地矿局将“1:200万四川省变质地质图编制与研究”项目下达给区调队,区调队当即组建了变质地质图编图分队。如前所述,在全川变质地质学研究十分薄弱的基础上,要完成第一代四川省变质地质图的编制任务是十分艰巨的,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给参编人员“充电”,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因为人的因素是第一生产力。为此特别举办了“四川省变质地质图编制与研究”第一次业务讨论会暨变质地质学短训班。时任四川省地矿局总工程师的张云湘,科技处处长陈茂勋亲临指导。队党委书记兼队长陈维生、总工程师文沛然主持会议,可见局队领导对此项工作重视的程度。参加学员34名,由长春地质学院冯本智教授、文琼英教授、编图分队技术负责胡金城主讲,历时半个月左右。考虑到变质作用的研究又须借助一些微观手段的帮助,才能得到入木三分的深刻认识,为了提高地质技术骨干微观工作手段能力,队举办了岩矿鉴定短训班(显微镜下薄片观察)。经过变质编图分队与全体同志(包括攀西地区-区测队的变质编图组)两年多的奋战,以1:100万、1:20万、1:5万等区调资料为基础,并查阅了其他相关资料,为了正本清源搞清问题的真实面目,还查阅了大量区调原始资料,特别是变质地体的实测剖面资料。为了解开变质作用的真谛,显微镜下核查了数以万计的区调中采集的岩矿薄片。为了解决落实关键性地质问题,请来了长春地质学院院长变质地质学专家董申葆教授、冯本智教授带领我们进行实地考察。地质考察路线约3500千米。所有这些工作为四川省变质地质图编制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历经两年多的艰苦努力,第一张“四川省变质地质图及说明书”诞生了,并于1984年8月14日通过省局评审验收。被地质矿产部授予1985年度科技成果三等奖。是我队首批获部级科技奖项。

首轮“四川省变质地质图编制与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一、区域变质作用时期的确定:在地壳演化的不同阶段,四川不同地区的大地构造性质是不同的,地壳深部热流活动显示的热流场也是不同的。四川的变质作用具有明显的多期性,从老到新可分为五期:早元古期(距今约1700至1900Ma)、晚元古期(距今约800至1000Ma)、加里东期(距今约400至550Ma)、华力西期(距今约230至370Ma)、印支期(距今约190至210Ma)。早元古期和晚元古期相继形成了东部扬子地台的结晶基底和褶皱基底,完成了地槽向地台的转化,变质作用构成扬子变质地区元古变质旋回。从震旦纪开始为盖层沉积。华力西期和印支期则使西部地槽区褶皱回返,相继形成华力西期和印支期造山带。变质作用构成川西变质地区显生变质旋回。特别是将早元古期与晚期变质作用区别开来,加深了对扬子地台基底演化历史的认识。

二、区域变质作用类型的划分:对变质作用进行分类,就是把变质区中出现的不同类变质岩石组合进行综合归类,找出变质作用的内在联系,从成因上了解变质作用与其他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变质作用分类应是成因分类。变质作用类型的划分,应着眼于变质作用发生的整个过程。我省变质作用的划分着重从以下诸方面考虑:①变质作用的原岩建造特征及其形成时的大地构造环境。②变质作用的物理化学条件,包括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及其在变质作用中所处的地位、先后关系与温度压力梯度特征。③混合岩化作用特征及花岗质岩石的成因类型。④与变质作用有关的其他地质作用的特征及相互联系。四川的变质作用类型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可分为: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它又可进一步区分为板岩-千枚岩变质作用和绿片岩相变质作用;低压相系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又可区分为面型和线型两个亚类;中压相系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等。变质作用类型的多样性,反映了四川各期变质作用时大地构造背景的复杂性。

三、四川省变质单元的划分:为了从变质作用方面研究地壳的演化历史,以每一变质时期的变质作用类型为基础,对四川进行了变质单元的划分。四川可分为三个一级变质单元(变质地区)、12个二级变质单元(变质地带)和三个三级变质单元(变质岩带)。

Ⅰ,川西变质地区:包括三个二级变质单元:Ⅰ1龙门后山变质地带:其变质作用时期为华力西期,变质作用类型为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形成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变质岩石组合,属中压相系。混合岩化作用发育。

Ⅰ2松潘-甘孜变质地带:变质作用时期为印支期,变质作用类型属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板岩-千枚岩型)。形成低绿片岩相单相变质岩石组合。无混合岩化作用。

根据原岩建造的不同,本变质地带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三级变质单元:Ⅰ1阿坝-23马尔康变质岩带、Ⅰ2石渠-雅江变质岩带和Ⅰ2义敦变质岩带。

Ⅰ3金沙江变质地带:变质作用时期为华力西期;变质作用类型属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线型)。形成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变质岩石组合,属低压相系。混合岩化作用强烈。

Ⅱ,秦岭变质地区:包括3个二级变质单元。Ⅱ1摩天岭变质地带:变质作用时期为晚元古期(晋宁期),变质作用类型为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绿片岩相型),形成绿片岩相变质岩石组合,无混合岩化作用。

Ⅱ2迭部-康县变质地带:变质作用类型属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时期为华力西期。出现绿片岩相变质岩石组合,中压相系,尚未发育混合岩化作用。

Ⅱ3大巴山变质地带:变质作用时期为加里东期,变质作用类型为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出现低绿片岩相单相变质岩石组合。无混合岩化作用。

Ⅲ,扬子变质地区:包括3个二级变质单元。Ⅲ1泸定-攀枝花变质地带:变质作用时期为早元古期(吕梁期),变质作用类型为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面型)。形成绿片岩相-麻粒岩相变质岩石组合,属低压相系。混合岩化作用强烈而普遍。受变质地层为康定群。

Ⅲ2会理变质地带:变质作用时期为晚元古期,变质作用类型属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绿片岩相变质岩石组合。无混合岩化作用。受变质地层为会理群,登相营群,峨边群。

Ⅲ3川东南变质地带:变质作用时期为晚元古期,变质作用类型属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出现低绿片岩相单相变质岩石组合。无混合岩化作用。受变质地层为板溪群。

Ⅲ4灌县-南江变质地带:变质作用时期为晚元古期,变质作用类型为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形成低绿片岩相单相变质岩石组合,无混合岩化作用。受变质地层为盐井群、黄水河群、白水河群、火地垭群。

Ⅲ5盐边变质地带:变质作用时期为晚元古期,变质作用类型为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形成低绿片岩相变质岩石组合。无混合岩化作用。受变质地层为盐边群。

Ⅲ6川中变质地带:变质作用时期为早元古期,变质作用类型属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面型)。形成绿片岩相-麻粒岩相多相变质岩石组合,属低压相系。混合岩化作用强烈而普遍。受变质地层为康定群。

四、四川混合岩化作用的研究:如前所述,混合岩化作用在四个变质单元中有不同程度的发育,有的比较强烈,有的强烈而普遍。但历来对其时代、划分、成因争论颇多而众说纷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