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幻抽水马桶的秘密
3684100000081

第81章 文明有机体间的基因交换

●060830这又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章,因为我在写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以前没有的新想法,比如有关文明基因结构的想法,人类文明尚处于病毒阶段的想法,等等。●

是否所有的人类文明,不管他们如何隔绝孤立地发展,最终,都会表现出共同的发展阶段呢?也就是说,中华文明就算3000年内不与欧洲文明接触,一直独立发展下去,最终也会发展会类似西欧的资本主义文明?或者说,就算非洲的一个原始部落,如果能让他们独立无干扰地发展,他们最终也会经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然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对此,我深表怀疑。

我相信,类似生物进化路径,从单细胞的生物演化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个主要分支,然后,这三个分支的物种各自又独立演化出更多的物种,比如动物演化出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等,植物演化出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等。与此类似,人类社会的文明演化路径并不是单一的直线阶段式进化,而是分类树式的多线的进化,文明是有不同类型的,不同类型的文明如果独立发展下去,会演化出有根本差异的不同文明,经历迥异的发展阶段,而不是非要经历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这样的共同阶段。

当然,社会这个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并不完全相同,最大的不同在于社会有机体的边界是不明确的,而且社会可以经由对个体的同化而合并。社会有机体的这种特性,使得当不同类型的文明相遇,原本可以走上迥异发展道路的不同类文明可以相互渗透,交换各自的文明基因,最终融合成一个容纳了来自不同文明的个体的新的文明有机体,这好比植物与动物相遇,动物将植物吃掉,消化,然后吸收用于建构自己的身体,植物的基因基本上在消化这个环节被打碎,其遗传特性无法体现在最后的新有机体中。而人类不同文明的相遇,也有这种弱小文明被强势文明完全消化吸收,自身文化传统毫无保留的现象,但更多情况下,弱小文明的传统依然会保留下很多东西残存在被强势文明同化的个体身上。

社会有机体的灵活性比生物有机体要大得多,它的边界是可以变动的,它的种群稳定性相对脆弱,比如日本,原来东亚儒家文化圈的成员,被欧美文明吸收,在日本社会,两种文化基因都发挥着作用,传统的儒家文化基因并没有被强势的欧美基督教文化基因完全消解掉。在生物有机体中,这样的基因融合只在病毒界普遍存在,还有就是人工遗传工程中存在这样的基因融合。

每一个物种其实源自同一个母体,当今世界的所有生物,最终可以追溯到数十亿年之前的那一个唯一的母体生命。一旦这些母体后代世代积累的遗传特性分化到一定程度,新的物种就诞生了,这种新的物种之间将无法交配,其生殖细胞也无法正常结合,比如马和驴,老虎和狮子的生殖细胞就算结合,生育出的骡子和虎狮兽也不能正常繁殖后代。至于动物与植物,就更不可能随便交换基因了。在纯自然条件下,分化后的物种无法交换基因。

而文明不同,分化后的文明依然可以相互同化,交换各自的文化基因,形成新的文明,虽然强势文明会发挥主导作用,其意识形态被普及,但弱势文明的基因可以不被完全消解。这是生物有机体与社会有机体的不同。

然而,生物有机体不同物种的基因,其实可以通过病毒这种基因使者来传递基因,也许在一个物种内演化出的基因,通过病毒的跨物种传播,最后会在新的物种体内激活出类似的基因来,从而达到了跨物种基因传递的目的。从这种意义上来看,人类文明与病毒很类似。

文明的基因是什么?大概就是语言、语言组合成的理论。语言是一个文明基因的编译器。文明中的很多现象离开的语言的支持将是无法理解的。

语言包括了对整个世界的定义,一切抽象或者具体事务与声音的对应关系,一个文明的语言中,由于其生存环境的独特性,总会有一些其他文明中所无法翻译的专有词汇,比如撒哈拉沙漠的土著居民能分辨出数十种不同类型的沙漠地形,他们的语言中必定有关于沙漠的专有术语。爱斯基摩人可以分辨出数十种不同的雪,这些专有词汇在其他文明中是不存在的,无法翻译的。

DNA片段是生物有机体的遗传基因,DNA的编写规则就对应着人类社会语言的语法,语言是一个社会思想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编译器。而利用此种语言编写的各种书籍理论,对应于特定功能的DNA片段,一个文明就是由语言包组合成的知识库(成文或者存在于观念中的理论)来传递其传统的。至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可以类比于生物界的病毒,这些意识形态是系统化的文化基因,由于其系统的特性,它们具备自我保存和繁殖的生命特征,不同类型文明的基因交换,意识形态往往发挥着关键作用。比如印度对古代中国的文化基因输出,佛教是一个典型的病毒体,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文化基因。佛教今天在印度已经近乎消亡,而在中国,依然存活,并且与中华文明的其他文化基因融合在一起。一百年前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西方基督教文明中产生的一种意识形态,也类似病毒一样,传播到中华文明体内,并且获得了生命力。甚至在基督教文明内部,虽然马克思主义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已经日渐式微,在中华文明中却依然发挥着主导作用。

系统化的意识形态就好像是一个具有自己生命的病毒,能够寄生在一个文明体内,能够脱离最初产生它的文明体存活很久很久。

也许,类似生物界的进化,从最初的微生物演化出了动植物这种更加高级的物种,在微生物阶段,物种之间的界限尚没有那么明确,微生物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交换或许比动植物要容易的多,而高级物种,特定物种异性间的性吸引力媒介(性征物)的差异,使得不同物种之间很难产生交配***,比如雄性黑猩猩对雌性狒狒就很难产生**,即使发生了罕见的黑猩猩与狒狒的交配,二者的生殖细胞也难以结合受精。高级物种的这种性壁垒保证了物种的纯洁性与稳定性。

那么,是否人类文明经历了病毒式可以轻易交换基因的阶段之后,也会进入形成基因交换壁垒的高级阶段呢?是否不同人类文明分别进化到一定阶段,由于文明之间的差异过于巨大,这两种文明有机体会形成有差异的类似第二性征的吸引基因交换的媒介?

又或者,当非裸猿进化出的文明与裸猿文明相遇,二者是无法交换各自对世界的理解的?也许由于语言的根本差异?使得这种交流无法达成?因为语言是文明基因的编写规则。

如果出现一种个体寿命以数万年计算的文明,由于时间节律的根本差异,这样的文明个体间交流的语言也许与我们根本不同。就好比细菌的寿命只有几十个小时,也许细菌之间通过化学物质来交换信息比人类用声波交换信息效率更高,于是,人类很难正常与一个有智慧的细菌文明的个体来交流。一个细菌文明的成果,也很难被人类学习利用。也就是说,人类文明无法与这样的文明互换基因。这算不算一种基因交换的壁垒呢?尽管这样的细菌文明也存在于同一个宇宙,其行为也会影响到人类世界,但两类文明就是无法正常交流,因为二者的语言的根本壁垒。

井上所说的光子数据库,也许就是由这样一种与裸猿文明存在着根本壁垒的高级阶段的文明留下的。尽管人类时刻沐浴在这样无处不在的光子当中,尽管这样无处不在的光子时刻连接着那个蕴藏着无数知识和文明成果的数据库,人类就是无法破解,无法得到其中的知识。人类社会整体作为一种生物无法获得另一个文明有机体的基因。

●9月2日凌晨去深圳,马上开学了,本书依然会不定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