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理科生读宋史
37246400000012

第12章 高平之战(上)

真的要打仗了,两年前后周军队曾重挫北汉和契丹联军于晋州。这时候刘崇已经好了伤疤忘了痛了吗,居然又准备攻打后周,他到底凭什么卷土重来?

最大的资本当然就是契丹这个靠山。我一再强调当时中国的土地上最强的国家不是五代十国中的任何一个王朝而是北方的契丹。这并非说笑,也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契丹有着众多的战略优势:

第一,契丹有着广袤的国土,是当时后周的两倍以上,国力强盛,远强于后周。

第二,契丹有相对稳定的政局,契丹自公元907年建国已有四十多年的建国史,历任三位皇帝,而后周建国不过三年还内忧外患不断。

第三,契丹有长城以南的幽云十六州,有战略意义上的地形优势,而后周没有地利,后周首都开封是一个四通八达之地,无险可守,只能靠重兵的人海战术守卫。

第四,契丹有得天独厚的战争物资——马。马是冷兵器时期最重要的战争资源,是六畜中最为重要的一类。同等数量骑兵的战斗力是步兵的数倍,盛产战马的蒙古大草原都是契丹的势力范围,而后周国内没有适合养马的草场战场上主要依赖步兵。

不过好在契丹这个时候还只是帮北汉打下辅助,说夸张点更像是从外国请来的拉拉队。这时候战争主角还是北汉与后周。

从战略上讲北汉还比后周多一张牌,那就是郭威刚死按我国古代传统礼仪儿子必须为死去的父亲服丧,这样的话柴荣应该留在开封为郭威服丧而不能率大军亲征。因为这时柴荣登基不过才十天而已。

或许你会说柴荣可以留在开封把大军交给一个将领让他去跟北汉打,但是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为要是那个将领要造反的话谁也控制不住那就只能改朝换代了,让臣下手握重兵是任何皇帝绝不允许的。

之前后晋就是因为手握十万大军的将领杜重威率兵前去抵御契丹时临阵倒戈,最终灭亡了后晋,这是前车之鉴。

所以北汉正是看准了这个道理,刘崇料定柴荣不敢亲征同时也不敢委任重兵给任何大臣。

按照刘崇的预想北汉大军在前往开封的路上应该很顺利,不出意外的话决战似乎要到开封城下去见分晓。

联合攻后周的消息传到了契丹,这等军国大事引起了契丹朝廷的激烈讨论,上个皇帝就是因为南征打后周激起了众人的公愤结果把皇帝给杀了,新皇帝自然心有余悸而不敢轻易主张攻打后周。但是这怎么也是“侄子”的“亲切”邀请,而且北汉可是包吃包住来回路费报销的,而且报销还不用提供发票,这么好的事确实不太好拒绝,况且拒绝还会影响两国关系。

契丹人反对意见依旧很大,但是契丹国又不是只有契丹人,幽云十六州的汉地生活着很多的汉人,这些汉人里也有很多希望参战立功,于是契丹上下一合计合计把方案给出来了。

契丹派大将杨衮率一万余人的大军前往晋阳与刘崇军队会和。

这个大将杨衮是幽云十六州的人,是个汉人。他也有个契丹名叫耶律敌禄,是因为他曾跟随辽太宗南征时立了战功被赐名的。说来奇怪,我们国家古代的皇帝很爱对有功大臣赐国姓让他们跟皇帝同姓以示恩宠,这样的做法最大的优势不需要任何成本就能给予这些被赐姓的大臣很大荣耀让其更加忠心。契丹皇帝看来受汉文化影响很深,而且学的很好,活学活用。

刘崇这边也掏出了自己的家底,足足凑了三万兵马,富贵险中求,这次是要跟后周拼了。显然这次的契丹出兵比上次的五万而言少太多了,这也是这层战略同盟关系上存在很重要的利害关系导致。

从契丹方面来讲有几点顾虑。

第一,契丹国内虽然政局稳定,周边国家没有能力与之抗衡,但是契丹内部皇位之争却时有发生。契丹前一个就是被自己给杀掉的,而杀掉皇帝的人又被现在的皇帝所除掉了。现在表面上看皇位是稳定了,但是私底下仍是暗流涌动。新皇帝耶律璟不得不防手下的各个大臣。

第二,上次契丹和北汉联军被大败而归让契丹不敢低估后周战斗力,此次出兵更多的意义在于试探性的进攻,如果顺利肯定增兵,瓜分胜利果实的好事情绝对不会错过,如果受挫损失也不会太大,反正契丹军队骑马逃的也快。

第三,这场战争是谁的战争?这场战争显然更像是北汉和后周之间的战争,契丹只是北汉的帮手。契丹要是赢了无非也分点战利品,要是输了牺牲的可是契丹族人的鲜血,这就很要紧了严重可能让契丹贵族向皇帝施压影响皇位。所以契丹才考虑让幽云十六州地区的军队前往,这也正好检验这些新地盘上的军队的忠臣度和战斗能力。

第四,后周是中原王朝的第一强国,地盘虽然不算大可是人口众多,即便是第一强国契丹倾尽全国之兵要想灭亡后周代价也是难以承受的。一旦后周发展壮大不可避免的要与契丹一战,因为契丹占了幽云十六州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没有长城的保护中原王朝受到契丹的侵扰将不堪重负。围绕幽云十六州双方的战争迟早要打,作为北方的屏障北汉国存在的意义就有了,北汉能够在后周对抗契丹时起到巨大的牵制作用。说了这么多,你肯定看出来了如果北汉灭了后周将于后周统为一国反而是契丹不想看到的。

所以契丹皇帝派杨衮的军队就被派去了,按我们今天的话说,其实杨衮的军队更像是二战时“皇协军”或者叫伪军。杨衮的军队其实也就是打着契丹旗号的汉人军队。契丹的目的很明确,赢了分享胜利的果实,且能保存势力到时候再干掉北汉,输了就全身而退守住北汉不被后周所灭就行了。

不管怎么说这也是四万人马,不少了。关键还是要把气势拿够,对外要宣传是十万大军。你看过《三国演义》就知道,古代打仗都爱虚张声势把军队说的数量是真实数量的几倍,比如赤壁大战曹操的军队顶多就二十万要自称八十三万。要知道三国时期中国社会超级混乱,到处是死人,赤壁大战后全国人口总共才几百万人。当然小说家写的小说不是正史,我们自然不能把小说当正史来读。

四万人马数量上讲也确实不是个小数目,浩浩荡荡的大军开始进发了。

刘崇肯定心中大喜道:“柴荣虽然你刚当皇帝,但是我要遗憾的告诉你,你的统治就要结束了!”

北汉这边由马步军都指挥使(相当于骑兵司令)张元徽充当先锋,这个张元徽带骑兵打仗很有一套,他的特长就是带重骑兵冲锋,他是刘崇手上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部队,是北汉的王牌军队。

后周守将李筠面对来犯的北汉大军亲率主力两千人来迎战了。高平之战的第一回合在山西的太平驿开战了。

张元徽手上有一万人,数量上占有优势,但是双方的第一场大战肯定都会拼死上阵,即便能赢死伤也会很惨重。而张元徽手上有张王牌就是自己的重骑兵。

四条腿的还不玩死你两条腿的吗!

后周守军是后周边塞上的名将李筠所率领,上次北汉攻后周李筠就立下了不少战功。

张元徽与李筠的先锋大将穆令均的部队相遇了。面对张元徽的骑兵竟然是穆令均的部队占了上风,张元徽的军队溃败而逃。后周军队士气大振,穆令均命大军趁胜追击,立功的机会来了,同志们,冲啊!

但是张元徽的部队毕竟是四条腿的,后周的军队有骑兵又有步兵,这一路上追上去有快有慢,冲前面急着立功,走后面的生怕去迟了就晚了,不知不觉后周的军队已顾不上什么阵型了,更像是一群无组织无纪律的土匪。

北汉的军队似乎逃得没有一个人影,这寂静让感到空虚,空虚的令人害怕,因为暴风雨前总是宁静的。

但是在急着立功的后周士卒们的眼中,立功的冲动便是壮胆的力量。

此时,张元徽也许已经翘起了嘴角的胡须:“这叫诈败,懂吗?”北汉军队其实早已布好包围圈,骑兵败逃知不是诱饵。

急着立功的可不止是后周的军队,埋伏已久的北汉骑兵开始反攻了,北汉的军队从四面八方攻了过来,后周的军队终于明白这其实是一场阴谋。不过,一切都已经迟了。现在唯一的愿望不是立功了,只要能活着逃出去就是万幸了。

高平之战的第一场打仗就这么结束了,后周损失一千余人,大将穆令均战死,主帅李筠运气好捡回了一条命逃了回去。北汉迎来了开门红。

北汉自平阳之役后,终于从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了,士气高涨。在刘崇看来,果然没有郭威的后周不堪一击。

北汉来犯,后周军队大败的消息传到了开封。李筠上疏周世宗柴荣求救兵支援,前线十万火急。

柴荣清楚的认识到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战争,这场战争的胜负关系到后周帝国的生死存亡。柴荣知道自己没有退路,狭路相逢勇者胜。柴荣决定御驾亲征。

正如刘崇所料,文武百官全都反对柴荣亲征,并劝阻到:“刘崇自平阳之役失利后,力量枯竭,士气沮丧,刘崇应该不敢率大军亲征,而且先帝(郭威)灵柩不久就要下葬,皇上您还需要服丧,最好不要轻举妄动,人心容易动摇,派个大将领兵前去就好了。”

柴荣却有自己的见解“刘崇是为了恢复他们家后汉的疆土而来,刘崇势必要亲征,而又料定我要服丧不敢亲征前往应战,这场大战我不得不去。”

柴荣更清楚,如果这个危险的时候派大将前去御敌,如果又遇到一个杜重威一样的人岂不是无异于自戕。

大臣们认为刘崇不敢亲征而柴荣却独树一帜的认为刘崇必须亲征,从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可以看出柴荣虽然作为菜鸟天子已经能看到问题更深的层面了,让人不得不佩服。

然而迎来的不是群臣的掌声,群臣依旧坚决反对亲征。柴荣不顾反对又说:“从前,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天下都是亲自出马的,朕如何能苟且偷安。”这时候老宰相冯道就来唱反调了:“不知道陛下比得上李世民吗?”的确李世民可是马上天子,唐朝的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的,柴荣不过是继承的郭威的皇位完全不能与李世民相提并论。这时柴荣不高兴了,柴荣又说:“我军兵力强大,对付刘崇,就像大山压鸡蛋一样轻松。”冯道还继续唱反调:“不知道陛下是大山吗?”这下简直把柴荣气哭了,柴荣好歹也是皇上弄的太没面子了。

皇帝一开口就被人洗刷,这太尴尬了,场面一度失控,皇帝的威严何在?

另一个宰相王溥看到柴荣心意已决也不知道是否是为了给柴荣圆场,只有王溥一个人表示赞成柴荣亲征。

皇权就是皇权,多数人必须服从少数人。

大臣们反对无效、抗议无效。

柴荣率大军亲征后汉之事就此敲定。

郭威的葬礼依旧是大事,但是决定御驾亲征的柴荣是没有机会参加了。这项工作就交给反对柴荣亲征的宰相冯道去主持,冯道是宰相身份位极人臣他出面主持葬礼是绝佳的替补人选。

柴荣心中估计窃语:“既然你那么反对我,那就留下替我守孝吧。”

柴荣钦点大将,统帅三军,择良辰吉日向山西进发。

北汉和后周的大决战就要来了。

有个围棋术语叫天王山之战,典故源自一个日本历史上的著名战役。谁能够获胜谁就能够占据极为有利的位置。有点《三国演义》里老黄忠抢定军山的味道。

这是一场“天王山”之战,北汉要是赢了的话后周必将灭亡,后周要是赢了北汉将元气大伤再已无力南侵。

胜利或是失败,生存或是灭亡,不久就要见分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