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科常见疾病诊治
3814200000025

第25章 笑话系统疾病(5)

腹泻时进食和吸收减少,而肠黏膜损伤的恢复、发热时代谢旺盛、侵袭性肠炎丢失蛋白等因素使得营养需要量增加,如限制饮食过严或禁食过久常造成营养不良,并发酸中毒,以致病情迁延不愈影响生长发育。故应强调继续饮食,满足生理需要,补充疾病消耗,以缩短腹泻后的康复时间。有严重呕吐者可暂时禁食4—6小时(不禁水),好转后继续喂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病毒性肠炎多有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对疑似病例可暂停乳类喂养,改为豆灰、淀粉代乳品或发酵奶、去乳糖配方奶粉以减轻腹泻,缩短病程。腹泻停止后逐渐恢复营养丰富的饮食,并每日加餐一次,共2周。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1)口服补液:口服补液盐(ORS)可用于腹泻时预防脱水及纠正轻、中度脱水。轻度脱水口服液量为50—80ml/kg,中度脱水为80—100ml/kg,于8—12小时内将累积损失量补足。脱水纠正后,可将ORS用等量水稀释按病情需要随意口服。新生儿和有明显呕吐、腹胀、休克、心肾功能不全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患儿不宜采用口服补液。

(2)静脉补液:适用于中度以上脱水、吐泻严重或腹胀的患儿。输用溶液的成分、量和滴注持续时间必须根据不同的脱水程度和性质决定,同时要注意个体化,结合年龄、营养状况、自身调节功能而灵活掌握。

第1天补液:(1)总量。包括补充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一般轻度脱水为90—120ml/kg、中度脱水为120—150ml/kg、重度脱水为150—180ml/kg,对少数合并营养不良,肺炎、心、肾功能不全的患儿尚应根据具体病情分别做较详细的计算。(2)溶液种类。溶液中电解质溶液与非电解质溶液的比例应根据脱水性质(等渗性、低渗性、高渗性)分别选用,一般等渗性脱水用1/2张含钠液、低渗性脱水用2/3张含钠液、高渗性脱水用1/3张含钠液。若临床判断脱水性质有困难时,可先按等渗性脱水处理。(3)输液速度。主要取决于脱水程度和继续损失的量和速度,对重度脱水有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应先快速扩容,20ml/kg等渗含钠液,30—60分钟内快速输人。累积损失量(扣除扩容液量)一般在8—12小时内补完,每小时8—10ml/kg。

脱水纠正后,补充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时速度宜减慢,于12)16小时内补完,约每小时5ml/kg。若吐泻缓解,可酌情减少补液量或改为口服补液。(4)纠正酸中毒。因输人的混合溶液中已含有一部分碱性溶液,输液后循环和肾功能改善,酸中毒即可纠正。也可根据临床症状结合血气测定结果,另加碱性液纠正。对重度酸中毒可用1.4%碳酸氢钠扩容,兼有扩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的作用。(5)纠正低血钾。有尿或来院前6小时内有尿即应及时补钾;浓度不应超过0.3%;每日静脉补钾时间,不应少于8小时;切忌将钾盐静脉推入,否则导致高钾血症,危及生命。细胞内的钾浓度恢复正常要有一个过程,因此纠正低钾血症需要有一定时间,一般静脉补钾要持续4)6天。能口服时可改为口服补充。(6)纠正低血钙、低血镁。出现低钙症状时可用10%葡萄糖酸钙(每次1)2m]/kg,最大量!10ml)加葡萄糖稀释后静注。低血镁者用25%硫酸镁按每次0.1mg/kg深部肌肉注射,每6小时一次,每日3)4次,症状缓解后停用。

第二天及以后的补液:经第1天补液后,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已基本纠正,第2天及以后主要是补充继续损失量(防止发生新的累积损失)和生理需要量,继续补钾,供给热量。一般可改为口服补液。若腹泻仍频繁或口服量不足者,仍需静脉补液。补液量需根据吐泻和进食情况估算,并供给足够的生理需要量,用1/3)1/5张含钠液补充。继续损失量是按“丢多少补多少”“随时丢随时补”的原则,用1/2)1/3张含钠溶液补充。将这两部分相加于12)24小时内均匀静滴。仍要注意继续补钾和纠正酸中毒的问题。

3.药物治疗

(1)控制感染:(1)水样便腹泻患者(约占70%)多为病毒及非侵袭性细菌所致,一般不用抗生素,应合理使用液体疗法,选用微生态制剂和黏膜保护剂。如伴有明显中毒症状不能用脱水解释者,尤其是对重症患儿、新生儿、小婴儿和衰弱患儿(免疫功能低下)应选用抗生素治疗。(2)黏液、脓血便患者(约占30%)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应根据临床特点,针对病原经验性选用抗菌药物,再根据大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调整。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鼠伤寒沙门菌所致感染常选用抗G—杆菌抗生素以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假膜性肠炎、真菌性肠炎应立即停用原使用的抗生素,根据症状可选用新青霉素、万古霉素、利福平、甲硝唑或抗真菌药物治疗。

(2)肠道微生态疗法: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定植和侵袭,控制腹泻。常用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需氧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制剂。

(3)肠黏膜保护剂:能吸附病原体和毒素,维持肠细胞的吸收和分泌功能,与肠道黏液糖蛋白相互作用可增强其屏障功能,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如蒙脱石粉。

(4)避免用止泻剂,如洛哌丁醇,因为它有抑制胃肠动力的作用,增加细菌繁殖和毒素的吸收,对于感染性腹泻有时是很危险的。

(5)补锌治疗: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最近建议,对于急性腹泻患儿,应每日给予元素锌20mg(>6个月),疗程10—14天,6个月以下婴儿每日10.g,可缩短病程。

(二)迁延性和慢性腹泻治疗

因迁延性和慢性腹泻常伴有营养不良和其他并发症,病情较为复杂,必须采取综合治疗措施。积极寻找引起病程迁延的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切忌滥用抗生素,避免顽固的肠道菌群失调。预防和治疗脱水,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营养治疗,继续喂养对促进疾病恢复,如肠黏膜损伤的修复、胰腺功能的恢复、微绒毛上皮细胞双糖酶的产生等是必要的治疗措施。

(1)调整饮食:应继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儿应调整饮食,保证足够热能。

(2)双糖不耐受患儿由于有不同程度的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缺乏,食用含双糖(包括蔗糖、乳糖、麦芽糖)的饮食可使腹泻加重,其中以乳糖不耐受最多见,治疗宜采用去双糖饮食,如采用豆浆或去乳糖配方奶粉。

(3)过敏性腹泻的治疗:如果在应用无双糖饮食后腹泻仍不改善时,需考虑食物过敏(如对牛奶或大豆蛋白过敏)的可能性,应改用其他饮食或水解蛋白配方饮食。

(4)要素饮食:是肠黏膜受损伤患儿最理想的食物,系由氨基酸、葡萄糖、中链甘油三酯、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组合而成。应用时的浓度和量视患儿临床状态而定。

(5)静脉营养:少数患儿不能耐受口服营养物质者,可采用静脉高营养。推荐方案为:脂肪乳剂2—3g/(kg—d),复方氨基酸2—2.5g/(kg—d),葡萄糖12—15g/(kg—d),电解质及多种微量元素适量,液体120—150ml/(kg’d),热卡50—90cal/(kg—d)。病情好转后改为口服。

(6)药物治疗:抗生素仅用于分离出特异病原的感染患儿,并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如锌、铁、烟酸、维生素A、维生素Bi、维生素Bi、维生素C和叶酸等,有助于肠黏膜的修复。应用微生态调节剂和肠黏膜保护剂。

(7)中医辨证论治有良好疗效,并可配合中药、推拿、捏脊、针灸和磁疗等。

六、预防

(1)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助食品,每次限一种,逐步增加,适时断奶。人工喂养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代乳品。

(2)对于生理性腹泻的婴儿应避免不适当的药物治疗。不要由于婴儿便次多而怀疑其消化能力,而不按时添加辅食。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乳品的保存和奶具、食具、便器、玩具和设备的定期消毒。

(4)感染性腹泻患儿,尤其是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菌、轮状病毒肠炎的传染性强,集体机构如有流行,应积极治疗患者,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交叉感染。

(5)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对于即使无消化道症状的婴幼儿,在因败血症、肺炎等肠道外感染必须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时,亦应加用微生态制剂,防止由于难治性肠道菌群失调所致的腹泻。

(6)轮状病毒疫苗接种为预防轮状病毒肠炎的理想方法,口服疫苗已见诸报道,保护率在80%以上,但持久性尚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