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山川之英:四川省区域地质调查队五十年风云录
4155400000017

第17章 开创时期(16)

回顾过去历史,似乎还历历在目,1974年我小组在对康定杂岩北缘进行工作时虽多次穿越大、小沟谷毫无阻碍,但是在没有桥的条件下,越过大渡河实属难事一桩,我们在地质调查路线转移中就遇到下索子至河口地段没有桥,只有年久失修,无人看管的溜索。溜索搭过河的钢绳也锈迹斑斑,滑轮虽有也因铁锈使它的“关节”不灵活,系在滑轮上的麻绳也因日晒雨淋似乎也不结实。在这种情况下,若不选择溜索过河转移,还得翻山越岭到金汤,再从金汤经河口溜索到达对岸,然后又沿河而上才能到达预定地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选择了强渡,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宝贵的时间。我和裴焕清首先坐上软板凳,腰系麻绳挂在滑轮下方倒钩处,由民工在岸边用力拉动麻绳以助滑轮前行,正拉到钢绳过三分之二时,麻绳咔嚓一声断了,这时由于重力加速度的作用,我二人又自动滑回两头高中间低的钢绳最低处,就在这时巧遇我分队队长赵友年和行政管理王富祥同志从孔玉、冯彦斌小组视察工作返回姑咱路过这里,看到我和裴正在钢绳最低处用力挣扎,他们大声呼喊着:“不要慌!千万不要慌,要沉着!”他们的喊叫声和大渡河流水声融为一体,鼓励着我们沉着应对突如其来的生死考验。看到脚下汹涌澎湃的河水奔腾而下,听到分队领导的鼓励话语,我们顿时热血沸腾咬紧牙关拼了,分别用各自的左、右手紧紧抓住滑轮挂钩,另一只手用上九牛二虎之力拉着钢绳一步一步向前推进以助滑轮的向前滑动,就这样一把把不停地向前拉动,终于到达了彼岸。上岸后,王富祥说:“看到你们那样危险滑过来,我都替你们捏了一把冷汗。”而我们则因用尽全力而满身大汗,脸色也显苍白,尽管如此,我们毕竟强渡成功了,成功的喜悦胜过疲惫,通过这次历险,使我体会最深的是,遇到困难要有胆有识,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勇气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难忘的丹巴“独狼沟”

郝建国

34年的岁月,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的记忆,给那个年代参加地质工作的青年脸上也刻下了岁月沧桑的痕迹……我也随着我队从弱到强发展,艰辛地走到了今天,先后参与了1:20万丹巴幅和1:20万竹庆幅野外地质工作,目睹了我队经济发展的历程。在我队五十周年大庆的今天,使我想起了30年前一次野外工作难忘的一幕……1975年,我有幸的参加了1:20万丹巴幅地质工作,作为一名新工人,被分配在野外重砂组进行野外工作,在岗前的知识培训和在罗江大河里的实际操作培训后,作好了出队前的各项准备,开始了野外丹巴县地区的地质淘砂取样工作。

丹巴地区工作环境十分艰苦,地形切割十分深,生活物资全靠人背肩扛,工作区从大渡河边的荆棘林中到海拔较高的杜鹃树下,无路可走,时常还有野兽(熊、狼、蛇、獐等)出没,虽然工作环境艰苦,但祖国的大好河山与和谐的自然环境能给人以精神的享受。

野外重砂组成员有王章海(已故)、蒲玉润、蔡永华和我。一行四人在组长的带领下,每天早上迎着朝霞出,下午一身泥泞背着夕阳回,翻越群山峻岭,工作在流淌着雪水的河流中。内地的季节已是风和日丽,我们的工作地区还是白雪皑皑,一双手被冻红、冻裂、冻烂,大家没有怨言。因为我是一名青年工人,第一次到野外工作,组长关心地问我:“地质工作很艰苦,怕不怕?”看到老同志坚定的样子我不甘示弱地说:“没什么,你们都能吃这样的苦,我也是一个男人,只要不断粮食,我就能坚持到底,完成小组的任务的。”组长看着我,会心地笑了。说真的,野外这样艰苦的工作环境,对一个适应城市生活环境的年轻人来讲,还是真够我“喝一壶”的。革命的乐观精神,激励着我们顺利地完成了每天的工作任务。记得在8月中旬,我在野外工作中有一次很难忘的经历。那天,风和日丽,我们外出工作的三人,像往常一样,将上山的工作用品及午饭一一备齐,前往丹巴“独狼沟”采集重砂样品,当地老乡关心地提醒我们要注意,工作地区蛇多,灰熊常出没。我们又像往常一样迎着初升的太阳来到工作点开始工作。顺着山沟向上一个一个地采集样品,到山沟的一半时,两边陡峭的山峰挡住上行的方向,只有攀爬陡壁绕行上山,最近的峭壁也有30多米高,好在有低矮的灌木和野藤能一人勉强通过。准备妥当,我自告奋勇地第一个先行上峭壁。我还是第一次上峭壁,右手持军用小铲,为后面的师傅开路,到峭壁的一半,我左手抓住一根灰色的树枝,向上攀爬,顿时感觉到一股凉气袭入手心,同时感觉还有动感,下意识地抬头一看,头发立即竖立起来了,啊!我抓住的是一条盘踞在枯树枝上的灰蛇,我举起小铲顺势砍下,顿时灰蛇被砍成两段,我借势爬上峭壁,小组的师傅上来看到死去的蛇,惊慌地说,是毒蛇……待工作转移到沟尾上,已经是午后一点多了,大家在河边的乱石丛中拿出午餐饭盒,捡柴烧火热饭,由于饭盒烧得太烫,拿饭盒时失手滑落,我的一饭盒饭撒倒在河沟旁,只剩一点,凑合吃了,随后继续工作到沟尾。

组长决定,翻山到另一条河沟,从尾部工作下来,由于地形复杂看错了图,方向走反了,始终在沟尾的山上转到傍晚,都没找到方向,大家爬山的体力消耗太大,我背着几十公斤的样品,饥肠辘辘地向山下走,两位师傅互相搀扶艰难地前进。天早已黑了,我亲身体验到了饥饿给人带来的恐惧。随身携带的食盐和一个馒头也分着吃完了,还是看不到驻地和人家,我们只能一步一喘气,互相搀扶着向前挪动。大家确实走不动了,准备就地露营。师傅们躺在地上,我依靠在一块石头旁边,四处张望后,惊喜地发现前面的半山坡上有一处微弱的灯光,目测有一千米多路,就这样我们用了近三个小时,凭着坚强的信念,几乎是爬行到了距离灯光100多米处,衣服也磨烂了,双膝也磨破了,师傅们没法再动了,我放下装样品的背包,坚持爬到离灯光十几米的地方也动不了了,我用微弱的声音喊人,不知道喊了多久,从棚子里出来一个人,来到我身边,听我说明情况。原来他们是云母矿的职工,他们叫来十来个职工,将百米外的师傅抬到工棚,这时已经是午夜1点了,他们赶紧给我们烧茶、热饭。我们头脑一片空白,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大口喝着茶吃着饭,那时的饭是世界上最美的佳肴(其实我们也不知道吃的什么,饥饿后,云母矿的职工也不让多吃,怕生病)随后我们都昏昏入睡,云母矿的职工轮流为我们守候……第二天近中午,云母矿的职工们叫醒我们这些“不速之客”,我们才发现当晚我们吃喝得太急每人的嘴都烫起了大泡,不能吃饭,他们为我们细心地挑破水泡,再看我们的穿着,真是狼狈不堪。

驻地留守帐篷的师傅见第二天上午10点多了我们还没回来,感觉不祥,立即向丹巴县大桑区公安报警,请求救援。大桑区政府领导立即组织公安、民兵和村民100多人上山寻找并通报县公安局,一天下来没找到我们,第二天继续寻找。而我们经过一天的休整,问明方向,在第二天的上午回到了向往的驻地。

经过这次经历,我体会到无论在什么困难的环境下,都有人间的真情,同时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互帮互助的精神。

2009年2月23日

经历松潘地震的前前后后

胡正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