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云梦河山
37345700000057

第57章 郑石屠贼

在家守丧的日子里,杨璟则保持着对外的联系,当然与楚王以及一些家族都有暗地来往,只是现在这些人并没有完全聚在一起,比如陆家对于楚王则还是不置可否的状态,甚至于对自己也并不看好,远没有与陆远关系密切,杨璟也明白,现在还没有那么一件事能够让这些王氏的敌对力量能够完全的站在一起。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对于前线战事的关心,山东已有近半收复,大哥也已经打下了洛神,现在正在肃清中原残敌,下一步就是挺进河北了,但是谁都没想到,郑石却做了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还是后来接到来信才知道具体原因。

郑石挥师攻下洛神城后,河水南岸的中原地区大的敌对力量基本肃清,但是各地都还有小部分的瀛人反抗,于是郑石一边派兵去四处围剿,一边传下命令:朝廷今克复中原,望中原百姓拥护王师,心向朝廷,肃清敌寇顽抗,兴盛山河旧土;而所有瀛人以及其他势力对抗王师、残害百姓者,命令所到须立即放下武器,向王师投降,若是顽固不化,则大军所至,格杀勿论。

之所以下这道军令,郑石是希望能够用温和的办法且最短的时间平稳中原局势,并整合力量以尽快渡河继续北伐。这种做法很多人都能理解,也获得了部下的赞成,但郑石万没想到,他低估了瀛人的野蛮和落后。刚开始时,很多小股的反抗都逐渐停止,看上去形势一片大好,但是这些瀛人除了杀戮和放牧什么也不会做,更不要说种田了,所以很快无所事事的瀛人便面临着怎么吃饭的问题,而中原的百姓虽然自己有粮食但由于双方仇恨也是不可能管这些侵略者死活的。

而数十万的瀛人部族为了生存便又把主意打到了百姓身上,抢掠是这些侵略者与生俱来的本领。于是,刚刚安静不久的中原地区再次陷入一片腥风血雨之中,到处都发生着瀛人劫掠烧杀这样的事情,百姓们再次陷入一场浩劫。面对这种情况的发生,郑石等人也是完全没有预料到,还好没有想到并不代表没有办法。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郑石还是一边派兵剿灭一边发出新的军令。

我朝廷心怀宽广,以德报怨,对所有侵入中原但已经放下武器停止抵抗的敌军能够和平对待,希望无论何族何地民众能够和平相处,故颁布命令准其投降,留他们一条生路。然熟料其居然出尔反尔,再次对我中原华族和夏族百姓展开抢掠烧杀,使我百姓再次陷入苦难之中。为拯救我百姓,恢复我社稷,所以在此命令:所有反抗者请立即放下刀兵,否则杀无赦;中原地区的所有瀛人须在百日之内全部渡河北返,休得在中原地区停留生活,百日之后中原则将不在见瀛人,若有,杀无赦。

而这道军令则是让那些没有反抗的瀛人全部渡河北返,回到自己生养的地方,省得在中原无法生存,并且制造惨案,害我百姓,危我社稷。命令一下,靠近河水的瀛人便开始在大军的监视下渡河北返,一时间大河之上,人声鼎沸,喧闹异常。在洛神城更是如此了,大军挨家挨户搜查,凡是身形矮小、衣着兽皮的人全部向着河水赶去,凡是不配合以及反抗者均是一律斩杀。

一日,郑石在洛神城头,看着城内的景色,大片大片的住宅要么破败要么毫无人气,城中现存百姓的驻地则是热闹非常,犹如过节,应该都是在庆祝这些瀛人要离开自己的土地了吧。而城门处则是挤挤攘攘向着外面而去的瀛人,他不禁皱着眉头问:“怎么这么多人?这都二十余日了,还有这么多瀛人没有出去?”面对他的疑问,张朝说道:“将军有所不知,这洛神城有瀛人将近十余万,而我中原百姓才四万人。”“哦,怎么差这么多,其他地方呢?”“根据我们一路征战已经各领兵平乱的将军们回报可以有个大概的估计,这淮水以北,河水以南的大片地区,整个瀛人现在加起来还有三四十万,而存活下来的本地百姓不过二十余万。当然了,部分百姓都是向南逃向了江南地区,其他的……”

郑石闻言吃惊地说:“中原先有数王混战,然后匈国和瀛人先后占据,除却南下和现存的百姓,也就是说,有百多万人死于这些瀛人之手。”张朝一脸严峻地点点头,然后感叹:“今日方知杨将军为何对敌寇如此残忍,是我过于妇人之仁啊。”郑石也是感叹不已。这时忽有亲兵前来报信,说是王翰有书信报来。

郑石看过信后,不由得大怒道:“这些贼寇,我对他们已经够好的了,居然还这样惹事。”原来心中说,之前打过的汝县,数万的瀛人被留了下来,但是这些瀛人现在不愿意北返,所以暗中聚集起来,杀了少量守军,然后控制了汝县县城,并残杀了数万百姓,其中就有当日和杨璟以及自己喝过酒的乡亲们。并向郑石请示该怎么办?张朝看过信后说:“还能怎么办?当然是打进去,杀他们。”郑石点点头:“就这样回复王翰吧,这都是当日我等过于仁义,才致使汝县百姓再次受苦啊,都是我的过错。”“唉,将军不必过于自责,想必当日杨将军也未料到今日之事啊。”张朝宽慰着说。

但是,之后数天内,类似的事情居然发生了大大小小数十起,又有数万百姓惨死。这下郑石是再也坐不住了,大怒道:“我就知道,这些瀛人决不可相信,永远不会与我们一心,一再的出尔反尔,残杀我中原百姓,真是不能忍也,休怪我不客气了,既然想要贪图中原的荣华富贵,那就长留再次,丰厚我中原的土壤吧。”于是不顾众人相劝又下了第三道军令:

我中原之地,本为炎黄圣地,国之乐土。然自诸王混战始便多遭刀兵,而后更是被匈国、瀛人借机先后霸占,扰乱中原,屠城掠地,劫财无数,**女子,杀人更甚,更残忍者,则以人为食,如此种种,罄竹难书!

我华夏族百姓,勤劳节俭,善良朴素,与人无善,热爱和平,创造出文明无数。瀛人蛮夷,源自大海之外,茹毛饮血,犹如兽人,来我中原却不学我礼仪教化,反是以掳掠屠戮为乐,强抢土地为荣。我中原数十年前尚有数百万人众,然如今只剩数十万残存苟活,若任瀛人如此,则数年之后,秀丽中原究将是何人之天下?

前番两次对瀛人好言相告,令其少做杀戮,减少仇怨,并令其返乡,以为生活。然瀛人反倒是恩将仇报、以怨报德,继续杀我百姓,抢占土地。是以为拯救天下苍生,恢复中原故土,吾将率部征讨瀛人,所过之处,不留一个,以杀尽瀛狗为目标,以匡扶社稷为己任。然一人之力,实难尽为,而华夏族百姓,也皆有义务屠戮瀛狗,报仇雪恨。另若有大义共赴者,在下欢迎之至,并且承诺,若杀瀛过千则许以军中校尉,若是过万,则以将军待之。他日之后,望九州大地不在有瀛人存活于世。

这道军令一下,整个中原算是彻底热闹了,但又像一个地狱一样,到处充满着杀戮和死亡,郑石的大军首先投入到屠戮中去,洛神城还没离开北返的瀛人则首先成了目标,由于有军队撑腰,洛神的百姓也疯狂起来,整个洛神城到处都是流淌的血液,城外焚烧尸体的火堆燃烧数月之久,然而城中的百姓却洋溢的一种大仇得报的快感,这里是地狱,但也将是新生。

其他地方也是如此,百姓们在军队和坞堡主的带领下也是杀人不停,凡不是华夏族装扮的人都死于非命,那一刻,是没有老幼妇孺之分的。当然瀛人也纷纷起来反抗,但是这种反抗只会加剧对其的杀戮,有些地方的百姓甚至举火焚城,与敌寇共亡于火焰之中。很快淮北地方的大大小小的坞堡主也带人进入中原,参与这杀戮之中,当然不否认有些是为了抢夺瀛人的财富,有的则是为了占有无主的土地,但客观上加速了对瀛人的屠杀。

很快这种杀戮传到了山东地区,受此影响,山东各地大大小小的义军也对侵略的乌族展开了同样的行动,整个北方河水沿线仿佛只剩下一个字,那就是杀,不停的杀。一时间,河北震动,江南震动,虽然双方相隔千里并且没有作战,但仿佛在那一瞬间都陷入战火之中。

就在中原腥风血雨,人间地狱的时候,朝廷终于知道了郑石的所作所为,但是已经无法制止,就算能制止住大军,但能管的住已经疯狂的百姓吗?而对于郑石所为的评判也是不绝于耳,当然也是赞同的有之,骂声也是一片。赞同的则说对于侵略者就当如此,以牙还牙才能彻底打败敌寇,复我故土;叫骂的当然是说郑石过于残忍,没有丝毫仁义之心,与敌寇无异。当然可以明显看出,凡是赞同的都是从北方逃难过来的,或者是经历的北方的浩劫;而凡是叫骂者和不评价的皆为世代的南方百姓,毕竟北人受的罪他们没有亲身经历也更难以理解。

几乎同时,杨璟收到了大哥传回的信,他在信中详细说了自己如何做的原因以及下一步的进军打算,当然还有对自己所下军令和由此造成的局面的评价和感叹。郑石说此令一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的性命就将失去,后世或将骂声不绝,甚至比武安君楚霸王还要凄惨,但是自己不会后悔,国家危亡,总是要有人担当的。

杨璟看着信,自言自语地说:“大哥啊,本来这军令该是我下的,你做的已经很好了,换是我或许第一次就……是啊,国家危亡,千古骂名,总是要有人承担的。你我当年走出北兴村的那一刻或许就注定了今日之事。”林越看过信后,十分不解地问:“二哥,为什么大哥认为后人会骂他呢?他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朝廷,为了社稷吗?我看应该是大功才对,后人应该景仰他才是。”

杨璟闻言苦笑了一声,然后说:“三弟呀,你不懂,这史书从来就是不上战场,不拿刀枪的人写的,他们不理解战场的残忍和百姓的苦痛,而且这写书的人呢,往往在事情里面夹杂着自己的感情,而不是完完本本地客观地记载一件事情,所以他们认为不好的自然写的也不会好。千百年后,或许人们只知道大哥下达了杀瀛军令,导致数十万的瀛人死亡,甚至灭族,但不会知道大哥为什么下这道军令,或许也不想知道。毕竟各种各样用来埋没历史的理由实在太多了。”

“那既然如此,我们就把这件事给记下来,不要小看我们这些行伍,笔杆子也是会用的。”杨璟看着气鼓鼓的林越,回答他说:“三弟,你这倒是个好主意。”又过了许久,杨璟再次感叹:“常言道:知我罪我,其惟春秋,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可是无论是夸也好骂也罢,怕就怕千百年后,没人再记得这些事啊,或者是不想去知道。不记得我们的所作所为还不算什么,可是,如果忘记了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曾经受过的苦痛,历经的磨难,那种形势将比现在还要危险的多啊,那样的国家和民族又会有什么希望!”

对于郑石的作为,百姓、士林和朝廷的评价几乎都是毁誉参半,有功有过。所以对于事情的处理朝廷也犯难了,奖赏吧,毕竟太过残忍;而处罚吧,郑石又成功收复旧都,平定中原;不管不问的话又显得朝廷没有作为,最后丞相王盛出了个主意,加封郑石平北将军,但是处罚俸禄一年,并且再派一名监军前去军中,以免以后再出什么事情。杨璟得知这个消息后,对于结果还是松了口气,毕竟一年俸禄实在是小事一桩。不过他亦惊奇为何王盛会如此好心,经过子仪和师傅才了解到,派去监军才是王盛真正的目的。这个监军名唤曹全,是王家的门生出身,这样王氏的目的就昭然若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