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与孩子一起成长
3699700000001

第1章 把目光转向亲职教育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书林

龙年春,子久来清华学习,学院安排我为他们上课,于是认识了子久,也有了深入的交流。看到子久那种风尘仆仆的样子,交融他那睿智而热情的目光,便知道他是位勤奋好学的青年,勤于思考,辛勤耕耘,志趣不凡的人。后来知道,他已有200多万字的作品出版,其中一些专著还被清华、北大等高校图书馆藏。最近,他说正要出版《与孩子一起成长——亲职教育手札》一书,我感到特别欣慰。

教育好孩子是一门科学。启动父母的力量来教育好孩子,无疑是现代教育深化的一种趋势。人所共知,无论干什么事,只有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才能产生高度的效率。而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心是最充分的。但是只有责任心还不够,还得掌握教育孩子的规律以及孩子接受教育的规律。在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社会环境里,人们在关注学校和社会其他要素基础上,已经探寻到挖掘父母教育孩子的潜能。在对孩子实施社会齐动员的“全员教育”格局中,把孩子父母引进其中,是必然的。父母进入对孩子的教育新格局,就出现了一门教育学的分支——亲职教育。随着中国现代化程度的加深,借鉴和研究西方亲职教育的经验是有益处的。

亲职教育滥觞于上世纪3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当时的意思就是家长教育、双亲教育。亲职教育在西方已积累了不少著作,如前不久炒得火爆的“虎妈”,就是一例。在我国,亲职教育研究尚处起步阶段。

子久立志研究亲职教育,值得赞赏。他的这本书稿共分九章,从“教育我主张”、“父母常犯的错误在哪里”到“神童是可以打造出来的”,每个部分都写得很精彩,尤其通过对一些经典案例的解析,生动地诠释了亲职教育这一概念,让你在悉心体悟、潇洒写意、分析说理中,熟悉并感知“亲职教育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使亲职教育的概念进入你的脑海,并开始消化吸收亲职教育的思想、内涵及路径。

子久的著作不仅架构科学,而且内容特别丰富、感悟独到。他能大胆揭示问题的本质,进行细致入微地解剖,把一个原本枯燥的理论问题,通过故事化的解读,变得极为亲近而生动,既丰富了理论,又推动了实践。比如在教育主张上,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价值教育、思想教育、共享教育、亲职教育以及文明的教育,这些都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他在书中否定了那种简单生硬的、口号式的、精英的、功利的教育偏向,这是我所支持赞同的,因为在我国还流行着一些非科学教育思潮,干扰和阻挠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倘若从亲职教育的角度打开一个生面,引起对这一主要领域的关注和研究,则是具有长远意义的事。为了孩子,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这种探索应该鼓励。

子久同志的书稿还散发着一种清新的文风,一扫弥漫文坛的八股习气。他没有按照过去一二三四、甲乙丙丁的方式进行,而是以轻松的随笔的形式去给读者讲述自己的真实的认识感悟和研究所得。特别是在研究方法上,他不是做从理论到理论的概念罗列,也不是说些除了自己谁也不感兴趣的废话,而是把研究的触角伸向生动的社会现实,开展行动研究,运用跟踪观察,进行对照对比,提出家庭反思,引发儿童交流,汇聚各方的解析,从国际视野、个体视角、微观视界,深刻地揭示了亲职教育的特点、规律和趋势。

纵观亲职教育国际大势,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越来越多,特别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的背景下,对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讲,走家庭教育职业化的路线,推进亲职教育朝纵深发展,更有助于加强社会管理。子久的书稿,坚持从实践角度解读核心要义,从现实语境探讨未来发展,既有对争议问题的思考,又有对前瞻性理念的认定。可以说,这种在亲职教育方面的最初的关照和探讨,带有原始的青涩,也带有幸福的体味。它将会为年轻父母们提供现代科学的育儿方法,也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倍受欢迎的参考,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推广价值。这本书能够带来科学育儿的经验和方法。

子久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值得鼓励。同时,我希望子久在社会科学的原野上,开辟一块清新的、具有勃勃生机的绿地。

马年春书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