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驿外随笔
37400400000034

第34章 寻不到的“故乡”

我问小儿:“什么是‘故乡’?”

“‘故乡’就是老家。”

“为什么呢?”

“老家是乡下,有个‘乡’字。”

“为什么不是福州呢?——你生在福州,也长在福州。”

“福州是一座城市,不是‘老家’,所以不是‘故乡’”

……

“故乡”的百度词条解:家乡,自己出生并长期生活的地方。我儿子生在福州,长在福州,户口、学籍都在福州了,基本可以算是“出生并长期生活”的地方了。可是他似乎不容易把福州当“故乡”。乡下老家算起来呆的时间总共不足半月,但他却能感知是“故乡”。

外漂一族的后辈(现在有个新名词叫“漂二代”)几乎很难在城里形成“故乡”的概念——出身在公共的医院,生长在公共的宿舍或租住地,儿童时期多数人几易住处,等长大后想起曾经成长的地方,也许已易主或拆迁,面目全非,寻不到半点童年的痕迹。儿时即使有玩伴也几乎四散,无处可寻。一切漂摇变幻!

有一回,小儿忽然想起要去马尾儒江曾经住过的宿舍看看。他还清楚记得是504房。那天吵着要去,我们就特意驱车近一小时去故地重游。发现一切已物是人非。原本熟识的保安全换新人。虽软磨硬泡解析半天说只带小孩上楼看看就下来,硬是不让进。刚好碰到个前同事,引荐一下,勉强允许进去。上到五楼,可也只是看一下门---新屋主没在,进不去。好在对门503的老同事还住着,便到她家坐坐,聊聊便出来。我们又到不远的另一个曾经的住处(快安宿舍)。小儿在这里出生,长到三四岁。这里有个游乐场,他还有一些印象。可是这楼已经转卖了,只能在外面看看楼的外观和住过的房间的窗户。我们都怅然若失的样子,但这是现实——这里不是“老家”。

对于像我一样的离开农村进城的外漂一族的后辈,城市其实只是肉身的栖居地,不能成为“故乡”——即使已经买房定居,即使几代人后也许还是如此。都市,似乎没有可以长久的东西,只有故乡才有老的家园、老的土地、老的山川、老的溪流、老的乡亲……这些才是“故乡”的元素。只有她不讲任何条件,完全接纳我们。

可悲的是,如今即使回到故乡,也不像是家乡“主人”的样子了。因为常年不在家,也不会常备着起居什物,只能住旅店睡,吃饭时在家吃。——“回老家作客”算是我们这一族人的尴尬境遇。当我问小儿:“你是喜欢在福州生活还是喜欢在屏南老这生活?”,他说:“在福州生活比较省钱,在老家还要花钱住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