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吾道南来
37108800000042

第42章 崇天敬神思祖先

“噼噼、啪啪”的鞭炮之声,传入人们的耳廓。

九月初二,辛未,杭州明堂,南宋君臣正在举行徽宗皇帝的宗祀之礼。

明堂又名“含元殿”,共上下三层:底层为四方形,大约有二十余丈见方;四面各施一色,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

中层十二面,效法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顶层为圆形,四周环绕九龙雕塑。中间有四根巨型木柱,需数人牵手方能环抱,上下通贯,高二十余丈。

大殿北面,塑有五天帝之神像,左侧为五人帝神像,右侧为宋太祖以下至徽宗等祖宗的灵位。

一溜香案上,摆满了三牲及鲜果、五谷之类供品;殿内香烟缭绕,帐幔高悬。大殿虽阔,但其中所容纳的人数有限,加之皇帝重臣们几乎倾巢而至,因此里外戒备森严。

皇帝的卤簿(銮驾及扈从、仪仗队),人数过万,只能停留在殿外的广场上。

皇帝赵构为第一行,主祭且需诵念祭文;其后是他的养子、建王赵玮,皇叔祖、嗣濮王赵士輵(gé),分别承担亚献和终献的任务,这也是二人地位与荣耀的象征。

第三行是礼部尚书、太常寺卿及当朝丞相们;紧随他们之后,为各部尚书及三品以上大员;押乐、奉礼、捧俎等官员,都已事先选定,分列于队伍两旁。

因适逢钦宗赵桓丧事未毕,乐队虽也安排在殿内,但却备而不作。

“五天帝、五人帝,列祖列宗:朕赵构,荷天祐序,承列圣之丕基,思所以垂裕于后,夙夜而不敢康。永惟本支之重,强固皇室,亲亲尚贤,厥有古风。然朕履运中微,遭家多难。八陵废祀,可胜抔土之悲;二帝蒙尘,莫赎终天之痛。皇族尚沦于沙漠,神京犹陷于草莱,衔恨何穷……”

赵构双手持着一札黄绢,正在大声诵读祭文,念着念着,悲从中来,泪花似迷糊了双眼……

赵构今年54岁,他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九个儿子。1126年靖康之难时,赵构的生母韦贤妃,与徽、钦二宗及六宫后妃、皇族等人,同时被金人掳去北方。

“被掠者日以泪洗面,虏酋皆拥妇女,恣酒肉,弄管弦,喜乐无极。”宋钦宗的朱慎妃,在中途方便时,曾遭千户国禄的调戏。

靖康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宗室贵戚男丁二千二百余人,妇女三千四百余人”,“自青城国相寨起程,四月二十七日抵燕山,存妇女一千九百余人”,其余那些不是因为不堪凌辱而自尽,就是被杀、病亡于途。

建炎二年(1128)八月,抵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韦贤妃以下300余人,被送入浣衣院(官妓院)。钦宗的朱皇后不堪受辱,投水而死。史载“妇女分入大家,不顾名节,犹有生理,分给谋克以下,十人九娼,名节既丧,身命亦亡”。

不久,因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为帝,遥尊其生母韦贤妃为“宣和皇后”,她才被金人另眼相看,转送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县),与徽宗关押在了一起。

绍兴五年(1135)四月,宋徽宗病死于五国城。

绍兴七年,徽宗及郑皇后去世的消息,才传到南宋,赵构得知,号哭不已。

他对近臣们再三哭诉:“朕虽然拥有天下,却连自己的亲生父母也得不到赡养。父亲(徽宗)已经来不及了!今日立下誓言,金国如果不明确答应归还我太后,朕绝不言和,不然的话,朕并不惧怕用兵,绝对与其拼个你死我活,鱼死网破!”

他还晓谕辅臣们:“宣和皇后年事已高,朕思之日夜不得安宁,屈己请和,正为此耳!”

绍兴十二年(1142)三月,宋金《绍兴和议》各项条款交割已毕;夏四月丁卯(1142年5月1日),赵构的生母宣和皇后,随同徽宗棺椁,一道归宋。

同年四月底,运送徽宗棺椁的车队,到达燕山;五月,从东平(今山东东平县州城镇)改为船运,由清河至楚州(今江苏淮安);八月,到达临安;十月,将徽宗的灵柩,暂时安葬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名曰永固陵。

宣和皇后韦氏回到临安,入居慈宁宫,成了名副其实的太后。晚年她患有眼疾,双目失明,赵构遍访名医,并请来道士皇甫坦施以针灸,为韦太后治好了一只眼睛。

后来她又多活了十七年,直到绍兴二十九年(1159)方才去世,享年八十岁。

除此之外,靖康之难,不仅使康王赵构的妃子邢秉懿、侧室田春罗等人,以及他的五个女儿,全被金兵掳去,有的死于北迁途中,有的在金庭的浣衣院,被迫做苦役,饱受欺凌。

因在扬州、镇江逃跑之时,赵构受到了过度的惊吓,从而失去了生育能力——唯一亲生的儿子赵旉(元懿太子),又在“苗刘之变”后死去(卒年3岁)——所以,他对战争带给自己和整个家族、国民的灾难,可以说记忆尤深,恐惧无时难忘。

“朕以两宫万里,一别多年,凯迎銮辂之还,期遂庭闱之奉。故暴虎冯河之怒,敌虽逞于凶残;而投鼠忌器之嫌,朕宁甘于屈辱;仰怀故国之庙祧,至于霣(yǔn降、落下)涕;俯见中原之父老,宁不汗颜!是以卑辞遣使,相约通好以弭兵……”

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绍兴府,宋金双方代表,在“和议书”上签字画押:其中有“宋向金称臣,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等条款……

“岂奈强敌无厌,弃信盟于弗顾,指求将相之臣,坐索汉、淮之壤,大军压境,窥视吾朝,欲趁国殇之期,妄动刀兵,暴殄吾民,实属忍无可忍……”

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金人的胃口,但却几乎从来就没有过被填满的时候,偏安二十余年,可等来的却是金军东、中、西三路虎狼之师,分别于安徽寿春、河南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县)、陕西凤翔等地集结,誓师出发的消息……

淮河之畔,逃难的百姓络绎不绝;敌骑突至,矛刺箭射,追杀不已,堕江而死者无数……

“朕欲缟素以启行,率貔貅而薄伐,取细柳劳军之制,考澶渊却敌之规。尚赖股肱爪牙之士,文武大小之臣,戮力一心,捐躯报国,共雪侵凌之耻,各肩恢复之图。祈请上天列祖列宗,体恤苍生,佑吾国民……”

赵玮站在赵构的身后,对其养父所诵念的内容,听得格外认真,也十分清晰;听着听着,仿佛有些走神,想起心事来……

赵玮的老师——建王府教授兼直讲——史浩,曾经对其祖宗的来龙去脉,有过比较深入的考证和阐释: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是後周右廂都指揮趙弘殷的後裔。

趙弘殷有两个妻子,长房杜氏生了三个儿子,长子曹王赵匡济无后,次子即太祖赵匡胤,三子是太宗赵光义;次房耿氏生了两个儿子,老四魏王赵廷美,老五岐王赵匡赞同样无后。

赵匡胤曾经留下谕示,“朕族無親疏,世世為絲麻。”“玉牒三枝,派子同源一銘,曰:若夫,元德允克,令德宜崇,師古希孟,時學光宗,良友彥士,次汝必公,不為世子,與善之從,伯仲叔季,承嗣由同”(共四十二字);“每派各立玉牒十四子,以別源流,以序昭穆,周而復始,永無改易。”

太祖趙匡胤的一支,其后人排辈的14个字为:德惟從世令子伯師希與孟由宜學;太宗趙光义的一支,其后人排辈的14个字为: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魏王趙廷美的一支,其后人排辈的14个字为:德承克叔之公彥夫時若嗣古次光。

趙匡胤享年50岁,在位16年,去世之后,庙号太祖;他同父同母的亲弟弟趙光义接了班,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59岁去世,庙号为太宗。

接位的赵恒,是趙光义的第三个儿子,初名赵德昌,后改赵元休、赵元侃,997年继位,1022年驾崩,享年五十五,庙号为真宗。

继位的赵祯,初名受益,赵恒的第六个儿子,1023年即帝位,时年13岁,1063年驾崩于汴梁皇宫,享年53岁,在位41年,庙号仁宗……

承接帝位的赵曙,原名赵宗实,后改名赵曙,是濮王赵允让之子,过继给宋仁宗为嗣,是北宋第五位皇帝,在位五年,享年36岁,庙号英宗。

他的长子赵顼接班,为宋朝第六位皇帝,在位18年,享年38岁,庙号神宗。

即位的赵煦,是神宗的第6个儿子,北宋第七位皇帝,在位15年,终年24岁,庙号哲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