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勇闯毒龙岛
36281300000001

第1章 勇闯毒龙岛

【龙出没】

1910年,荷兰军官冯·汉斯布鲁克中尉驻扎在印度尼西亚,他从科莫多采珠人那里听说了一个消息:有人发现了巨型“陆龙”。于是他决定前往科莫多岛一探究竟。没过多久,荷兰军官带回了几张皮革,这些战利品外形巨大,十分坚硬,看起来就像恐龙皮。两年后,根据这几张兽皮,爪哇岛一家博物馆的馆长写了篇文章,向世界介绍了活着的“龙”。此后,科莫多岛声名鹊起,“龙出没”的消息令人兴奋不已,大家都相信世上有龙族后裔。

龙族,这两个字就像一针兴奋剂,扎在了每个探险家最敏感的神经上。一百多年来,勇士们从世界各地出发,迫不及待地踏上征途,只为一探龙穴,面见“龙颜”。

【神秘龙岛】

想到“龙岛”,先得达到“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顾名思义,这个国家由无数的岛屿构成,科莫多岛就是其中的一座。当穿梭过无数岛屿,熬完漫漫航程,停靠目的地,举目远眺,科莫多岛给你的第一印象可不平凡。视线穿过海上薄雾,一座火山岛孤悬海中,赤道天空映衬出山棱锯齿状的剪影,令人想起龙嘴里的利齿。

踏足科莫多岛,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无论是这里的险峻地势、接近40摄氏度的酷热,乃至岸边大片的红树林,这个小岛的一切事物都在告诉你:这里会出现非比寻常的生物。科莫多岛就像是现实版的侏罗纪公园,一个恰好适合“龙”栖居的戏剧场景。有趣的是,岛上还有不少人类居民,如果你遇到了他们,一定会收到最简单的忠告:不要招惹“龙”,它们有毒。

【捕龙有术】

冒险家的血,流成了地理书上的字。他们感谢善意的忠告,但不会停止探险。

克劳迪奥·西菲,身份证上写着50岁,但他看起来就像20岁的小伙子。西菲是一名生物学家兼佛罗伦萨大学讲师。从1994年开始,他就着迷于科莫多龙,为了对科莫多龙多些了解,西菲几乎没有离开过科莫多岛。尽管西菲声称自己一颗红心只为科研跳动,绝不干冒险之类的事,但他干的所有事情都表明:这个意大利老头儿口是心非,他是个彻彻底底的冒险家!

普通人享受午后时光,喝杯咖啡,看看杂志,就这样打发了。西菲享受午后时光,盘算着如何抓住一条龙。

要想抓一条传说中的龙,根据西菲的经验,你得先准备:百斤鲜肉、九个壮小伙、三只三米长的铁笼、一个木桶。准备妥当,搞一个激动人心的演讲,等待大伙兴奋地嗷嗷叫,立刻开始捕龙。

首先,把肉切好,分成九袋;接着,给壮小伙们分配工作,让每两个人扛一个铁笼,一个人拎三袋肉。接着,带领你的队伍朝着高山进发,别走大道,要走没人的山路,忘了脚底板的疼,因为还有更疼的。赤道的阳光透过密林叶子的缝隙,直射地面,每当你不慎被光柱晒到,就体会到什么叫烙铁烫肉。但是没空喊疼,大家得赶紧找个空地放第一个铁笼,扔进去一袋肉作诱饵,再掏出两袋挂在通风的地方,让肉味更浓厚。现在,每三个人抬一个笼子,轻松了许多,继续走一小时,放下第二个笼子,重复第一轮的所有动作;别喊累,再走一个小时,放下最后的笼子,大功告成,可以返回营地了。

在营地里,准备的木桶可以派上用场了,用它打上凉水,痛快地洗个凉水澡。西菲向所有捕龙爱好者强调:不要犹豫,立刻去睡觉!因为接下来几天,你没有假期,早晚都得上山检查铁笼。一般情况下,空空如也的笼子会让你白跑一趟,但如果你够幸运,笼子里会有这样一种猎物:它们皮肤粗糙,身上长满了隆起的疙瘩,没有鳞片,粗厚的硬皮像盔甲一样保护身体。仔细打量一下,这些怪物头至尾长3米左右;背至脚半米上下;流着粘液一样的口水,不时吐出一根细长的分叉舌头。

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有毒动物——科莫多龙。

【龙种之谜】

人类得知这种动物的存在已有一个世纪之久,它的秘密却仍有大半藏在迷雾之中。关于这个巨兽,人们通常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是:科莫多龙是不是活着的恐龙,或者是恐龙后代?

答案令人失望,西菲说科莫多龙并非恐龙,也非龙裔,它们的血缘关系很远。科莫多龙,这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名字,其实是一种蜥蜴。

科莫多龙大部分时间都在晒太阳,一方面这是天性,蜥蜴都是冷血动物,需要晒太阳;另一方面也是它作为岛主的特权。科莫多龙不喜欢外面的世界,它们只喜欢自己的老家,印度尼西亚群岛的中段,小巽(xun四声)他群岛,也就是人们口中的“毒龙岛”。这些岛由火山喷发而成,火山的山腰上有层层密林,山脚下是稀疏的草原。这些岛的土壤是褐色,科莫多龙的肤色与之一致,真是“有其岛必有其龙”。

地球上仅有这几座岛是由蜥蜴主宰生态,

西菲对科莫多龙的岛主地位很困惑,为什么不爱运动,又懒又慢的蜥蜴,竟然有办法控制一座岛,成为食物链顶峰的掠食者?

【“巨人症”蜥蜴?】

科莫多龙,最长可达三米,最重可达165公斤,这不是蜥蜴的风格,这是恐龙的风格。但是我们知道,科莫多龙并不是恐龙。于是,有些科学家认为它可能得了“巨人症”,这是一种只能在岛屿出现的动物变异。

一般来说,动物的体型会受到外在限制,比如天敌、食物数量、栖息地大小等等,但如果某种动物能够脱离丰富的生态系统,进入一个物种匮乏的环境,它就能摆脱生态限制。这个理论有很多证据,比如加拉帕格斯象龟,还有已经灭绝的新西兰恐鸟。它们都生活在偏远的岛屿上,而且体型变得巨大。

原先认为,这就是发生在科莫多龙身上的情况:小蜥蜴无忧无虑,最终长成了巨蜥蜴。毕竟,从很多角度看,“巨型化”都能解释通。

根据这个理论,科莫多龙的祖先在四千万年前遍布亚洲各地,趁海平面降低时在各岛间来回游荡,最终约在四百万年前来到小巽他群岛。后来因为海平面抬升,群岛与世隔绝,帮助小蜥蜴长成了“蜥蜴巨人”。

【失落世界的幸存者】

2006年,澳大利亚东部出土了一只巨蜥化石,它的特征和现今的科莫多巨龙一样,几乎没有区别。该化石的年代超过四百万年,推翻了此前的假说——科莫多龙并非患了“巨人症”。

这化石的主人显然不是被岛屿变大的,事实上,在它生存的那个年代,巨型爬行动物不算少,科莫多龙就是其中的普通一员。结果,科莫多龙可能因为败给其他肉食动物,离开了大陆。如今它只能退守几个小岛,主宰岛屿食物链,当个岛大王。

由此可知,科莫多龙并不是因为在海岛生活,患上了“巨人症”,而是远古失落世界的幸存者。作为远古世界的孤岛幸存者,虽然无法再次踏上大陆,但毕竟还能看一看海景。而那些跟它一同漫步的远古生物,没有几个活到今天。

【嘴有毒!】

一种远古化石级大蜥蜴。怎么在现代求生呢?简单地说:靠体重来威震八方。单单一条科莫多龙就能放倒跟自己差不多大的猎物,而小巽他群岛并不缺乏这种猎物。

科莫多龙很适合捕猎大动物,因为它有一组好工具:整整六十颗锯齿状牙齿,锋利程度堪比鲨鱼牙。不过“龙牙”轻易见不到,专家认为,这些牙齿覆盖着一层薄膜,就像保护套一样,当吃东西时才会翻开。然而,科莫多龙还有一个问题——牙尖嘴不利,一口大尖牙配上了个没劲儿的嘴。它的头颅和双颚的肌肉组织不发达,无法胜任怒咬的工作。和体型相当的鳄鱼相比,科莫多龙的咬合力只有鳄鱼的六分之一。

曾经科学界一度认为,科莫多龙是靠喂养小弟来弥补缺点,它的小弟就是:细菌。科莫多龙食肉,再加上从不刷牙,它的森森巨口就是培养细菌的最佳温床,那里能够养活多达57种强效细菌,比如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过去认为,就算只是被他们的“毒嘴”稍微划破,伤口很快就会腐烂。不幸“中毒”的受害者不会立刻归西,甚至能奔跑逃走。不过饥饿的“毒龙”一点也不慌张,它能以分叉的舌头捕捉空气中的气味,嗅出猎物所散发的微弱气息,耐心地跟在受伤猎物的身后,如死神一般如影随形。最终,猎物轰然倒地,奄奄一息,科莫多龙慢悠悠地靠上去,享用大餐。

【毒龙真相】

围观者纷纷表示,应当颁发给科莫多龙一个世界纪录:拥有世界上最毒最肮的嘴。还没来得及颁奖,科学家又出来认错了:对不起!关于这种大蜥蜴的研究,我们又栽了个跟头。科莫多龙利用嘴“脏”来捕猎的判断,不完全正确……

科学家发现,毒龙的唾液之所以致命,并非仅仅因为细菌。

2009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每条科莫多龙口中的细菌种类截然不同,所以靠细菌毙敌不是狩猎的全过程,背后肯定还有更多隐情。带着这个疑问,布莱恩·佛莱博士动手了,他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毒液专家,他解剖了两头科莫多龙,赫然发现它们的下颚各有一对毒腺。

科莫多龙的毒腺生产致命毒液,毒性相当于世上最毒的蛇类毒液。佛莱认为,这是爬行类动物中最为复杂的毒液系统。不像蛇类依靠迅速出击来咬伤猎物,追求一击毙命。科莫多龙用的是“慢毒”:将利齿钉进猎物体内,传送毒液。如果猎物没有立即死亡的话,就会血流不止,因为毒液能降低血压,削弱凝血功能,导致失血和休克,直到命丧黄泉。这是一种高明的下毒方法,很适合科莫多龙。

按佛莱的话说:“它们身上有一整套完备的军火体系。”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科莫多龙是爬行动物,代谢很慢,爆发力和耐力都不足,无法跟猎物长久搏斗。如果使用一种慢性毒药,就能避免猎物的激烈挣扎,回避了正面冲突。对它来说,缓慢的毒药只是多花点时间等待,俗话说耐心是美德,这种美德不仅可以避免受伤,同时还能回报一顿大餐。

佛莱博士的研究很重要,推翻了很多旧知识,填补了科莫多龙研究的一项空白。这位毒液学家为科莫多龙正了名,巩固了“毒龙”的名声。如果佛莱博士说的没错,那科莫多龙确实受到过自然的眷顾,它的毒液是精心挑选,经过演化淬炼而成的致命武器。“毒龙”之称,名不虚传。

【与龙共舞】

目前,科莫多龙都生活在岛上的国家公园,与人类井水不犯河水。但是,跟“毒龙”同居绝不能掉以轻心。一位岛民告诉游客说:我这辈子见过最惊心动魄的自然景象,就是科莫多龙痛下杀手的画面。水牛被几只吐着舌头,敏捷异常的“毒龙”搏倒,牛身上满是血液和唾液混合而成的骇人粘液……最恐怖的噩梦也不过如此。

这场景会让人从后背升起一股凉意。当目睹这种屠杀场面,且凶手是体型硕大的爬行动物,会催生一种时空错乱感。你会认为自己阴差阳错之间返回远古,看到了一幕巨兽时代的杀戮大戏,正活生生在你面前上演。