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与孩子一起成长
3699700000042

第42章 心灵追问:神童是可以打造出来的(3)

教育孩子的这些理念,是与我的性格分不开的。因为我爱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尤其喜欢进行反向思维。比如说矛盾的哲学故事,教科书中是想使人懂得,说话做事不能自相矛盾,务必讲求事理与逻辑。而我在引导孩子理解时觉得,卖矛盾的商人之语并无大碍,因为按照现代商道来讲,吹吹自家的产品又何妨,夸夸自家的矛与盾又有啥,而且其好自然相对他人的矛盾而言,而非文中之意,要让商人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这强强相遇自然有一伤,而且我以为最好的矛与最好的盾相抗,反倒有利于提升兵器的发展速度,比如世界各国对精良武器的比拼,从而在军事领域里上演了一场场高科技的盛宴。试想,倘若我们都拿次货来比较,则军事武器就无从进步。反观其他领域的发展,也无不彰显了此理。所以,我在教育孩子时,从不把矛盾矛盾化,而是注重利用矛盾来培养孩子。

自己性格较内向,对读书看报有兴趣,属于典型的宅男一族,因此希望孩子待在家里多读读书,比如温习功课,比如下下围棋,又如写写贴画。凡此等等,目的是想让孩子学到更多知识,努力实现“腹有诗书气自华”。但妻子的个性比较中性,既有梅花开放静悄悄的素养,也有落落大方的对外素质,因此极不赞成把孩子关在家里,多是希望走出去接受自然洗礼。这里面,往往就参杂着矛盾,显性的是我主张收,而妻子主张放,这收放之间就矛盾重重。比如与朋友同学玩耍多了,则孩子的耍心会更强,自然会挤压有限的学习时间,使既定的兴趣培养放缓;比如学习围棋,练习时间一减少,进步自然而然会放慢。可不让孩子出去呢?自然害处更多,他会失去与人互动的机会,慢慢会弱化生存能力,将来难以适应社会大环境,因为这些东西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我便有意识地利用这一教育矛盾,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培养。

不是妻子注重放,而我注重收吗?假如我们两个不加以正确处理,这个矛盾就会扩大化,甚至会延展到父母身上。好在我不喜欢争强好胜,采取了不抵抗的策略,结果孩子既出去玩了,但我要求必须做的事又没减少,因而收到了收放自如的效果。当然,妻子的放绝不是一种敞放,毕竟她本身就是一位教育工作者,而我注重收也不是大收,既要让孩子领略到玩的快乐,同时必须保持学的紧张,始终做到张弛有度,因此使孩子在综合素质方面得到较大提升。比如周末,常常鼓励他与朋友聚会;比如在兴趣班学习里,鼓励与同学交流;比如支持其邀约朋友玩耍。因此,孩子既完成了作业,又能与同年人互动,真正实现了静动结合,既不是宅在家里不出去,又不是呆在外面不想回家。尤其是孩子在与伙伴玩耍中,建起了亲如兄弟般的深厚友谊,使独生子女孤独问题得到了很好解决;又如在关爱他人方面,能够把握对方的感受,懂得照顾对方的情绪。有一次,妻子头部血管有点凸出,医生说要注意休息,小子后来看到了,脱口就告诉妻子,不要吃生血的东西,比如猪心等物,妻子问他怎么知道的?儿子说是从高年级的姐姐那里听来的。他那关心体贴的话语,犹如一丝春风在心田徐徐吹过,既柔美又动情。

矛盾无坏事,善于利用矛盾,则会提升发展,使生活更加精彩,因为矛盾本身就是动力之源。试想,假如我们生活在没矛盾的社会里,必然会失去判断对错的能力。所以,运用矛盾教育孩子好处多。

智慧点经:不要有“不白即黑”的思想,矛盾之间有存物,且往往是最有用的第三域。所以,我们要学会在矛盾中生存。

没有永远成功的教育

教育无法做到永远成功,因为教育面临的一切都在变化着,因此我们无法用固化的模式教育孩子。但就教育孩子而言,今天的成功只属于今天,并不意味着明天的成功。

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有深刻感受的。小子很小时,我们叫他做什么,他会很乐意去完成,比如叫他给长辈们唱唱歌、跳跳舞,父母的思想能够得到完美落实,又如叫他在幼儿园里不要跟陌生人走,不然会被人贩子卖到别人家里去。小子听了很上心,自然做得特别好。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特别是八岁以后,其叛逆性格开始滋生,你要他做什么事儿,他不仅不会轻易接受,而且总爱反其道而行之。比如晚上他有点塞鼻,叫他把外衣穿上,他却故意从床上跳到地板上,光着脚在那里接地气,还说这样能解决鼻塞问题,你实在叫急了,他又立马躺到床上去,并得意洋洋地告诉你:“我干脆睡啦!”简直让你哭笑不得。前后对照才发现,这是因为孩子在逐渐长大,其接受教育的形式不一,家长的教育方法也得跟着调适,才能适应孩子的成长和变化,否则就无法做到因材施教,也不能给孩子成长提供有益帮助。

孩子成长是教育必须面对的挑战,社会进步同样是父母必须面对的挑战。过去我们读书,不存在电脑,也没有网络游戏之说,而今玩电脑已成孩子生活的一部分。作为家长,你不让孩子玩电脑,自然不会担心其上瘾。但任何事都是一把双刃剑,不担心孩子玩电脑上瘾,却担心孩子能不能与时俱进,假如别的孩子懂得当下生活百科,而你的孩子却如白纸一张,父母见了同样会心发慌。

怎样管理孩子玩耍的事呢?家长得与时俱进,学会现代管理办法。我主要采取的是契约管理,孩子不仅可以玩电脑,而且还可以玩出等级来,因为孩子在玩中能学到知识,能强化动手能力,能增长智慧,同时还能以此调动孩子积极性。所以,孩子要玩的话,首先得满足我所提出的要求和前提,即要先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同时要做好特长班的加强训练,然后才是自由主宰的时间。如果发现有一次违背规定,则无限期延迟玩耍游戏的权利,直到学习表现达到一定要求后,再重新议定新的规定。如此实行,使孩子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也养成了劳逸结合的好习惯。否则,如果按照过去的思维教育孩子,不让孩子有自我主宰游戏的权利,则很容易使孩子出现跛脚式地发展。

教育孩子没有模式可言。为什么谈及这个话题?是因为有很多家长经常在访谈中问到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有没有什么好的教育模式。我常常会告诉朋友,自己在研究亲职教育过程中感知,育儿是没有什么模式可言,因为不同的孩子,其对信息的接受能力、接受习惯都是有别的。比如我家孩子,从小比较健康,不存在自闭等特殊性问题,因此教育时就比较直白一些,不会担心伤及孩子自尊心。但有一点是其它孩子少有的,儿子特别细心敏感,注重察言观色,自然心思比较重。因此我们在教育他时,比较尊重其观点。

在一次野外亲子互动活动中,有孩子母亲问到我一件事,说是其孩子近段时间情绪时好时坏,学习成绩也跟着不稳定,特别是叛逆心理明显萌芽了,问我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我已有如此尴尬的情况,自然早有思考和对策,便告诉她,这是孩子逐渐成熟的表现,正确的就支持,不对的要批评,但绝不能抹杀孩子的独立思想。不然,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就缺乏创新能力,情况严重的会影响到其独立生活能力。同时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讲究方法。不过,因孩子个体差异很大,具体措施当因人而异,绝对不能依葫芦画瓢,否则不仅收效甚微,甚至于适得其反。

教育是前进着的,没有永远成功的教育,这是因为教育对象在成长、社会环境在变化,而且存在着明显个体差异。所以,我们既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又要坚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原则,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总之一点,教育要回归本质,其核心要落实到孩子身上,即要对人的终身负责。

智慧点经:教育没有永远的成功,而是永远行进在路上。因此,我们既要一以贯之地坚持,又要与时俱进地加以调适,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开出艳丽的花朵。

最深刻的东西源自理性

对理论的热爱,是缘于工作的需要,更是猫头鹰性格的使然,以至于在思考问题时,我的理性色彩特别浓厚。但细细想来,理性也有理性的好处,因为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往往最深刻的东西都是源自理性的。比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就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和感受。

父母都知道爱孩子,而且往往觉得爱孩子,就是一种自然的表达,是以感性为出发点的情感表达。其实我倒不以为然,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我却恰恰觉得来自理性。说感性的人是认为,我们见到孩子表现好就会为之感到高兴,看到孩子成长进步大就会为之欢呼,遇到孩子犯傻出了状况就会为之感到愤懑。凡此等等,所说的事实都是感性的,我也不能加以反对,但当我们把这些事实的外像剥离开来,从中不难发现,它们都是由理性决定的。孩子表现好,或者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让你感到成功而高兴,它不是感性教育的结果,而是来自父母的理性教育,因为其成功的背后,必然有着父母理性决策的支撑,诸如礼仪的培养、知识的丰富以及长板的发展等等。相反,孩子常常出状况的话,则是父母没有理性认识孩子,没有发现孩子的优势,更没有因材施教,帮助孩子克服不足,促进其优势的充分发挥,这就是教育出问题的导火线。总而言之,孩子的健康成长,与父母理性的教育休戚相关。

再说微观一点的教育感受,父母在引导孩子情感表达方面,我就遇到一个很好的例子,充分证明了对情感的控制和表达,也是需要人们理性地去努力。当年孩子在围棋定级升段比赛中,出人意外地取得成功。为什么说出人意外呢?是因为他进入一级班的时间很短,而且进去时的对弈成绩不甚理想,可在定级升段赛中,他力克群雄,成功晋级一段,而且全班就只有他一人。用我的话来讲,他既是战胜了对手,也是战胜了自己。因此兴奋得有点迷糊了,结果一出来,便当着朋友的面高兴得手舞足蹈。这虽然是孩子的天性,但对这种非理性的表现,让我在一旁气得无以言表,可又不好当着众人批评他,只好严肃地制止了其感性的行为。回到家里,我没等他坐定,就对其行为进行了认真解剖,给予了严肃的批评,以期教育、引导、帮助他认识到情感的理性表达,不能在细节上失去为人的要领。否则,将来就容易犯低级错误,而且自己难以认识到。同时,我还告诉他,成功自然该高兴,但一定要有度,懂得与人分享。

其实,在认识、处理、解决问题上,我们同样在这样教育孩子,给他讲需要理性的支撑,因为假如用非理性的思维处理问题,其见解或观点必然是肤浅的,无法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原因在于他不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就找不到真正解决问题的良方,又何谈认识深刻、见解独到呢?所以,认识、解决问题都是由理性思考决定的。总之,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都不能缺失理性。

智慧点经:理性看似高深,离我们很远,但在学习生活中,无处不存在这一元素,而且是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

美式教育带给了我们什么

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我是在用心思考着,也在用力探寻着。正是在这井底淘沙的过程中,才感悟到了美式教育的一些真谛,并觉得是可以拿来一用的,或许会为我们的教育增添更大魅力。就说《生存教育在美国》一书中举过一例,笑星比尔?考斯波在主持《孩子说出的出人意料的东西》这档节目时,有位小女孩,尽管只有七八岁,但她对长大后要当总统的回答过程,却充分展示了美式独立思考的成熟感。

在我的认知系统里,美国教育是注重思想着地,我们的教育则注重思想飞跃;美国的教育注重引导,我们的教育则注重灌输;美国的教育注重目标的抽象,我们的教育则注重目标的具象。着地即意味着实用,引导即意味着开放,抽象则意味着高远。而我们的教育多少留存着理想主义的色彩,有一种我说你用的意境和画圈定调的概念。但是,我们也有着美式教育无法比拟的长板,即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这或许是美式教育所缺乏的。总体而言,这是由文化精神所决定的,美国文化追求的独立自由,因而其在教育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于是他们对孩子的思想没有固化的痕迹,而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有框定的意境,再说明白具体一点就是教育有明确指向,诸如把既定的价值观灌输给孩子等,而美国就不会给孩子明确的价值取舍标准,完全交由他们自己去决定,因为他们的文化是信守多元的。

前不久在成都上演了一场中美教育真人秀,中美两国的小学教师,就“对比”这个主题进行了一场生动的PK赛。有着32年从教经验的美国小学老师Torie,在PK的过程中,其说话不多,但用的道具特多,她总共用了6种道具。譬如让孩子们找找香蕉和橙子的“相同”和“不同”,找找台上一男一女两位学生的“相同”和“不同”,甚至还用了一首这个主题的英文歌来“暖场”,最后给学生们留的家庭作业是“写写白天和黑夜的不同和相同”,而且并不要求写出成型的文章,只是写出喜欢白天或者黑夜的主要观点,以及支撑这个观点的三个细节;而中国老师周航选择的是用两杯颜色鲜艳的水,让孩子们通过闻、尝、看等手段,找出一大堆相同和不同,让学生给出甘甜与苦涩的对比,然后再隐喻到生活中去,课堂中学生们还现场写了一段短文,说出了生活中的苦与甜,并用幻灯片投射出来,同时提醒写作时要有动作、表情、语言、心理活动。我对中美小学教育的比较后,发现中国总想把传承文化作为目标,自然就强化了形式的东西,而美国则注重思维和细节的佐证,无意识地重视了能力建设,抓住了教育的重点和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