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崇祯帝的户部尚书
37209700000033

第33章 朝会日常

崇祯二年五月,北京的春末已经很温暖。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后世的故宫博物院,阳光扫过金水桥,透过汉白玉的台阶和栏杆,拖出长长的影子。内金水河从玉泉山而来,经过皇宫大内缓缓注入到通惠河。恰逢上朝之日,接近一千人的队伍聚集在宫门外,小声地互相议论着。午门上的五凤楼,两个健壮的宦官一左一右手持鼓槌站在一面大鼓两侧,随着两人轮番挥手,三通沉闷的鼓声过后,午门两侧的掖门随着隆隆的声音缓缓打开。官员们排队进入,禁卫核查过写着身份的牙牌之后,吏部负责考勤的小吏将他们的名字和时间写入注籍。大明版本的打卡上班结束了。大小文武官员排好队后经过依次进入到满是汉白玉的大殿之前的广场上。

金水桥的丹陛之前,百官一跪三叩之后,文武分列。除身披甲胄的侍卫、将军外,其他官员都戴梁冠穿朝服,远远看去,绛衣成阵,映如云霞,冠帻交辉,灿若金星,场面极为壮观。奉天殿内,黄幄之下,崇祯皇帝朱由检头戴乌纱翼善冠,冠上的二龙戏珠和折角随着他的动作轻微地颤抖。这个帝国的年轻皇帝略带疲惫地环视着帝国的精英们。虽然登基不久,又有了太子,但国事艰难冲刷掉了这个青年继位之初的欣喜和好奇。两年前帝国皇帝驾崩之后,没有后代。作为藩王的朱由检才被推上皇位,所以他有着致命的问题,没有引路人。他从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帝王术教育,一切都靠摸索,所以按照朝臣们的“教诲”,年轻的崇祯皇帝成功自废武功,废掉了锦衣卫和东厂两只眼睛,沉醉在朝臣们的赞誉之中。

鸿胪寺的官员喊道“入~班”一跪三叩之后,朝臣们进入到了奏报的环节。一声轻咳嗽之后,陕西三边总督杨鹤出列,“启奏陛下,流贼王二肆虐关中两年,近日被陕西商洛兵备道刘应所擒,已然伏诛。另有势穷投降流贼被押解到京城来。”崇祯皇帝听到这个消息,欣慰地点了点头。此时天却渐渐阴了下来。

此刻的人们忙忙碌碌走在街上,天却忽然有些暗了。不时有人抬头望向天空。正当人们以为要下雨的时候,却发现晴空万里没有一朵云彩,正当众人疑惑之时,太阳的的一侧渐渐被咬了一个口子。所有人都惊恐不已,崇祯皇帝脸色铁青,献囚阙下这种光荣的时候,居然发生了这么严重的事情。宫内的文武官员还算镇静,街上不明白的平民百姓早已经惊恐地四散而逃。

自从汉代董仲舒创立天人感应学说之后,儒学自走向大一统官学的初始之时,就把无法解释的天地异象和君主的个人修养紧密联系在一起。君主贤明则风调雨顺,君主不贤就会天降异象以示警示。眼下这种时候意味着上天对崇祯皇帝错误的警示。此刻正巧遇到绞杀农民军首领的消息,大朝会的上千文武官员眼睁睁看着天狗食日发生,无论他们是否相信,只要这种消息流传出去,对君主个人威信将造成极大的伤害。

而此刻北京城东北六百三十公里外的沈阳,“大金国”的国都,四大贝勒聚在一起讨论着针对喀尔喀蒙古的事情。没有明朝的繁文缛节也不需要太多准备。皇太极对手下奴才们一声招呼,半跪低头的奴才们一声整齐的“喳”就四散去传令找人。半退隐的代善,办事很多的莽古尔泰,去年征朝鲜后曾生出独立之心的阿敏,病殃殃的多尔衮,不一会就聚集到这。突如其来的日食打断了讨论,皇太极立马让人约束手下,一时之间气氛有些压抑。头一次遇到这种情况的他们也不知道这预示着什么。

太阳被不断的吞噬,慢慢剩余部分如同月牙一样消减,而天色也逐渐暗淡,最后只剩下一圈日冕,大地上如同黑夜。就如同日冕的名字,太阳被完全覆盖,四周一圈亮光如同太阳带着一顶帽子。随后月牙出现在与刚才完全相反的位置,光亮逐渐增多,太阳慢慢地恢复到初始的样子。

“钦天监干的什么,这么大的天象变化居然没有示警。朕拨给他们的钱都干嘛了。”崇祯皇帝气愤异常。

这时候文官一侧颤巍巍走出一个老头,六十多岁快七十的模样,满脸皱纹,随着说话,喉结慢慢蠕动,声音缓慢让人有些不舒服,百官却知道,他恐怕又要推广西学了。“启奏陛下,这实在不能简单归咎于钦天监办事不利。我朝一直使用的是元代郭守敬所订历法,已有快三百年了。许多内容早已不合时宜,计算不精准是难免的事情。近有泰西传教士所献历法,何不详议泰西之历,参以国朝之制。”

“泰西传教士?”听到这个名词,崇祯皇帝却不感到新鲜,因为自己的皇兄,大明非遗创始人——木匠皇帝朱由校征召停留澳门的传教士之时,自己就已经了解到这个群体了,印象之中他们金发碧眼,和大明主体民族百姓长的很是不同,远涉重洋泛海而来,一直试图传教,为此和大明许多儒生,官员,勋贵往来,送上坤舆万国图,地球仪这等新鲜物。他们大都会许多天文,历法,几何这些明朝学子不擅的知识。袁蛮子袁崇焕宁远炮轰虏酋之时就是用的他们的弗朗机炮。

日食持续了七分钟就消失了,但它却引得人心惶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