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历史与文明
3757800000057

第57章 弘扬中华文明的成功尝试

——《中华文明简史》评介

黎虎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智慧,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自夏、商、周三代以来,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在发展过程中没有任何中断,其发展的连续性、历史记录的完整性,在世界古代文明中是绝无仅有的。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为之而自豪。

江泽民同志1999年4月25日在祝贺北京师范大学白寿彝教授主编的二十二卷本《中国通史》全部出版的贺信中指出:“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得以不断传承和光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先人懂得从总结历史中不断开拓前进。”对于中华文明发展史这个浩淼博大、蕴含丰富的珍贵宝库。“我们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断加以发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作出新的总结。这对我们推进今天祖国的建设事业,更好地迈向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江泽民同志这里精辟地概括了治史的重要性,每一个史学工作者都应为之而努力。

江泽民同志在《贺信》中还强调指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全党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对中国历史的学习,特别是要在青少年中普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以使他们学习掌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力量。”因此,我们除了需要有像多卷本通史那样的学术理论性较强的巨著外,也还要有大量简明易读的单卷本历史著作问世。最近,王炜民同志主编的《中华文明简史》应运而生,正逢其时,实在可喜可贺!

通览《中华文明简史》,可以看出是作者刻苦钻研,精心构思,辛苦劳作的研究成果。其中有如下几个较为显著的特点:

一、立意新颖,主题鲜明。随着学术的进步,史学的研究范围已不再局限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而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探讨。近年来,已有大量中国古代文化史的著作出版发行,但书名标为《文明史》的作品尚不多见。“文化”与“文明”是两个既密切相关又有区别的概念。一般说来,“文化”包含有精华和糟粕两个方面,而“文明”则主要指进步、积极的内容。对传统文化中糟粕的部分,应经过认真研究,加以批判剔除;而着重宣扬的应是其精华部分。事实上,许多文化史著作中也少有对糟粕的学术批判。《中华文明简史》所论述的,基本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优秀成果,故书名直接冠以“文明”二字,使主题更加鲜明,立意更为清晰。

二、构思精巧,结构合理。《中华文明简史》共十七章,每章为一个专题。每一专题的内容均有一定的独立性,一般的文化史著作亦一个专题设一章,但各章内容自成体系,互相之间关系不大。本书内容各章也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作者注意了体现中华文明发展史的特点,对各个专题选取其确立、鼎盛或某一较为突出的特点,再按时代顺序排列其先后,兼顾了纵向的文明发展演变脉络,和横向的文明成果的多样性、错综性。具体写作中不仅每章的标题对朝代有了明确的显示,而且对所排定位置的内容也给予了较多的笔墨。这样,就将历代创造的文明成果,纳入了中华文明发展史的整体框架中,犹如一根主线串起了颗颗璀璨晶莹的珍珠,既各具特色,又完整统一。其中,《前言》和第一章首先将“中华文明”的概念、“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加以论述,以具体的史料表明对文明标志的看法,说明文明发展的基本脉络,实为全书的纲领。而“中华传统节日”中,各个节日起源、发展、内涵各不相同,到底插入哪个朝代比较适宜不易把握,故列为最后一章,也是较为恰当的处理。

三、取舍得当,重点突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一本二十多万字的专书决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必须有所取舍。

从全书看,《中华文明简史》对于已有大量中国通史著作详细记载的王朝更替、政治事件、阶级斗争、政治组织、行政机构、经济制度、人口增减、民族关系、中外交流、郡县沿革、疆域变迁等内容,不再叙述。而主要论述甲骨文字、青铜文化、秦兵马俑、阵法战术、兵书兵器、古度量衡、古代儒学、礼制风俗、传统史学、佛道宗教、科举制度、音乐文化、书法绘画、书籍形制、印刷技术、陶瓷工艺、货币形态、学校书院、古代建筑、车船演变、科技成就、近代报刊、传统节日等内容。这既注意了一般读者的兴趣点,有利于扩大读者面,又注意了与一般通史著作相区别,便于突出重点内容,显示了本书的特色。

当然,受篇幅所限,就是本书着意突出的重点内容,也不可能全面反映,系统论述。作者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故对每一专题、每一文明成果的论述中,也不是平均着墨。如第一章第三节“青铜文化”就处理得恰到好处。青铜文化指青铜时代人们所创造的以青铜器为代表的物质文化,包括的内容颇为广泛。作者虽只设了“青铜器的制造”和“青铜器的特点与价值”两个小题,但却抓住了青铜文化最核心的内容,足以反映其文明进步的程度。对青铜器的特点与价值归纳为五个方面,即第一、数量巨大;第二、品种繁多;第三、工艺高超;第四、铸刻铭文;第五、礼器居于青铜器的主导地位。每一方面均举出了具有代表性的例证。特点概括全面精当,例证所举典型具体,显示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力。

四、深入浅出,简明易懂。在我国扩大对外开放,而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因而,简明的历史著作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应当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以便适应更广泛读者的需要。《中华文明简史》注重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结合,基本符合这一新形势的要求。例如,中国古代礼俗不仅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现代社会也产生着深远影响,但是古代礼学深奥,礼仪繁杂,不易掌握,作者在对“礼的起源与周礼”作了简略的介绍后,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坐立行走、衣冠服饰、饮酒进食、称谓避讳几个方面,作了生动具体的讲述。这样就使读者既对古代礼仪风俗概貌有了总体认识,也对日常礼俗的具体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中华文明简史》由于众手成书,各部分内容不够平衡,也存在着不尽完善的地方,但瑕不掩瑜,总体来说,是一本成功的历史专书,也是一次弘扬中华文明的成功尝试。因此我愿意在这里向广大读者郑重推荐本书。

本书主编王炜民同志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大历史系,后又以访问学者返校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学术研究,我与他既有师生关系,又有合作共事的朋友之谊,他的勤奋好学、刻苦自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多年以来从事中国古代文化史和历史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著有《中国古代礼俗》,参编《中国历史文献学》等多种专著,发表了关于中国历史文献学和文化史方面的论文数十篇,成果累累,斐然可观。现在推出的这部《中华文明简史》就是得益于他多年研究的积累。谨向他取得的突出成绩表示祝贺,并衷心祝愿他继续取得更丰硕的成果,为历史学科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黎虎,1936年生,广东兴宁人,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顾问,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载《阴山学刊》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