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科常见疾病诊治
3814200000036

第36章 泌尿系统疾病(4)

(3)对症治疗:对高热、头痛、腰痛的患儿应给予解热镇痛剂缓解症状。对尿路刺激症状明显者,可用阿托品、山莨菪碱等抗胆碱药物治疗或口服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以减轻尿路刺激症状。

2.抗菌药物治疗

选用抗生素的原则如下。(1)感染部位:对肾盂肾炎应选择血浓度高的药物,对膀胱炎应选择尿浓度高的药物。(2)感染途径:对上行性感染,首选磺胺类药物治疗。如发热等全身症状明显或属血源性感染,多选用青霉素类、氨基糖甙类或头孢菌素类单独或联合治疗。(3)根据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同时结合临床疗效选用抗生素。(4)药物在肾组织、尿液、血液中都应有较高的浓度。(5)选用的药物抗菌能力强,抗菌谱广,最好能用强效杀菌剂,且不易使细菌产生耐药菌株。(6)对肾功能损害小的药物。

(1)症状性泌尿道感染的治疗:对单纯性泌尿道感染,在进行尿细菌培养后,初治首选复方磺胺异恶唑(SMZCo),按SMZ50mg/(kg—d),TMP10mg/(kg.d)计算,分2次口服,连用7—10天。

待尿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后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对上尿路感染或有尿路畸形患儿,在进行尿细菌培养后,一般选用两种抗菌药物。新生儿和婴儿用氨苄西林75—100mg/(kg—d)静注,加头孢噻[钠50—100mg/(kg‘d)静注,连用10—14天;1岁后儿童用氨苄西林100—200mg/(kg*d)分3次滴注,或用头孢噻月亏钠,也可用头孢曲松钠50—75mg/(kg—d)静脉缓慢滴注,疗程共10—14天。治疗开始后应连续3天送尿细菌培养,若24小时后尿培养阴转,表示所用药物有效,否则按尿培养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停药1周后再做尿培养一次。

(2)无症状菌尿的治疗:单纯无症状菌尿一般无需治疗。但若合并尿路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或存在其他尿路畸形,或既往感染使肾脏留有陈旧性疤痕者,则应积极选用上述抗菌药物治疗。疗程7—14天,继之给予小剂量抗菌药物预防,直至尿路畸形被矫治为止。

(3)再发泌尿道感染的治疗:再发泌尿道感染有两种类型,即复发和再感染。复发是使原来感染的细菌未完全杀灭,在适宜的环境下细菌再度滋生繁殖。绝大多数患儿复发多在治疗后1月内发生。再感染是指上次感染已治愈,本次是由不同细菌或菌株再次引发泌尿道感染。再感染多见于女孩。多在停药后6个月内发生。

再发泌尿道感染的治疗在进行尿细菌培养后选用2种抗菌药物治疗,疗程10#14天为宜,然后予以小剂量药物维持,以防再发。

3.积极矫治尿路畸形

及早发现,积极进行矫治。

4.泌尿道感染的局部治疗

常采用膀胱内药液灌注治疗,主要治疗经全身给药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慢性膀胱炎。

八、预后

急性泌尿道感染经合理抗菌治疗,多数于数日内症状消失、治愈,但有近50%患者可复发或再感染。再发病例多伴有尿路畸形,其中以膀胱输尿管反流最常见。膀胱输尿管反流与肾瘢痕关系密切,肾瘢痕的形成是影响儿童泌尿道感染预后的最重要因素。肾瘢痕在学龄期儿童最易形成,10岁后进展不明显。一旦肾瘢痕引起高血压,如不能被有效控制,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九、预防

泌尿道感染的预防包括:(1)注意个人卫生,不穿紧身内裤,勤洗外阴以防止细菌人侵。(2)及时发现和处理男孩包茎、女孩处女膜伞、蛲虫感染等。(3)及时矫治尿路畸形,防止尿路梗阻和肾瘢痕形成。

【附】膀胱输尿管反流和反流性賢病

一、病因及分类

导致膀胱输尿管反流的主要机制是膀胱输尿管连接部异常。按发生原因可分以下两类:

1.原发性

最常见,为先天性膀胱输尿管瓣膜机制不全。53%的病例为膀胱逼尿肌功能异常所致反流。

2.继发性

导致Waldeyer.鞘功能紊乱的因素有泌尿道感染、膀胱颈及下尿路梗阻、创伤等,儿童泌尿道感染并发反流者高达30%—50%。

二、发病机制

反流性肾病(RN)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阐明,膀胱输尿管反流引起肾损害可能是多因素所致:(1)菌尿。(2)尿动力学改变。(3)尿液漏入肾组织。(4)肾内血管狭窄。(5)肾小球硬化。(6)遗传因素。

三、病理

有反流的乳头管、集合管明显扩张,管壁周围间质充血水肿,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继之肾小管萎缩,局灶性及肾小球周围纤维化。肾盏、肾盂扩张,肾实质变薄,重度膀胱输尿管反流伴反复泌尿道感染者瘢痕广泛,一般肾上下极突出(极性分布倾向)。小动脉可有增厚狭窄。

四、临床表现

反流性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泌尿道感染。膀胱刺激症状仅在泌尿道感染急性期出现。

1.无症状性反流

无任何症状体征,仅在因其他原因做B超或排尿性膀胱造影时才被发现。

2.泌尿系感染

膀胱输尿管反流常合并泌尿道感染,且易反复。

3.反流性肾病

蛋白尿可为反流性肾病的首发症状,亦可在严重疤痕形成数年后才出现。

4.其他

夜尿、多尿,尿淋漓不尽,在儿童可以遗尿作为首发症状。

五、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泌尿道感染时尿常规检查有脓尿,尿细菌培养阳性。

2.超声检查

通过B超可观察输尿管扩张、蠕动及膀胱基底部的连续性;观察肾盂、肾脏形态及实质改变情况。

3.X线检查

(1)排尿性膀胱尿路造影:此为常用的确诊膀胱输尿管反流的基本方法及分级的“金标准”。

(2)静脉肾盂造影(IVP):可进一步确诊有无肾萎缩及肾瘢痕形成。

4.放射性核素检查

(1)放射性核素膀胱显像:分直接测定法和间接测定法,用于测定膀胱输尿管反流。

(2&DMSA扫描技术:用于尿无菌的患者,对诊断儿童反流性肾病是唯一的“金标准”。

六、诊断

由于临床诊断膀胱输尿管反流时症状多不明显或仅有非特异性表现,故确诊需依赖影像学检查。

1.下列情况应考虑反流存在可能性

(1)反复复发和迁延的泌尿道感染。(2)长期尿频、尿淋漓或遗尿。(3)年龄较小(<2岁)和(或)男孩泌尿道感染。(4)中段尿培养持续阳性。(5)泌尿道感染伴尿路畸形。(6)家族一级亲属有膀胱输尿管反流、反流性肾病患者。(7)胎儿或婴儿期有肾盂积水。

2.反流性肾病的诊断

确诊依赖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和肾活体组织检查病理改变有助诊断。

七、治疗

主要是制止尿液反流和控制感染,防止肾功能进一步损害。

1.内科治疗

按膀胱输尿管反流的不同分级采用治疗措施。

(1)1级、)级:治疗感染和长期服药预防。

(2)皿级:处理同I级、)级,但须每隔6个月检查一次反流,每年做静脉肾盂造影。

(3):+级、V级:应在预防性服药后手术矫整。

2.外科治疗

膀胱输尿管反流外科治疗方法多为整形手术。

八、预后

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为先天性疾病,随着年龄逐渐增大和发育的逐渐成熟,膀胱输尿管反流逐渐消失。很多生长中的小儿1(皿级反流可自愈,V级则难自愈。

(第六节)血尿

血尿是儿科泌尿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正常人尿中红细胞仅为02个/HPF,血尿是指尿液中红细胞数超过正常,分为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前者仅在显微镜下发现红细胞增多。取新鲜清洁中段尿(以清晨为好)10ml,以1500转/min离心沉淀5分钟,弃上清液,将管底沉渣0.2ml混匀后涂片镜检,高倍镜下个/HPF、或尿沉渣红细胞计数>8x106/L(8000个/ml)即为镜下血尿。肉眼即能见尿呈“洗肉水”色或血样称为“肉眼血尿”。一般当尿红细胞>2.5x107L(1000ml尿中含0.5ml血液)即可出现肉眼血尿,肉眼血尿的颜色与尿液的酸碱度有关,中性或弱碱性尿颜色鲜红或呈洗肉水样,酸性尿呈浓茶样或烟灰水样。

目前常用尿液分析仪(试纸法)检测血尿,其原理是利用血红蛋白的氧化性与试纸的呈色反应来进行半定量分析,但当尿中存在还原物质(如维生素C>50mg/L),可呈假阴性。而尿中存在游离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和过氧化酶等物质时可呈假阳性。健康儿童尿分析可有潜血阳性,且尿潜血与镜检往往不平行,诊断血尿应以镜检为准。

一、病因与临床分类

弓丨起血尿的原因很多,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肾小球基膜完整性受损或通透性增加、尿道黏膜的损伤、肾小球毛细血管腔内压增高、全身凝血机制障碍等均可导致血尿。

1.肾脏疾病

(1)各种原发性肾小球病: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遗传性肾炎,薄基膜肾病,IgA肾病,肺出血一肾炎综合征等。

(2)感染:肾结核,肾盂肾炎。

(3)畸形:肾血管畸形,先天性多囊肾,游走肾,肾下垂,肾盂积水等。

(4)肿瘤:肾胚胎瘤,肾盏血管肿瘤等。

(5)肾血管病变:肾静脉血栓形成,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胡桃夹现象)。

(6)损伤:肾挫伤及其他损伤。

(7)药物: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杆菌肽、水杨酸制剂、磺胺类、苯妥英钠、环磷酰胺等均可引起肾损害产生血尿。

2.尿路疾病

感染:膀胱炎,尿道炎,结核。

(2)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

(3)肿瘤,息肉,憩室,异物等。

3.全身性疾病

(1)出血性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

(2)心血管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感染性心内膜炎。

(3)感染性疾病:猩红热,伤寒,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暴发型流脑以及肺炎支原体、结核杆菌、肝炎病毒、钩端螺旋体等所致感染后肾炎。

(4)风湿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结节性多动脉炎,风湿性肾炎。

(5)营养性疾病:维生素C缺乏症,维生素(缺乏症。

(6)过敏性疾病:饮食过敏如牛奶或菠萝过敏。

(7)其他疾病:如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剧烈运动引起的一过性血尿,特发性高钙尿症等。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1.真性血尿与假性血尿

血尿的诊断首先要排除以下能产生假性血尿的情况:(1)摄人含大量人造色素(如苯胺)的食物、蜂蜜或药物(如大黄、利福平、苯妥因钠)等引起红色尿。(2)血红蛋白尿或肌红蛋白尿。(3)卟啉尿。(4)初生新生儿尿内之尿酸盐可使尿布呈红色。但以上尿检查均无红细胞可资鉴别。(5)血便或月经血污染。

2.肾小球性与非肾小球性血尿

血尿确定后,首先判断血尿的来源,然后确定原发病因。目前常用方法有:(1)尿沉渣红细胞形态学检查。若以异形红细胞为主则提示为肾小球性血尿(相差显微镜下>30%)。以均一形为主者则提示非肾小球性血尿,血尿来源于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或尿道,多见于泌尿道感染、结石、结核、肿瘤、创伤等。影响尿红细胞形态的因素有年龄、尿比重,尿pH,利尿剂的应用,泌尿系感染,肉眼血尿发作。(2)尿中红细胞平均体积测定。若MCV<72fl且呈小细胞分布,则说明血尿来源于肾小球,此法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6%,且可克服检测者主观的误差。(3)尿沉渣检查见到红细胞管型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表明血尿为肾实质性。若镜下血尿时,尿蛋白定量>500mg/24h;肉眼血尿时,尿蛋白>990mg/24h,或>660mg/L,则多提示肾小球疾病。(4)尿红细胞电泳。肾小球性者为20.64秒±1.72秒,非肾小球性者为27.27秒±1.66秒。

3.肾小球性血尿诊断步骤

(1)临床资料分析:肾小球性血尿的鉴别诊断应注意特别详细地询问血尿的伴随症状及体征。(1)伴水肿、高血压,尿液中发现管型和蛋白尿,应考虑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2)新近有皮肤感染、咽喉炎后出现血尿,首先要考虑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其次为IgA肾病。(3)伴有夜尿增多,贫血显著时应考虑慢性肾小球肾炎。(4)伴有听力异常,应考虑综合征。(5)有血尿家族史,应考虑薄基膜病。(6)伴感觉异常,应考虑Fabry病。(7)伴肺出血应想到肺出血一肾炎综合征。(8)伴有紫癜,应考虑紫癜性肾炎。(9)伴有高度水肿和大量蛋白尿应考虑肾病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